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沃什在中国的译介历程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aw Mi·osz)于1911年6月30日生于立陶宛,2004年8月14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去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希特勒和斯大林两次极权统治,经历了法国和美国两次流亡生活,几乎见证了近一个世纪里国际风云的变幻和人世间的各种悲剧,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见证人。1980年,米沃什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逐渐被世人所知,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他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从米沃什初临中土的1981年算起,诗人至今在中国已有近三十五年的译介历史。以纵向的时间来划分,米沃什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起步期,90年代为停滞期;21世纪头十年为回暖期,最近六年为中兴期。
  一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读者对米沃什一无所知,伴随着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遍世界的脚步,其作品才开始进入中国。
  80年代是米沃什在中国译介的初始阶段,台湾成为中国译介米沃什作品的前沿阵地,1981年7月,《禁锢的心灵》(即后来大陆译本《被禁锢的头脑》)在台北九五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82年5月,杜国清翻译的《米沃什诗选》(当时译名为米洛舒)在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这是米沃什诗歌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大陆的期刊上偶尔会刊登其中的诗篇。中国大陆最早介绍米沃什的文章出现在1982年8月的《读书》杂志上,主要介绍米沃什的自传作品《故国》,但文中时常又将书名写成《故土》。这篇名为《米沃什<故国>》的文章虽然短小且为介绍性文章,但却宣告了米沃什在大陆的第一次出场。由“去年诗人获得诺贝尔奖金”[1]这句话可以推断出,该文实际上写于1981年,即米沃什获奖后的第二年,表明大陆文坛对海外文学热点的追踪速度也是相当迅捷的。1983年12月,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世界抒情诗选》,选入米沃什的诗歌七首:王永年翻译的《诗的艺术?》和《云》,韩逸翻译的《使命》,艾迅翻译的《献词》和《偶然相逢》,林洪亮翻译的《黑人小姑娘演奏肖邦》以及陈敬容翻译的《窗》,这是大陆较早的米沃什诗歌译作。1986年8月,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诗》(五)收录了阿木翻译的米沃什诗歌八首;1987年7月,《外国诗》(六)选登了程步奎翻译的“波兰当代诗选”,其中有米沃什的长诗《冬日钟声》的选段,当时诗人的译名是切斯拉夫·米洛兹。[2]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林洪亮先生认为,中国对米沃什的大量翻译和阅读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禁锢被打破,接触米沃什作品,阅读他的文字,感觉他的诗非常丰富,很难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他就是非常复杂,非常丰富。1985年以后我们的工作量就大了,国内好多杂志比如《诗刊》还有地方的一些杂志都有刊登米沃什的诗歌。当时在中国诗歌界,阅读米沃什成了一股潮流。”[3]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1989年2月,桂林漓江出版社推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其中有绿原翻译的英文诗集《拆散的笔记薄》,该译作是大陆出版的第一本米沃什诗集,也是80年代中国译介这位波兰诗人的代表性成果。这本写于二战前后的诗集是米沃什的自选集,由诗人和美国的波兰文专家一起将之翻译成英文后在美国出版,抒写了米氏不同寻常的生活体验: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巴黎生活、纳粹占领下的华沙灾难以及八十年代美国伯克利的异国文化等,构成了米沃什内心无法卸载的沉重感情。因此,《拆散的笔记薄》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家园和同胞的思念,对民族压迫者和战争的愤慨,对异邦流亡生活的厌倦以及与他文化格格不入的心态,写出了一个幸存的“流亡者的伤心的自白”,[4]其深厚的民族情感由此得以彰显。
