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变局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到复旦大学周言君寄来所撰《王国维传》书稿,展读一过,颇有感触。今年是王静安先生自沉八十五周年,王先生的全集也基本出齐,此皆研习王学的新契机,而周君的王传更勾起我们对静安先生的追怀。
  一九二四年清华国学院开办,先父冯德清(永轩)作为一期生,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等导师(陈寅恪先生第二期方到任),而直接导师是王国维先生。当时王先生正转入西北史地研究,先父由是追随进入西北史地领域(有《新疆史地论丛》存世),并一直珍藏王先生所开列的西北史地书目,毕业时所提交论文,则是王先生指导的《匈奴史》。先父自研究院毕业前夕,梁启超先生题赠宋词集句对联,王国维先生以行楷题赠陶渊明五言诗轴,梁、王二先生的条幅,题头皆为“永轩仁弟”,我自幼留下的印象,先父始终对梁、王二先生以父尊之,我们兄弟也把二先生认作家中长老,景仰而又倍觉亲近。先父一九七九年辞世,我清理旧物,不仅发现梁、王二先生条幅,清华国学院师生合影,王先生所开书单,还有一九二七年(其时第一期生已毕业,星散各地)清华研究院同学会就王静安先生自沉发布过的一则启事,这张启事也保留在先父遗物中,睹物思人,不胜感怀。
  我和周言君刚认识的时候,他已经对王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断断续续写过一些文章,去年他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王先生与俄国的论文,此文后来引起过一些讨论。王先生的学术贡献,学界讨论颇多,但是从政治观角度探讨王先生与俄国革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王先生对共产革命的看法,以往少有涉及。而周君文章披露,王先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曾经写信给柯风荪,估计俄国革命将波及中国,他在信中言:“观中国近况,恐以共和始,而以共产终。”后来罗雪堂先生在日本与犬养毅的对话中,也有类似预测。罗、王能在一九一八年前后(中共尚未成立)有如此远见,非有过人史识,不能言也。
  周君曾经告诉我,他在罗雪堂先生长孙罗继祖先生的书中读到,王先生自沉之前写信给罗先生,信中专门谈到北伐以及叶园(德辉)先生在湖南农民运动中被诛一事。我在周君的书中读到,当时也有传言湖北的王葆心(晦堂)先生被杀,但是周君在书中明确指出此事乃是谣传。王葆心先生是我父亲挚友,抗日战争期间彼此多有书信往还,我家中还藏有王葆心先生所书《麻城丁氏四修族谱序》和楷书题签。王葆心一直到四十年代才去世,董必武为其墓门题词:“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我主持编纂湖北省地方志人物志时,还知道王葆心三十年代曾经担任过湖北通志馆的筹备主任,出版《方志学发微》。“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逼近华北之时,王葆心先生曾经两次进京抢救湖北地方志材料。王先生第三次在北平抄写材料之时,“七七事变”发生,王先生带着在北平所抄写的材料历经曲折回到武汉。作为青年学人,周君对王国维先生及其周际人物能做如此细密考察,以辨伪存真,难能可贵。
  周言君曾经和我讲过,写作王传时,也曾经听到很多关于王静安先生的奇闻逸事,比如当时王静安和罗雪堂之子罗福苌时有过从,罗福苌经常给王静安敬烟,王静安从不推辞,但是王先生自己抽烟时,从不给他人敬烟,这正折射出王先生的不谙世故。先父也曾经和我说起当时在清华读书时,每逢师生合影,梁任公先生总是先请王静安先生上座,王先生也从来不推辞,按说,梁先生自戊戌变法以来名震遐迩,又比王先生年长,而且梁先生在《时务报》担任主笔期间,王先生还只是《时务报》的一名书记员,但在清华时王先生不辞首席,足见其学术上的自负,也表明了梁先生的谦德和对真学者的尊崇。静安先生的自负自尊,任公先生的自谦敬贤,皆是学人风范。
  我在周言君的书中看到他考证张之洞与王静安先生之间的关系。王传指出,二十世纪初,张之洞奉命起草《奏定学堂章程》(此为中国颁行实施的第一部近代学制方案),将哲学排除出大学课程之外,并以理学替代哲学,王静安先生当即撰写《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对张之洞进行严厉批评,不仅昭显王先生对现代性学科建设的透辟认识,更表现出批判威权的勇气。
  我一直注意晚清知识分子在民国初年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看法,比如“一战”之后梁任公游历欧洲,认定欧洲文明已经破产,我从周君的书中也了解到,王静安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便决意转向国学研究,搁置早年从事的西方哲学与美学研究,并修正了早年会通中西的观点。王先生一九一九年致罗雪堂的信中称:“新思潮之祸必有勃发之日,彼辈恐尚未知有此,又可惜世界与国家却无运命可算,二三年中正未知有何变态也。”随后又在致狩野直喜的信中言:“世界新思潮涌动澎湃,恐遂至天倾地折。然西方数百年功利之弊非是不足一扫荡,东方道德政治或将大行于天下,此不足为浅见者道也。”所见与梁任公的《欧游心影录》略同。
  王静安先生的这一思想趋向值得注意,我在九十年代初出版的《中华文化史》中,曾以梁任公的《欧游心影录》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讨论发端于一九一五年的东西方文化论战。这一论战的第一阶段从《新青年》创刊到到五四运动爆发,主要讨论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优劣;五四运动爆发,则进入论战第二阶段,转而讨论东西文化相互融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梁任公的《欧游心影录》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则将论战推向第三阶段,梁漱溟和梁任公一样,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不怕他不走孔子的路”,当时柳诒徵著文对梁漱溟表示支持,而曾经支持章士钊“中西方文化调和论”的陈嘉异,也转而支持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远优于西方文化,万万不可与之“融合”。当时梁启超和梁漱溟都遭到了严厉的批判,首当其冲批判梁漱溟的,便是与梁漱溟同为北大教授的胡适,当时的王静安先生则是站在二梁一边的。
