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普通小学音乐教师,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艺术,而且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反过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才能使学生自信、乐观、向上,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定良好基础。那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课堂之中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营造轻松的歌唱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音乐课堂上,有的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拘谨、内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在原有基础上进步,我采用独唱、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他们自信心。我对独唱和领唱的同学说:“同学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如果你不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别人又怎么能听见你的优美歌声呢?”有的同学担心自己唱得不好,声音不好听,怕被同学们取笑,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同学们在同学演唱的时候,认真聆听,同时对起来唱歌的同学,无论唱得怎么样,都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委婉地提出建议。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不仅能大胆自信地演唱,而且有的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作表演。学生获得了成功,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微笑。这样教学,不仅增强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所以,经过尝试,我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敢说:在与孩子沟通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情感生发点、生长点、兴奋点,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明白学生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赏识,即使是一句简单的“你唱得很好”、“你做得不错”,学生都会自信心徒增,还会迁移到其他方面,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以歌词敲响心灵,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歌词在一首歌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一首诗,富有音律和节奏,表达着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还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所以,要唱好一首歌,必须先充分理解歌词所表现的意义。在学习新歌之前,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歌词含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还会让学生用歌曲所需要的感情来朗诵歌词,用自己的理解朗诵歌词,用语言来诠释它。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如:在学习三年级的歌曲《可爱的家》时,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自行朗读,然后怀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再来朗读歌词,最后进行歌曲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首歌的感情基调。正是通过歌词的震撼力,激起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这就是音乐课中根据学情、根据课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进行的尝试。
三、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
每位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胆怯心理越来越重。从而引起忧虑、悲伤、恐惧等情绪反应。如: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张嘴就跑调、变声期的学生都会产生胆怯、不自信的心理情绪。唱得好的学生也容易产生胆怯、羞涩、不自信的心理。尤其是在个别练唱时,时常不出声或声音很小,眼睛始终看着班里的同学、听着他们的议论,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在课上学生走神时,老师的突然提问时常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感受等。这些问题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精神紧张、课堂恐惧等心理行为问题。即使一些心理健康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烦恼。因此,我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学生,教学中注重个性差异,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并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经验,以作为前车之鉴。。例如:我用一首首健康向上,优美动听的优秀的儿童歌曲,来激发孩子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当学生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会感到自豪而光荣;《让我们荡起双桨》会自然而愉快,轻松活泼;当唱起《小松树》这支富有朝气地歌时,孩子们的心就象长了翅膀,希望快快长大接好革命的班;当唱起《少年,少年,祖国地春天》时,孩子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并能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唱起欢快的《嘀哩嘀哩》这首清新活泼的歌时,就会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将音乐与心理教育结合,对学生成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明确:真正的学习是出自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他们会在感受中学、在游戏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我有责任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人格的完善。
一、营造轻松的歌唱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音乐课堂上,有的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拘谨、内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在原有基础上进步,我采用独唱、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他们自信心。我对独唱和领唱的同学说:“同学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如果你不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别人又怎么能听见你的优美歌声呢?”有的同学担心自己唱得不好,声音不好听,怕被同学们取笑,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同学们在同学演唱的时候,认真聆听,同时对起来唱歌的同学,无论唱得怎么样,都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委婉地提出建议。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不仅能大胆自信地演唱,而且有的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作表演。学生获得了成功,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微笑。这样教学,不仅增强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所以,经过尝试,我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敢说:在与孩子沟通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情感生发点、生长点、兴奋点,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明白学生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赏识,即使是一句简单的“你唱得很好”、“你做得不错”,学生都会自信心徒增,还会迁移到其他方面,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以歌词敲响心灵,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歌词在一首歌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一首诗,富有音律和节奏,表达着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还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所以,要唱好一首歌,必须先充分理解歌词所表现的意义。在学习新歌之前,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歌词含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还会让学生用歌曲所需要的感情来朗诵歌词,用自己的理解朗诵歌词,用语言来诠释它。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如:在学习三年级的歌曲《可爱的家》时,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自行朗读,然后怀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再来朗读歌词,最后进行歌曲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首歌的感情基调。正是通过歌词的震撼力,激起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这就是音乐课中根据学情、根据课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进行的尝试。
三、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
每位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胆怯心理越来越重。从而引起忧虑、悲伤、恐惧等情绪反应。如: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张嘴就跑调、变声期的学生都会产生胆怯、不自信的心理情绪。唱得好的学生也容易产生胆怯、羞涩、不自信的心理。尤其是在个别练唱时,时常不出声或声音很小,眼睛始终看着班里的同学、听着他们的议论,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在课上学生走神时,老师的突然提问时常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感受等。这些问题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精神紧张、课堂恐惧等心理行为问题。即使一些心理健康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烦恼。因此,我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学生,教学中注重个性差异,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并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经验,以作为前车之鉴。。例如:我用一首首健康向上,优美动听的优秀的儿童歌曲,来激发孩子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当学生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会感到自豪而光荣;《让我们荡起双桨》会自然而愉快,轻松活泼;当唱起《小松树》这支富有朝气地歌时,孩子们的心就象长了翅膀,希望快快长大接好革命的班;当唱起《少年,少年,祖国地春天》时,孩子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并能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唱起欢快的《嘀哩嘀哩》这首清新活泼的歌时,就会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将音乐与心理教育结合,对学生成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明确:真正的学习是出自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他们会在感受中学、在游戏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我有责任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