  20世纪90年代是米沃什诗歌翻译的停滞期,也是他作为散文家被译介的阶段。长期以来,米沃什不常被中国读者提起,关于他作品的翻译和介绍成果也不多见,但米沃什创作的丰富性成为90年代中国接受视域中的亮点,即人们开始认识到他不只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和小说家。在整个90年代,米沃什作品的翻译只有为数不多的散文作品,几乎没有诗歌被翻译到中国,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会丢下米氏的诗歌转而去翻译他的散文呢?除与时代语境有关外,也与人们力图还原米氏创作文体的多元化有关。事实上,90年代中国对这位波兰诗人的翻译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翻译不够深入,二是翻译文体单一。有编者曾说:“不知何故,对他的译介总是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大多数中国读者都以为米沃什仅仅是位优秀的诗人。根本不知道他还是位深刻的散文家。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译介一些他的散文作品。”[5]1995年1月,《世界文学》杂志介绍了米沃什的日记体散文集《猎人的一年》,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主要讲述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动。1996年9月,袁洪庚先生翻译的米沃什散文作品《随笔六篇》发表在《世界文学》第5期上,成为首次集中翻译介绍米氏散文作品的案例。这六篇散文作品出自米沃什的随笔集《圣弗朗西斯哥的海湾幻境》(Vision from San Fransisco Bay),包括《我的意图》《此情可待成追忆》《片言只语论作为社会代表的女人》《迁徙》《我与他们》和《亨利·米勒》。1999年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林贤治主编的流亡者文丛“散文卷”《我们的时代》,其中载有米沃什的散文《另一个欧洲的孩子》。中国大陆90年代对米沃什诗歌的翻译是空白的,目前能查到与他诗歌有关的仅是两篇鉴赏文章:一篇是1994年1月发表的对诗歌《当月亮》的鉴赏[6],另一篇是1997年11月发表的对诗歌《窗》的鉴赏[7];前者所引用的诗歌出自绿原的翻译,后者则出自陈敬容之手。
  二
  21世纪头十年是米沃什译介的回暖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米氏及其诗歌作品。
  首先来看发表在报刊上的译作:2002年9月,《同学》杂志刊登了张振辉翻译的《牧歌》。2003年5月,《诗刊》刊登了韩逸翻译的《天赋》。2005年1月,《世界中学生文摘》刊登了《美好的一天》,译者不详;3月,《扬子江诗刊》刊登了张曙光翻译的《共享》;5月,《诗选刊》刊登了佚名翻译的《歌谣——致耶日·安杰耶夫斯基》;同月,《扬子江诗刊》刊登了张曙光翻译的《米沃什诗选》,包括《二十世纪中叶的肖像》《一个民族》《美丽的时光》《傍晚》和《住所》五首。2006年1月,《诗刊》刊登了米沃什的《偶遇》,配有大解对该诗的解读和介绍文字;同月,《诗潮》杂志刊登了北塔翻译的《切斯瓦夫·米沃什诗选》,包括《献词》《住所》《为世纪末而作》和《1945年》四首;9月,《世界中学生文摘》刊登了薛菲翻译的《美好的一天》,并配有相应的鉴赏文字。2007年2月,《中学生读写》(考试)杂志刊登了薛菲翻译的《美好的一天》,并配有简单的鉴赏文字;7月,《诗选刊》刊登了李以亮翻译的《切斯拉夫·米沃什诗歌》,包括《与简妮交谈》《一小时》《得克萨斯》《在黑色的绝望里》《自白》《准备》和《在某个年龄》七首;8月,《文学界》(专辑版)刊登了张曙光翻译的《米沃什诗选》,包括《然而书》《铁匠铺》《亚当和夏娃》《林内乌斯》《在音乐中》《住所》和《后继者》七首,译诗之后附有译者撰写的《翻译米沃什之后》的文章,该文与2002年出版的《切·米沃什诗选》的《译者前言》内容一致;10月,《世界中学生文摘》发表了张振辉翻译的《牧歌》。2008年8月,《文苑》(经典美文)发表了陈敬容翻译的《窗》。2009年6月,《新青年》再次发表了陈敬容翻译的《窗》。2010年4月,《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刊登了《幸福》,译者不详;7月,《诗潮》杂志刊登了李以亮翻译的《米沃什诗选》,包括《一小时》《忘却》《非我所属》《自白》《在黑色的绝望里》和《得克萨斯》六首;9月,《中学生优秀作文》(初中版)刊登了《礼物》,译者不详。这一时期米沃什翻译的最大成就是两部译诗集的出版:一是2002年5月,张曙光先生翻译的《切·米沃什诗选》作为“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之一,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诗集共计翻译一百一十九首诗歌和五个组诗,其中组诗《世界》包含二十首诗歌,《不幸人的歌》包含六首诗歌,《摘自波尔尼克城的编年史》包含五首诗歌,《诗的六篇演讲辞》包含六首诗歌,《立陶宛,五十二年后》包含五首诗歌,整个诗集共计一百六十一首诗歌。2005年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米沃什的诗选集《城市在它的辉煌中》,这是一本多人翻译的合集。此外,2004年2月,西川和北塔翻译的《米沃什辞典》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虽然是本散文体的回忆录,但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米沃什的诗歌作品。