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我们身处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惊叹于科学和技术革命带来的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改变?我们的课程与课堂应该做哪些改变?
课程观念的转变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2030年的学校”调查报告》显示:教师、讲座或强制课程将被淘汰,今后传统实体学校不再是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地方,相反,它将成为一种社交环境。传统“教室”将变身为未来“会议室”,学生在此开展协作学习,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生命的品质。因此,课程要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基本属性,我们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作为和谐育人实践的重要载体,史家和谐课程依托“种子计划”的整体架构,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注入和谐发展基因。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不断推动课程内容的丰富和课程形态的跃变,从课程1.0到课程4.0,尽可能地让史家和谐课程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和谐发展的基本态势。
多元并存的课程形态
1. 课程1.0形态——传统班级学习
秧田式的班级学习是现代学校教育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形式。我们常规书本知识的学习仍然采用这种课堂形式。为弥补其固有缺陷,学校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物理环境,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突破课本和教室空间的局限。
在课程1.0形态中,我们致力于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专注”的学习状态,以及深度理解、概括的能力和系统思维的形成。在确保国家课程中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学校开发了“美德”“国学”“国际化”“健康”“科技”等系列书本课程,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与书为伴,使学生在捧起书本、拿起笔头、专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国家教材夯实基础,通过校本教材拓宽视野最终养成广泛阅读习惯。
2.课程2.0形态——菜单式小组合作学习
在史家小学课程资源中心,我们搭建了20余间专业教室及特色活动场地,创设以生存、生活、生命为主要维度的专题学习内容。
在课程2.0形态中,我们关注学生在掌握生存能力、提高生活品味、完善生命境界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我们设置自然农场这门课,配备果汁制作生产线、营养树,让学生知道日常饮食的搭配讲究,使学生在关注舌尖上的学问的同时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开设应急安全课程,创设在家庭、学校、社会、野外等80余种应急安全情境,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变化多端的生存环境中自护与护他;设置家艺、厨艺、陶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设置JA课程、机器医院、创新思维、创意搭建等课程,拓宽学生视野,点燃学生身心智趣的活力,激活生命整体发展的动力。
3.课程3.0形态——综合空间的自主学习
通过对教室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我们设置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集中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综合空间。我们创建了史家书院、史家科技馆、史家天文馆、史家人格教育基地、史家传媒中心、史家睛睛体验中心等一系列新式教育建筑,突破传统课堂概念,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获得成长的感悟。
例如,史家书院融书法教学、小书虫阅读、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成为学生自主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依托史家书院,我们开发了学生当老师、家长当助教的学生自主课程,学生分别就“古琴文化”“砚台里的故事”“中国古建筑”“中国茶艺”等自选主题精彩开讲。
史家天文馆分为“圆梦”“探梦”“造梦”“追梦”四大区域。通过创设一个仿佛置身宇宙的环境氛围,实现航天成就展示、天文教学、学生自主探究等综合功能。学校天文社团的学生自主开发课程,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的“天象节目”成为了低年级学生的天文课程。面对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能力,教师不禁感叹:学生从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变为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史家睛睛体验中心分为“体验黑暗”“寻找光明”“多彩世界”“预防干预”四大部分,具有眼科医院和健康教室的多项功能。在这里,学生们以创意漫画的形式从眼睛的功能、眼睛的结构、影响视力的因素、爱护眼睛的方法、眼睛受伤的急救等多个层面开发了自主课程,并形成校本教材公开出版。
史家传媒中心整合原有设备、配备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可实现广播、导播、电视转播、网络直播、远程交流等多项功能。以此为载体,我们开发了“红领巾电视台”社团课程,学生开展自主管理,设立编播组、设备组、制作组和培训组,负责每学期80余次的电视直播任务。
在课程3.0形态中,我们强化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给予了自主发展空间,培养了自主发展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之中获得生命“自主性”发展的资本。
4.课程4.0形态——无边界空间的多样化学习
基于教育空间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进行课程建设的革新,构建了无边界的史家课程,即外部打破时间、空间、内容、人际的边界,内部突破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边界,从而使学生实现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思考。无边界的课程4.0形态呈现出融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的课程品质。
案例一:国博课程——社会资源的课程化开发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将课程开发的优势与社会大课堂的资源优势整合,进行社会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在前期广泛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学校与国家博物馆签署了“漫步国博——史家课程”的合作项目,共同研发学校的博物馆课程。
国博课程分为4个模块36个主题,涉及小学国家级课程所有学科,学科内在价值与学生生活世界有机融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
