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重帮助学生学习自然知识,又注重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既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注重对当代社会风貌的展示。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都蕴含着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亲人丰富而强烈的感情,有的课文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把这些情感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一、品评语言,由文入情
情感不是作为次要的附带物涂抹在作品的表面,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中。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讲清词句的深层内涵,让学生“由文入情”,由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到文章的“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悲共喜,产生感情共鸣,让心灵得到洗礼。
如教学雨果的《船长》这一课,要使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就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朴实而闪光的语言。“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船长的命令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当时船上有61人,其他的60人,哈尔威全部考虑到了,唯独忘了他自己。反复诵读之后,船长舍己为人的形象已深深刻在学生的心头。“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船上其他60人已全部脱险,而船长却伴随着诺曼底号沉入大海。”当我满含深情读完这句话后,全班大部分同学已泪流满面,相信哈尔威船长已经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竖起了一座丰碑,英雄船长一定会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二、欣赏意境,情与景谐
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和要传达的“主观情”水乳交融而成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细读课文,走进意境,品味意境,欣赏和理解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生活图景,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有所收获和提高。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学生最难把握的就是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这时,教师可以从诗所描绘的意境“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入手,解释完“鉴”、“徘徊”等重点词语后,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用简笔画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通过以上操作,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时,教师可以顺水推舟:“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想?”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创作的简笔画创新求异,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或读书。这样,学生就能领略诗的意境,探寻诗人的感情源泉。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会无声无痕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三、剖析文脉,以情激情
文章的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就是作者的感情流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紧紧抓住课文的脉络不放,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他们真正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
剧本《负荆请罪》情节上一波三折,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从第二幕入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三个小问题:⑴“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⑵谁向谁负荆请罪?⑶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三个小问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拾级而上”,通过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用蔺相如、廉颇的热爱祖国、顾全大局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胸怀集体的感情,让他们爱作者之爱、憎作者所憎。与此同时,他们也能或多或少地积累布局谋篇的方法与技巧。
四、动情明理,拓展延伸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种特定的思想和感情的和谐统一。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其体验入情入理、情景交融的心理过程。教师只有悉心钻研教材,开掘课文内涵,把握感情基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进行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在领略到“美”的同时感受到“智”的光芒。
如《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通过雪松和其他杂树的对比,学生很容易掌握“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道理。教师这时可以继续拓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结合前面学的《学会合作》进行补充: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应该像雪松一样,现在就要学好本领,否则只能被未来社会淘汰。这样,学生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把握了文章的深刻底蕴,同时也很好地对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以此为主线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妨平实一些、简单一些,着眼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内化、语文技能的训练,力求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切实实的提高;同时促进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的养成与提升,帮助他们实现精神世界的真正升华。
一、品评语言,由文入情
情感不是作为次要的附带物涂抹在作品的表面,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中。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讲清词句的深层内涵,让学生“由文入情”,由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到文章的“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悲共喜,产生感情共鸣,让心灵得到洗礼。
如教学雨果的《船长》这一课,要使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就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朴实而闪光的语言。“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船长的命令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当时船上有61人,其他的60人,哈尔威全部考虑到了,唯独忘了他自己。反复诵读之后,船长舍己为人的形象已深深刻在学生的心头。“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船上其他60人已全部脱险,而船长却伴随着诺曼底号沉入大海。”当我满含深情读完这句话后,全班大部分同学已泪流满面,相信哈尔威船长已经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竖起了一座丰碑,英雄船长一定会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二、欣赏意境,情与景谐
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和要传达的“主观情”水乳交融而成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细读课文,走进意境,品味意境,欣赏和理解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生活图景,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有所收获和提高。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学生最难把握的就是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这时,教师可以从诗所描绘的意境“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入手,解释完“鉴”、“徘徊”等重点词语后,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用简笔画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通过以上操作,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时,教师可以顺水推舟:“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想?”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创作的简笔画创新求异,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或读书。这样,学生就能领略诗的意境,探寻诗人的感情源泉。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会无声无痕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三、剖析文脉,以情激情
文章的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就是作者的感情流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紧紧抓住课文的脉络不放,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他们真正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
剧本《负荆请罪》情节上一波三折,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从第二幕入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三个小问题:⑴“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⑵谁向谁负荆请罪?⑶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三个小问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拾级而上”,通过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用蔺相如、廉颇的热爱祖国、顾全大局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胸怀集体的感情,让他们爱作者之爱、憎作者所憎。与此同时,他们也能或多或少地积累布局谋篇的方法与技巧。
四、动情明理,拓展延伸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种特定的思想和感情的和谐统一。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其体验入情入理、情景交融的心理过程。教师只有悉心钻研教材,开掘课文内涵,把握感情基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进行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在领略到“美”的同时感受到“智”的光芒。
如《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通过雪松和其他杂树的对比,学生很容易掌握“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道理。教师这时可以继续拓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结合前面学的《学会合作》进行补充: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应该像雪松一样,现在就要学好本领,否则只能被未来社会淘汰。这样,学生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把握了文章的深刻底蕴,同时也很好地对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以此为主线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妨平实一些、简单一些,着眼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内化、语文技能的训练,力求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切实实的提高;同时促进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的养成与提升,帮助他们实现精神世界的真正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