  周君此书中,还有许多专题性质的研究,有些是前人较少涉猎的,比如“遗老与欧战”、“遗老与共产主义”等,尤为可贵的是,他将二十年代王国维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放在“联俄联共”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同时联系到同时期的“赤白仇友之争”,指出以王静安先生为代表的清遗老对于共产革命的敌视,与其自身的文化立场有关。周君更援引台湾学人林志宏的观点,进而认为伪满洲国的建立,实际上也与清遗老对于共产革命的敌视有关,周君提到,当时敌视苏俄、主张建立满洲国的王式便曾经在奏折中对溥仪言说:“今闻臣张宗昌已归顺朝廷,曾造臣金卓至大连,订期面商,加入团中,两月之间成军可必,成军之后即取东三省,迎銮登极,或俟赤俄削平,再登大宝。”此说颇值得注意。
  王静安先生的一生,不单是一介书斋学人,从周君的书中可以得知,王先生对中外史事亦有独到见解。刘知几曾提出治史要兼备史才、史学、史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要秉笔直书,周君此书,对王先生之于政治的关心加以系统性的研究,还原了王先生为人忽视的关心政治的一面,这或许是此书最大的贡献。
  (《王国维传》,周言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即出)
其他文献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它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因此,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切实解决的主要问题。反
本刊讯近日,内江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建有主持召开2017年双创工作联席会,听取当前工作推进情况,研究部署2017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工作。会上,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局长王
“储吉旺文学奖”是本刊携手当代中国集企业家、作家、慈善家于一身的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吉旺先生在2013年共同创设的永久性刊物年奖,以刊登在当年《文学港》杂志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福建宁德福安享有“中国中小电机之都”美誉,有着规模大、实力强的电机电器产业,中小电机年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电机电器产业已成为福安的重点支柱产业和福建重点培育的
你可曾遇见婆婆纳  一  这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寂寂寥寥地默坐在半山上,只有十来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住着。桃花开在塌屋旁,绿藤缠在残墙上,青草长在荒径边,春天在这里似乎成了一位被打入冷宫的妃子。  心绪被几丝莫名的伤感沾染,漫无目的在村里的小路上穿行。在一堵颓废的墙脚下,看到了一大片密匝匝的蓝色小花,繁星似的缀满了一角绿色的天地。忍不住被吸引了,蹲下身子细细地看。这花儿那样小,还没我的指甲盖大。可又是那
“莱贝”是谁?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个外国人。没错,他是德国人,德国特里尔市现任市长。特里尔又译作堤雅,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这个城市,对大多数中国人,有着
文学史研究通常将革命文学的提倡溯源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共产党人的言论,这实际上造成了意识形态视野之下对革命文学发生的原初历史图像的遮蔽。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本刊讯近日,内江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工作会在隆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召开。市科知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隆昌县分管领导、隆昌县经开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以及各县(区)科知
会计(银行会计)根据近几年来对银行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查情况看,银行业对从业人才不仅要求其具有金融证券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了解银行的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过程。本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