课程实施中,学校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保障。我们将国博课程的课时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进行整合、套排,占用其中的8课时。同时,确保教师每月一次的教研培训,每学期一次外出学习和多次的博物馆学习。其次,给予了完善的组织保障。组建博物馆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开发组、教研组,与国博建立“跨领域教育协作体”,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在国博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学习不再是碎片化、条框化的认知。博物馆课程带领学生穿越古今,直面鲜活的历史文化。例如,对中国文字的学习,我们将之放置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甚至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进行考量。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萌芽——刻画符号、文字的雏形——甲骨文,到青铜器上的金文、竹简上的小篆,以及隶书、楷书、行书的系列演变,感受人类文明从简单认知到形成规则的发展过程。再结合从纸质印刷时代到电子时代文字载体的转变和文字传播的历史,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可以说,在国博课程里,不仅需要各学科知识的联动,也需要主题分类的学习。但是以文化器具为线索,促使学生形成贯穿古今的思维方式,多角度认识真实世界的哲学思想才是课程的最大价值。学生在国博课程中形成的利用社会资源自觉开展学习的生命状态,让我们想到雨果的一句话: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
案例二:家长课程——家校合作的课程化开发
在课程4.0形态中,我们充分关注家长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得家校活动升级为学校特色课程。学校依托家长群体中前沿的教育资源,开设了拓展学生视野的“星期六课程”。在“星期六课程”中,经过前期的家长自主申报、学校审核课程内容,家长和学校共同开展“制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方式、设计课程海报、组织学生选课”等一系列课程开发工作。家长开发的“视觉盛宴——揭秘立体电影”“千年飞天梦”“科技大爆炸”等星期六课程,吸引了大批学生和家长共同走进课堂。在课程实施中,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教与学的边界被打破了。
多种形态课程的实施效果
得益于和谐的课程设置,以及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得以改进;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得以提升;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以培养。可以说,培养“和谐的人”的育人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中。
在多种形态并存的课程中,学生收获了教育的价值。在中医药课程中,学生学习中医穴位的按摩,并在家庭中进行实践。学生按的穴位不太准确,却能“按暖人心”。在学校历次大型运动会上,激烈的赛事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片纸不留的万人座椅,让人们感叹“精彩在离场后延续,美德于点滴间传承”。在天文摄影课程中,学生在收获精美的天文摄影作品的同时,坚韧的意志品质也得以形成。
在多种形态并存的课程中,学生收获了成长的印记。在科技课程中,教师将学生在课程中制作失败的作品陈列出来,并分析其原因,使学生能够在失败中听到成长的脚步声。在学校设立的书法“成长墙”上,学生们歪歪扭扭稚嫩的笔画,成长为“章法布局均匀,行笔不拘一格,笔法生动飘逸”的书法作品。
史家和谐课程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未来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属于学生的。我们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学生。今天我们给予他们的,正是明天他们给予世界的。我们将不断地拥抱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呼应成长的需求,不断地创拓精彩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形态丰富的课程中获得生命的滋养,让每一个学生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绽放无限的可能!
编辑 肖佳晓
课程观念的转变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2030年的学校”调查报告》显示:教师、讲座或强制课程将被淘汰,今后传统实体学校不再是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地方,相反,它将成为一种社交环境。传统“教室”将变身为未来“会议室”,学生在此开展协作学习,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生命的品质。因此,课程要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基本属性,我们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作为和谐育人实践的重要载体,史家和谐课程依托“种子计划”的整体架构,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注入和谐发展基因。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不断推动课程内容的丰富和课程形态的跃变,从课程1.0到课程4.0,尽可能地让史家和谐课程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和谐发展的基本态势。
多元并存的课程形态
1. 课程1.0形态——传统班级学习
秧田式的班级学习是现代学校教育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形式。我们常规书本知识的学习仍然采用这种课堂形式。为弥补其固有缺陷,学校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物理环境,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突破课本和教室空间的局限。
在课程1.0形态中,我们致力于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专注”的学习状态,以及深度理解、概括的能力和系统思维的形成。在确保国家课程中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学校开发了“美德”“国学”“国际化”“健康”“科技”等系列书本课程,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与书为伴,使学生在捧起书本、拿起笔头、专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国家教材夯实基础,通过校本教材拓宽视野最终养成广泛阅读习惯。
2.课程2.0形态——菜单式小组合作学习
在史家小学课程资源中心,我们搭建了20余间专业教室及特色活动场地,创设以生存、生活、生命为主要维度的专题学习内容。
在课程2.0形态中,我们关注学生在掌握生存能力、提高生活品味、完善生命境界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我们设置自然农场这门课,配备果汁制作生产线、营养树,让学生知道日常饮食的搭配讲究,使学生在关注舌尖上的学问的同时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开设应急安全课程,创设在家庭、学校、社会、野外等80余种应急安全情境,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变化多端的生存环境中自护与护他;设置家艺、厨艺、陶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设置JA课程、机器医院、创新思维、创意搭建等课程,拓宽学生视野,点燃学生身心智趣的活力,激活生命整体发展的动力。
3.课程3.0形态——综合空间的自主学习
通过对教室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我们设置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集中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综合空间。我们创建了史家书院、史家科技馆、史家天文馆、史家人格教育基地、史家传媒中心、史家睛睛体验中心等一系列新式教育建筑,突破传统课堂概念,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获得成长的感悟。
