05高考福建卷文言文阅读解析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wangh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年,和去年相比,文言文阅读部分体例大致相同,有一长一短两个文言文选段,较长的为客观题,有4道单项选择题,较短的为主观题,考查3个句子的翻译。
  从题目设计上来看,今年福建卷仍旧是依据《考试说明》来命题的,其指导思路与命题意图与全国卷及其他省(市)卷一脉相承,相互间的借鉴意义十分明显。
  下面就高考福建卷文言客观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真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12分)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二、试题分析
  这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二,是一篇序言,作者是明初的文学家宋濂。
  此文先叙述西南川蜀奇景,为人物出场做必要的铺垫,以蜀道之难衬托陈庭学为学不易,胆识之卓。第二段主叙陈庭学宦途与器识胸怀,得益于山川游历。
  此文与高中语文课本的很多篇章题材上很相似,如第二册《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第三册《愚溪诗序》,第四册《虎丘记》等。但对习惯于人物传记阅读和练习的考生来说,今年福建卷高考古文阅读难度明显提升,考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答题比较棘手,我们可以结合考题作如下分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选项中的4个文言实词在中学语文课本或常见成语熟语中经常出现,称得上是“常见实词”。
  A项“累”解释是正确的,在高中语文课本出现过多次,如《劝学》中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句中的“累”即解释为“积累”,在本题中便是此意,可顺译成“连续”。很多高考复习卷中记载人物生平的文字中,常常见到“累官”,其中的“累”也是此意。
  B项“穷”解释为“尽、完”的情况在高中课本中更是频频出现,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水》中有“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等。
  D项“没”的意思根据语句解释,完全和现代汉语同义,解释为“淹没”是正确的。
  而作为答案选项的C项的“工”虽较为生僻,但从成语“异曲同工”可以推断,此处的“工整”解释不当。其实在熟语“诗穷而后工”中也可以推断出其应为“精巧”之义。考生只要课文掌握牢固,再联系常见相关的成语、熟语词义应该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其实就是根据语境来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问题,要恰当运用几种方法,如“联想推断法”——可以联想已学过的课文中有关的词句的用法,相互比照,从而判断其词义及用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肝胆为之悼栗
   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②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①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①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题中所考查的4个文言虚词,均在《考试说明》中列举的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范围之内,考查形式是通过两个句子中来比较异同,一句出自原文,一句出自中学课本中的典型文句。
  答题时,我们可以先从课内例句入手,把句中该虚词的用法代入到另一句中,看能否解释通顺,通则用法相同,不通则不同。
  A组的②句出自《过秦论》,句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套到①句中,显然解释不通;“肝胆为之悼栗”中的“为”后跟代词“之”,是介词,用来介绍原因或目的,翻译成“因为”。
  B组的②句出自《虎丘记》,句中“以”为连词,解释为“因为”。 ①句中的“以”也是连词,因前后句是目的关系,应当作“来”讲。
  C组的②句出自《报任安书》,“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前后语句有转折意味,因此“而”有“然而”的意思。①句中“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也表示转折,故两句“而”字解释相同。
  D组的②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尽心”是一个完整的动词词组,无须再用代词宾语,所以“焉而矣”是助词连用,表语气。“庭学其试归而求焉”的“求”是有明确对象的动词,所以对“焉”进行解释时必定要用宾语来配对,此句当中需要一个代词来充当成分,代指前面所言的“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两个“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里所谓的“信息”是指文中所述的种种事实,“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根据抽象概括出来的分析找(下转55页)
  (上接25页)
  出相对应的事实、事例,实质上仍然是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要讲究做题技巧,以“巧”取胜,要恰当运用排除、比较等方法。
  本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先浏览6个句子,然后对照各句在文中的语境,由易到难排除,最后确定答案。
  题目要求找出“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所谓的“山水之助”意思是“山水给予陈庭学的体验和感悟”。选项①是用来衬托陈庭学胆气之壮,应该入选。②句属宦途之历,不是“山水之助”。③句寓有文化传统“人杰地灵”之意,应该入选。④、⑤两句是整句对应,都符合要求。⑥句与题的要求无关,因为宋濂用此说明另一命题,即是颜、原二人不游历天下,自然也得天地正气。这也是作者期望陈庭学修为的另一重境界,是比“山水之助”更高深的修养境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畅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答案A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道题的4个选项分别是对应文本的4个段落。A项错误,官职、财富、才能、年纪不是游历山川的全部必要条件。而且原文是分项论述的,考题设计别具匠心,把分论点合三为一,从而在无形当中偷换了命题。我们应该注意,“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纵游”是委婉让步的说法,也包含有“到”的可能。
