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再加上当前初中中考命题中阅读题的比重越来越多,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阅读教学既是语言类基础学科的独特方式,也是初中语文教改的重点。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本文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206-0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有些教师不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仍然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师生读几遍课文,弄清生字、新词后,就着重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思想。而这些知识,也大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不作声地记录的“一言堂”中获得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语文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运用普通话教学,培养朗读能力
普通话是汉语教学的载体,是达到语文教学各级目标的桥梁。《语文标准》特别强调了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应杜绝“一言堂”的阅读课,教师的范读,领读要有,学生投入的朗读更要有。根据文章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师生朗读顺序的方法。抒情性强的文章,可以教师先范读后,再带领学生齐读,然后放手让学生朗读。这样,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就能初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较快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学生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课文了。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教师范读中要读出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飞的壮阔场面,同时也要读出其它海鸟的惊恐万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使学生快速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朗读全文。如果这类课文的思想内容较浅显,也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立的理解,试读课文,教师在巡视中做些提示与补充。
二、选择阅读方式,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方式除了朗读外,还有默读,略读和精读。
默读,是无声的读。在默读中,教师提醒学生边读边作标记,如标出字音把握不准的字,意思理解不了的词语。还可以即时写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这种方法在理解、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教学环节用得较多。
略读与精读是相对而言的。略读是大致地读,其目的在于快速地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通览全文,吸取精华,获得主旨。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就要看学生能否复述内容的大意,是否初步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片断内容,就要精读。把握关键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尤其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
例如,吴敬梓《范进中举》一文的第5段,充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范进因中举而喜极发疯的丑态。这段精彩的情节就必须精读,细细揣摩才能准确理解作者写作用意,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如三次讲“中了”,表现了范进梦想实现的复杂心情;四次写拍手,另外写跌倒,往门外飞跑等动作,对范进热衷功名的丑态多方讽刺,无情嘲弄;四次写范进“疯笑”、“笑了一声”、“大声笑道”、“笑着走到集上”,表现范进利欲熏心的可悲可笑,也流露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厌恶的揭露。
三、提倡探究性阅读,培养实践能力
所谓探究阅读,是指以主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创造,从而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创新能力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是自主性的,挑战性的,也是综合实践性的。
教师导入新课后,学生自行感知文章,初步了解内容,把握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研讨。但是提出问题,一定要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并做到精心设计问题。如《变色龙》中说“变”,可以设计:“到底什么在变?”,“怎样‘变’的?”,“为什么会‘变’”?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反复阅读课文,并且用查阅到的资料,比较提炼自己的观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证据并且用书面文字整理材料。接下来让学生发言、争辩,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整个课堂充满自由和和谐、活泼而又严谨的探究氛围。
四、加强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做到“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是前提,语感是目标。
为了加强积累,教师应该提倡学生扩大阅读面,不但读课内的文章,也要养成看报纸读杂志的习惯。教师还可以规定课外阅读量。指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言,积累文章中优美、精彩的语段。积累的方式有背诵,摘抄,剪辑,光盘拷贝等。
语感是指对文章语言,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的感受能力。如通过吟诵来培养语感。吟诵朱自清的《春》中“春雨图”,用平稳、舒缓的语调,感受春雨的细密、轻柔、泽润万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温馨、和平、安静的静谧美。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片要读出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意蕴,感受作者赞美、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要读出对古人含蓄的批评,感受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通过联想与想象,则又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理想途径。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一诗,对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的感悟,就最好借助联想和想像才能感受到其难言的妙处了。
五、结语
当然,阅读教学也不能忽视评价总结环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不同观点,不成熟的想法,应该给予保护和引导,对学生的评议不能一刀切,不能求全责备。这样,阅读教学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阅读教学才会变枯燥、单调为生动、丰富。
参考文献
[1]李雅琼.让图书馆资源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又一阵地[J].教书育人,2019(01).