例如,史家书院融书法教学、小书虫阅读、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成为学生自主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依托史家书院,我们开发了学生当老师、家长当助教的学生自主课程,学生分别就“古琴文化”“砚台里的故事”“中国古建筑”“中国茶艺”等自选主题精彩开讲。
史家天文馆分为“圆梦”“探梦”“造梦”“追梦”四大区域。通过创设一个仿佛置身宇宙的环境氛围,实现航天成就展示、天文教学、学生自主探究等综合功能。学校天文社团的学生自主开发课程,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的“天象节目”成为了低年级学生的天文课程。面对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能力,教师不禁感叹:学生从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变为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史家睛睛体验中心分为“体验黑暗”“寻找光明”“多彩世界”“预防干预”四大部分,具有眼科医院和健康教室的多项功能。在这里,学生们以创意漫画的形式从眼睛的功能、眼睛的结构、影响视力的因素、爱护眼睛的方法、眼睛受伤的急救等多个层面开发了自主课程,并形成校本教材公开出版。
史家传媒中心整合原有设备、配备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可实现广播、导播、电视转播、网络直播、远程交流等多项功能。以此为载体,我们开发了“红领巾电视台”社团课程,学生开展自主管理,设立编播组、设备组、制作组和培训组,负责每学期80余次的电视直播任务。
在课程3.0形态中,我们强化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给予了自主发展空间,培养了自主发展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之中获得生命“自主性”发展的资本。
4.课程4.0形态——无边界空间的多样化学习
基于教育空间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进行课程建设的革新,构建了无边界的史家课程,即外部打破时间、空间、内容、人际的边界,内部突破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边界,从而使学生实现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思考。无边界的课程4.0形态呈现出融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的课程品质。
案例一:国博课程——社会资源的课程化开发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将课程开发的优势与社会大课堂的资源优势整合,进行社会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在前期广泛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学校与国家博物馆签署了“漫步国博——史家课程”的合作项目,共同研发学校的博物馆课程。
国博课程分为4个模块36个主题,涉及小学国家级课程所有学科,学科内在价值与学生生活世界有机融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
课程实施中,学校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保障。我们将国博课程的课时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进行整合、套排,占用其中的8课时。同时,确保教师每月一次的教研培训,每学期一次外出学习和多次的博物馆学习。其次,给予了完善的组织保障。组建博物馆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开发组、教研组,与国博建立“跨领域教育协作体”,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在国博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学习不再是碎片化、条框化的认知。博物馆课程带领学生穿越古今,直面鲜活的历史文化。例如,对中国文字的学习,我们将之放置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甚至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进行考量。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萌芽——刻画符号、文字的雏形——甲骨文,到青铜器上的金文、竹简上的小篆,以及隶书、楷书、行书的系列演变,感受人类文明从简单认知到形成规则的发展过程。再结合从纸质印刷时代到电子时代文字载体的转变和文字传播的历史,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可以说,在国博课程里,不仅需要各学科知识的联动,也需要主题分类的学习。但是以文化器具为线索,促使学生形成贯穿古今的思维方式,多角度认识真实世界的哲学思想才是课程的最大价值。学生在国博课程中形成的利用社会资源自觉开展学习的生命状态,让我们想到雨果的一句话: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
案例二:家长课程——家校合作的课程化开发
在课程4.0形态中,我们充分关注家长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得家校活动升级为学校特色课程。学校依托家长群体中前沿的教育资源,开设了拓展学生视野的“星期六课程”。在“星期六课程”中,经过前期的家长自主申报、学校审核课程内容,家长和学校共同开展“制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方式、设计课程海报、组织学生选课”等一系列课程开发工作。家长开发的“视觉盛宴——揭秘立体电影”“千年飞天梦”“科技大爆炸”等星期六课程,吸引了大批学生和家长共同走进课堂。在课程实施中,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教与学的边界被打破了。
多种形态课程的实施效果
得益于和谐的课程设置,以及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得以改进;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得以提升;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以培养。可以说,培养“和谐的人”的育人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中。
在多种形态并存的课程中,学生收获了教育的价值。在中医药课程中,学生学习中医穴位的按摩,并在家庭中进行实践。学生按的穴位不太准确,却能“按暖人心”。在学校历次大型运动会上,激烈的赛事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片纸不留的万人座椅,让人们感叹“精彩在离场后延续,美德于点滴间传承”。在天文摄影课程中,学生在收获精美的天文摄影作品的同时,坚韧的意志品质也得以形成。
在多种形态并存的课程中,学生收获了成长的印记。在科技课程中,教师将学生在课程中制作失败的作品陈列出来,并分析其原因,使学生能够在失败中听到成长的脚步声。在学校设立的书法“成长墙”上,学生们歪歪扭扭稚嫩的笔画,成长为“章法布局均匀,行笔不拘一格,笔法生动飘逸”的书法作品。
史家和谐课程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未来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属于学生的。我们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学生。今天我们给予他们的,正是明天他们给予世界的。我们将不断地拥抱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呼应成长的需求,不断地创拓精彩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形态丰富的课程中获得生命的滋养,让每一个学生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绽放无限的可能!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