  纵观全部命题,虽然选文内容并没有太多生僻字和古义词,但山水游记说理的独特和文意的跳跃妨碍了考生对全文的理解,故考生普遍得分不高。它提醒大家,文言阅读材料也需广泛涉猎,以防“闻所未闻”。
其他文献
金牌教练精讲    古人作文重视结尾,把好的结尾比喻为“豹尾”,要求结尾简明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作文,结尾总能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词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
期刊
金牌教练精讲    形象丰满,是针对叙事类文章的人物形象塑造提出的,它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人物形象,反映其性格特征,展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而言的。形象丰满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这样写人
期刊
1.高三复习阶段,写作训练应纠正哪些偏差?  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有两种偏向必须纠正:一是由于复习任务重,练习量大,写作实践往往被挤掉;二是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木已成舟,练也无益,还不如把时间、精力用在其他练习上。这两种偏向是非常有害的,必须纠正。从占语文试卷总分值的比例来看,作文可谓重中之重;而作文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技能性。技能,需要不断地训练,不停地实践,才能巩固、熟练、提高
期刊
金牌教练精讲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2003年起考试大纲把“内容充实”提到了“中心明确”的前面,对“内容充实”的要求显然提高了。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内容”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
期刊
05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在全国首创性地替换掉了原全国卷的第六大题,代之以“写一篇赏析短文”,它把阅读、研究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测试考生语文综合素养找到了一种符合实际的形式,给人一种清新之气,值得全国各地考生留意。  这一新题型积极响应了新课标的精神,有利于引导考生的探究性学习,同时也弥合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读与写相分离的弊端。从高考后的反映来看,这一大胆的尝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一、
期刊
金牌教练精讲    在各种类型的作文考试中,想要夺取高分,除了具备审题准确、立意新颖、结构合理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闪光”的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细胞,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作者生命体验的直接流露,好的内容只有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我们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都是通过他们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感受他们的深邃思想的。他们的语言,或冷峻峭拔,深沉激荡;或平和冲淡,朴实自然;或
期刊
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我们总能通过各种媒体或杂志看到一些满分作文或高分作文,却几乎见不到那些只得十几分或者零分的作文。  然而,今年北京某报竟在第一时间刊登了一篇高考零分作文,作为例文来警戒考生,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  那么,这篇作文为何只得零分呢?透视一下其中的病因,或许会对我们打开高考作文思路有所启示。    [文题回顾]   以“说‘安’”为题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
期刊
金牌教练精讲    作文要做到“符合文体要求”,应注意三点:(1)平时积累文体知识,对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寓言等考场常用文体的基本体式了如指掌。(2)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一是试题本身要求写某种文体就按这种文体来写,二是试题允许“自选文体”,就要写出自己选定文体的特征。(3)要学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有素材的,能够张扬个性的文体来写。  要使文章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就需
期刊
金牌教练精讲  刘勰主张“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也就是说作者要在情感化氛围中写作,让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语言在情感的波浪里翻花,灵魂在情感的激荡中净化,这样,有真情,有文采,有创新的文章就会应运而生。  感情真挚是近年来高考特别提出的,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重要要求。人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若想打动人、感染人,就要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感情真挚”就是要
期刊
眼前摆着争执之点:要做到通俗,就会“降低标准”,要达到质的提高,就得牺牲通俗。  但这个争执是把通俗误解为庸俗而来的。通俗并非庸俗。《水浒》在中国民间是通俗的读物,但何尝庸俗?反之,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庸俗已极,可是一点也不通俗。《文武香球》之类的东西,只有旧式大户人家的书僮和新式公馆的汽车夫喜欢看看,人民大众连书名也不大知道。《吉诃德先生》在欧洲也算是通俗的读物了,但无碍起为杰作。  “通俗”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