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虽然只过去了五年时间,但米沃什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却超过了之前的所有阶段,呈现出异常繁盛的境况。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年都有一部米沃什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2011年11月,黄灿然翻译的《诗的见证》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诗论集的一些观点,已散见于他一些散文和访谈,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但这一次他可以说是一方面总结一生的经验,另一方面总结二十世纪诗歌的经验,正式地、集中地、浓缩地谈诗。”[8]该书是米沃什1981年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担任诗歌教授时所写的诗论文章,包括“从我的欧洲开始”、“诗人与人类大家庭”、“生物学课”、“与古典主义争吵”、“废墟与诗歌”以及“论希望”六个部分。2012年8月,林贤治主编的《自由诗篇:从弥尔顿到米沃什》在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其中选入米沃什的《使命》《可怜的诗人》《哀歌》和《逃亡》四首诗歌。2013年3月,乌兰和易丽君合译的《被禁锢的头脑》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对东欧历史的深刻揭示,尤其对作家和知识分子在极权制度下如何面对权利的诱惑作出了思考,触及很多值得知识分子反思的问题。2014年2月,西川和北塔合译的《米沃什辞典: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该书十年前曾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此次出版时书名加了说明性文字“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2015年5月,周伟驰翻译的《第二空间》在花城出版社出版,周先生在中译本前言《米沃什晚期诗歌中的历史与形而上》中谈到这部诗集的主题内容:“米沃什在诗里写了些什么呢?这跟一个高龄诗人面临的迫切的问题有关:他必然思考‘生死’这个宗教核心问题,顺带牵出时间、生活的意义、写作的意义,乃至神学问题。所以我们不要奇怪,诗集大部分的诗都跟神学搅在一起,有一首就干脆以‘关于神学的论文’作题。”[9]这部诗集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二十八首短诗,主要是对时间和生命的喟叹,第二部分《塞维利奴斯神父》是对终极关怀和基督教问题的追问,第三部分《关于神学的论文》是对神、原罪和进化论等问题的思考,第四部分《学徒》是对堂兄奥斯卡·米沃什的刻画,第五部分《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改编的长诗。《第二空间》可以说是大陆出版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本米沃什诗集,在米沃什译介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几部译作之外,国内报刊最近五年也发表了很多米沃什的诗歌作品。2011年是米沃什诞辰一百周年,中国诗坛借此机会扩大了对他作品的翻译和传播。2011年8月,《诗刊》推出“纪念米沃什诞辰一百周年”专栏,发表了易丽君翻译的《如此之少》、西川翻译的《礼物》、杜国清翻译的《世界末日颂》《密特堡根》《诞生》和《岁月》、绿原翻译的《第十三页》《第三十一页》《她》《太阳》和《诅咒》。此外,这一年的1月,《读写天地》还发表了《礼物》,没有署译者的名字,但据查证为西川的译本。2012年1月,《诗潮》杂志刊登了李以亮翻译的《切斯瓦拉夫·米沃什晚期诗选》,包括《蝰蛇》《在某个年龄》《准备》《反对拉金之诗》《处方》和《湮没》等六首;5月,《视野》杂志刊登了绿原翻译的诗歌《世界》,这首译诗保留了当初绿原译诗集《拆散的笔记薄》中的原貌,即加了副标题“一首天真的诗”;6月,《意林》杂志刊登了绿原翻译的《世界》。2013年3月,伊沙、老G编译的《当你老了:世界名诗100首新译》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选入米沃什的《馈赠》一首。同年3月,《今日中学生》刊登了艾迅翻译的《偶然相逢》;5月,《五台山》杂志刊登了诗歌《逃离》,虽没有注明译者,但据查证为张曙光的译本,不过和他所译《切·米沃什诗选》中的文本存在一定的差异;6月,《少年文艺》(下半月刊)发表了西川翻译的《礼物》;8月,《诗潮》杂志刊登了秀陶翻译的散文诗《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作品》,包括《诗况》《风景中》《另有其人》《过去》《在非洲》《入浴》《来自何方》《啊!》《语言》和《倒转的望远镜》等十首,这是中国大陆期刊上第一次刊登米氏的散文诗作品;9月,《文苑》(萌)发表了张曙光翻译的《那么少》。2014年10月,《中文自修》杂志发表了陈黎翻译的《相逢》。