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问”:阅读教学的愿景所在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而“问题”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教师。我不知道这是“传统”还是教师的“特权”。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称之为“师问”。而“生问”是相对于“师问”而言。在此,笔者试图从“生问”这个略显陌生的概念中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绘出一幅愿景。
  
  一、“师问”的泛化
  
  笔者近日曾作为评委有幸听到了几堂评优课。应该说,这几堂语文课风格多样,各有千秋,设计精巧,结构完整。有的堪称完美。不过,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问题是出自学生之口。多媒体的展示,教学模块的呈现,教学环节的衔接,一切都按教师的预设进行着。有的问题,学生怎么也答不到教者的“标准答案”上,于是启了又启,可依然启而不发,只好“强按”到黑板上。这种教学中时常出现的尴尬,其根源正是在“师问”上。
  “师问”的泛化一度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人曾把语文教学的种种形式主义归结为“四个满堂”,其中为首的正是“满堂问”。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满堂问”该批,那我收敛一点,少问几个问题,总该无可指责了吧。持这样的想法的教师应该很多,而且是目前教学中的主流。上面的例子就是个极好的证明。这也难怪。我们的评价“标尺”之一就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得当合理。既然这样,我们的教师大可坦然面对笔者的责问,而将“师问”进行到底。“教育使一些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变得消极、沉默。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自己。”我不敢说这些“失去”都是“师问”的泛化造成的,但似乎很难脱了干系。
  
  二、“生问”与对话
  
  “对话”是新课程标准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范式。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均有相关的论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里。“学生”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流行的“师问”模式,却是把教师放在塔尖上,居高临下,这种鸟瞰式的教学方式,必将拉开与学生对话的距离。可以这么说,这种“师问”模式是“对话”理念的误读与误解。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教师(教参)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问答”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才会有自己的感悟。才会有“真问题”。对于“生问”,我们的教师可能顾虑重重。既怕问题肤浅不深刻,更担心问题“豁边”,无法收住。其实,只要我们明确要求,给足学生研读文本进行思考的时间,高质量高品位的问题定然会“闪亮登场”。当然,倡导“生问”,千万不要走人另一个误区,即“生问师答”,如是这样,则是对“生问”的异化,更是对“对话”理念的亵渎。
  
  三、“生问”:走向“平等”的开始
  
  我们不怀疑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的质量,我们也不盲目排斥教师精彩生成的问题。但不管怎样,这些问题多多少少打上教师(教参)的“烙印”,它永远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更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感受。因此,可以说。“师问”是一种不平等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可见,“平等性”是“对话”的主要特征之一。“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以人格地位的平等为前提,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这里更多的是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悟,也许,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才会有更多的精彩。
  平等是对话的前提。平等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倾听”。唯有“倾听”,方可包容学生的肤浅;唯有“倾听”,才能允许学生的“偏差”;也唯有“倾听”。才会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提升“问”的质量。从“生问”开始,走向平等对话,走向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四、“生问”:阅读教学的挑战与回归
  
  有人曾说,做语文教师是轻松的,只要提几个问题,把教参的内容搬到课堂上便可万事大吉。提倡“生问”,这就预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果依然依赖教参,死守教案,那极有可能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得无招架之功,乏引导之术。生问,对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它需要教师“紧贴文本飞翔”,它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底蕴,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超越。李镇西老师认为自己上过的一堂即兴(无准备)的公开课是最成功的。他在谈到成功的原因时说道:“真正的所谓‘备课’,绝不仅仅是课前的翻翻教参写写教案,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日渐积累,经验的不断提升,视野的无限拓展,观念的及时更新,自我的勇敢超越。”“生问”,其实是为教师提供了升华自己的契机。
  作为对“师问”的反叛,“生问”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回归。因为它需要我们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与探究。这样的教学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不营造空泛的语言交流氛围,更不企图把教师的感受作为标签贴在学生身上。这样的课堂,就像一片宽阔绿色的草地上,一股清澈的溪水汩汩淙淙地流淌着。有鸟语花香,有蜂飞蝶舞。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而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生问”,彰显的是学生的灵气与智慧,绘就的是教学的灿烂的愿景。
  
  (责任编辑 刘永庆)
其他文献
学校开展评教活动是民主、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好途径。那么,学校评教管理活动应如何实施才有效呢?    一、 生为本师为纲,强调梯次管理    1.由师及生,管理有序衔接。老师在学校管理中是沟通的桥梁,管理的先锋。学校评教模式的管理运作层面应是“校长→老师→学生(家长)→老师→校长”。如果将学校的管理梯次变成“校长→学生(家长)→老师”,教师便失去管理中的纽带、桥梁作用,管
隐形眼镜,对众多“近视眼”来说真是“福音”。但是,专家提示,戴上隐形眼镜,可以自由地运动,可以清晰地看东西,但千万别长时间看电脑。不少戴隐形眼镜的人,长时间对着电脑,眼睛会发干
<正>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宇宙中的诺亚方舟。目前人类的观测能力,随着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已延伸到15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是对于我们脚下的地
应爱尔兰企业局、英国贸工部和驻奥地利市政府的邀请,以林文漪副市长为团长的北京市科技代表团一行7人,于3月20日至4月3日访问了爱尔兰、英国,并顺访了奥地利.
一、背离中的尴尬——生命智慧教育的失落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人们已经对知识的追逐出现了异化:教师搜索枯肠地呈现知识的升学价值,学生唯升学知识是瞻。这样,知识的积累就结
所谓“校本研修”主要是指 “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对学校而言,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是走质量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走进教师心灵、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重要保证。而“校本培训”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
浩浩大江北去,赫赫伟业千秋。历时半个世纪、被誉为“世界最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现已进入倒计时。为见证、迎接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时刻,新华社、中新社
<正>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源和信息,号称人类社会的&#39;三大支柱&#39;。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利用的程度不同,因此它们对人类社会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班级大(一般为50~60人),程度差别较悬殊的现象,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往往难于驾驭;提问少了,师生之间很难沟通,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也使学
<正>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古老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努力保护,并向全世界展示这些遗产。长期以来,德国也作出巨大努力,发掘、保护和处理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