[2]杨洁.如何利用新教材进行阅读方法指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
[3]李文洪.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206-0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有些教师不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仍然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师生读几遍课文,弄清生字、新词后,就着重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思想。而这些知识,也大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不作声地记录的“一言堂”中获得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语文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运用普通话教学,培养朗读能力
普通话是汉语教学的载体,是达到语文教学各级目标的桥梁。《语文标准》特别强调了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应杜绝“一言堂”的阅读课,教师的范读,领读要有,学生投入的朗读更要有。根据文章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师生朗读顺序的方法。抒情性强的文章,可以教师先范读后,再带领学生齐读,然后放手让学生朗读。这样,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就能初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较快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学生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课文了。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教师范读中要读出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飞的壮阔场面,同时也要读出其它海鸟的惊恐万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使学生快速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朗读全文。如果这类课文的思想内容较浅显,也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立的理解,试读课文,教师在巡视中做些提示与补充。
二、选择阅读方式,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方式除了朗读外,还有默读,略读和精读。
默读,是无声的读。在默读中,教师提醒学生边读边作标记,如标出字音把握不准的字,意思理解不了的词语。还可以即时写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这种方法在理解、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教学环节用得较多。
略读与精读是相对而言的。略读是大致地读,其目的在于快速地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通览全文,吸取精华,获得主旨。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就要看学生能否复述内容的大意,是否初步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片断内容,就要精读。把握关键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尤其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
例如,吴敬梓《范进中举》一文的第5段,充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范进因中举而喜极发疯的丑态。这段精彩的情节就必须精读,细细揣摩才能准确理解作者写作用意,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如三次讲“中了”,表现了范进梦想实现的复杂心情;四次写拍手,另外写跌倒,往门外飞跑等动作,对范进热衷功名的丑态多方讽刺,无情嘲弄;四次写范进“疯笑”、“笑了一声”、“大声笑道”、“笑着走到集上”,表现范进利欲熏心的可悲可笑,也流露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厌恶的揭露。
三、提倡探究性阅读,培养实践能力
所谓探究阅读,是指以主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创造,从而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创新能力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是自主性的,挑战性的,也是综合实践性的。
教师导入新课后,学生自行感知文章,初步了解内容,把握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研讨。但是提出问题,一定要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并做到精心设计问题。如《变色龙》中说“变”,可以设计:“到底什么在变?”,“怎样‘变’的?”,“为什么会‘变’”?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反复阅读课文,并且用查阅到的资料,比较提炼自己的观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证据并且用书面文字整理材料。接下来让学生发言、争辩,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整个课堂充满自由和和谐、活泼而又严谨的探究氛围。
四、加强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做到“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是前提,语感是目标。
为了加强积累,教师应该提倡学生扩大阅读面,不但读课内的文章,也要养成看报纸读杂志的习惯。教师还可以规定课外阅读量。指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言,积累文章中优美、精彩的语段。积累的方式有背诵,摘抄,剪辑,光盘拷贝等。
语感是指对文章语言,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的感受能力。如通过吟诵来培养语感。吟诵朱自清的《春》中“春雨图”,用平稳、舒缓的语调,感受春雨的细密、轻柔、泽润万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温馨、和平、安静的静谧美。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片要读出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意蕴,感受作者赞美、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要读出对古人含蓄的批评,感受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通过联想与想象,则又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理想途径。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一诗,对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的感悟,就最好借助联想和想像才能感受到其难言的妙处了。
五、结语
当然,阅读教学也不能忽视评价总结环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不同观点,不成熟的想法,应该给予保护和引导,对学生的评议不能一刀切,不能求全责备。这样,阅读教学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阅读教学才会变枯燥、单调为生动、丰富。
参考文献
[1]李雅琼.让图书馆资源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又一阵地[J].教书育人,2019(01).
[2]杨洁.如何利用新教材进行阅读方法指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
[3]李文洪.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