2015年3月,《今日中学生》第8期发表了沈睿翻译的《礼物》;4月,《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2期发表了薛菲翻译的《美好的一天》;5月,《文苑》(经典美文)第5期发表了《世界》,译者不详;同月,《北方人》(悦读)第5期发表了薛菲翻译的《美好的一天》;7月,《诗选刊》第7期发表了林洪亮翻译的《战犯之歌》和《结束与开始》;10月,《青春期健康》杂志第20期发表了散文《我们该如何看待声名》,译者信息不详;11月,《散文诗》杂志第11期发表了阿木翻译的《存在》;12月,《诗歌月刊》第12期发表了连晗生翻译的《米沃什诗十七首》,包括《揭示》《进入树》《意识》《黄昏,一只轻便马车》《化身》《哈努塞维奇先生》《个哈西德派的故事》《语言学》《一张照片》《但丁》《共有》《一个球体》《退休者》《彼此相对》《守护天使》《魏基》《雾中》和《乌龟》等十八首,并非标题所说的“十七首”。2016年1月,《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发表了诗歌《礼物》,译者不详。
  三
  中国读者对米沃什诗歌艺术的看法至始至终都保持着相同的态度,那就是他不是一位讲求技法的诗人,而是一位追求“真实”的思想者和历史见证人。
  在米沃什初入中国诗坛的80年代,人们认为他是一位真诚的诗人,“他实在无意于精雕细刻,把诗当作一种纯粹的工艺品,而是用一切办法说出他所要说的‘真实’来。他反复申说,他在追求本来意义上的真实的过程中,不可能依靠超然物外的冥想,而是离不开他几乎加以神圣化的‘记忆母亲’。”[10]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阅读米沃什作品时,会发现很多富于变化的形式,在通常的诗歌分行体之外,还有不分行的诗歌乃至散文作品掺杂其中。21世纪初年,中国读者对米沃什诗歌艺术的认识仍然如此,比如2002年张曙光先生在《切·米沃什诗选》的译者前言中说:“米沃什的语言质朴、精确,他并不刻意雕饰,或过分玩弄技巧,他追求的是真实和深度。他始终是一位严肃的诗人和思想者。”[11]   通过以上列举可以看出,米沃什的同一首诗歌往往出现了多个译本,且同一首译作出现了多个刊物登载的现象,这当然可以说明中国米氏诗歌翻译的盛况;但同时也出现了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米沃什诗歌的译作多次以美文的“身份”选入各种诗歌刊物和中学生读物,这一方面表明中国读者褪除了诗人身上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为一个关心身边景致的诗人形象,另一方面也表明诗人的深刻性以及对世界和人类的悲悯情怀还需要中国读者去深入挖掘。此外,也存在诗歌篇名翻译不统一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会随着经典译文或权威译本的出现而逐渐得到改善。另外,从译介的数量上讲,中国对米沃什诗歌的翻译还远远不够。仅就诗歌而言,米沃什一生用波兰语出版了二十三部诗集:《凝冻时代的诗篇》(1933)、《三个冬天》(1936)、《诗》和《计算》(1940)、《平原》(1941)、《生还》(或译为《拯救》)(1945)、《白昼之光》(1953)、《生活在蝎子中的人》(1961)、《波别尔国王和其他的诗》(1962)、《波波变形记》(1965)、《无名的城市》(1969)、《日出日落之处》(1974)、《珍珠颂》(1982)、《无法抵达的土地》(1984)、《从我的街道开始》(1985)、《形上学的休止符》(1989)、《河畔》(1994)、《路边的小狗》和《岛上的生活》(1997)、《它》(2000)、《第二空间》《俄尔甫斯与欧律迪克》和《伟大的诱惑》(2002)、《最后的诗》(2006)。此外,用英文出版的诗集有十部:《诗选》(1973)、《冬日钟声》(1978)、《旧金山海湾幻境》(1983)、《拆散的笔记薄》(1984)、《无法抵达的土地》(1986)、《诗选,1931-1987》(1988)、《省份》(或译为《故里》)(1991)、《此》(2000)、《新旧诗合集(1931-2001)》(2002)、《第二空间:新诗集》(2004)。[12] 国内目前真正意义上的米沃什诗集翻译仅三部,其中一部还是译诗选集,因此根本无法呈现米氏诗歌的。
  面对米沃什如此丰富的诗歌创作成就,国内对其译介的数量和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也无法凸显米氏诗人形象的丰富性,希望有更多的译者关注并翻译米沃什,为中国读者了解这位波兰诗人的深刻性提供更多的诗歌文本。
  注 释
  1.泾人:《米沃什的<故国>》,《读书》,1982年8期。
  2.《波兰当代诗选》,程步奎译,《外国诗》(六),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参见第47-50页。
  3.夏榆:《离乡的米沃什》,《南方周末》,2004年8月26日。
  4.绿原:《发自幸存者的责任感》,《拆散的笔记薄》,(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绿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4页。
  5.高兴:《编辑语》,《世界文学》,1996年5期。
  6.阿蒙:《读诗札记:米沃什的月亮》,《新青年》,1994年1期。
  7.贲立人:《一首精妙的小诗——米沃什<窗>简析》,《阅读与写作》,1997年11期。
  8.黄灿然:《译后记》,《诗的见证》,(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黄灿然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3页。
  9.周伟驰:《米沃什晚期诗歌中的历史与形而上》,《第二空间》,(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周伟驰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第2页。
  10.绿原:《发自幸存者的责任感》,《拆散的笔记薄》,(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绿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4页。
  11.张曙光:《译者前言》,《切·米沃什诗选》,(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张曙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页。
  12.关于米沃什出版诗集的书名和统计数据,主要依据如下文献整理而来:《拆散的笔记薄》,(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绿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231-232页。《被禁锢的头脑》,(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乌兰、易丽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83-289页。《切斯瓦夫·米沃什诗集:<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杨德友著,《名作欣赏》,2013年13期。《米沃什词典: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西川、北塔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45-451页。
其他文献
意大利维罗纳国际家具博览会(MOBILE TRIVENETO)是仅次于米兰国际家具博览会的大型专业国际家具展览会。它不同于米兰家具展之处是参展商必须是家具制造商,不接纳经销商参展
1996年1月19日,江海平原上诞生了一个新的商业企业——文峰大世界。这个“新生儿”降临人世发出的第一声亮啼,就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文峰大世界宣言》占据了本埠及上海重要
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中。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低,审美水平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
背景 日本肝癌的高发病率可能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而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输血。然而,在普通人群中,很少对人们进行输血史的随访调查。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在肝癌高
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工业化、
在基因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医务工作者正在越来越多地尝试用基因疗法攻克象癌症或爱滋病之类的不治之症。然而最新的医学案例表明,基因疗法可能在患者体内诱发白血病。 法国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共同发展的地区,各民族同学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地区特色和社会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
本文运用“汉语词汇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非自由语素“败”为例,对含有语素“败”的现代汉语双音复合词进行了穷尽性的系统梳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案例,试从语义动因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透明度高的词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理解,而透明度低的词语,学生则不易把握,常常会望文生义,针对词汇语义透明度
By using first-principles simulations based on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he chemical reaction of an HCl molecule encapsulated in C60induced by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