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台风”M轮式装甲车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俄罗斯在茹科夫斯基市举行的军备展上首次公开展示了用于保护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的“台风”M型8x8轮式战斗反破坏车,令人眼前一亮。
  研发背景
  俄罗斯对战略核武器一直很倚重,特别是在常规装备与北约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俄罗斯越发器重核武器。俄军方认为,陆基机动的战略核武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抵御敌方核突击的能力,生存性有了很大保证,但是在未来战争中,敌方有可能派遣特种部队对俄机动途中的战略核武器进行渗透破坏。而当今世界上蔓延的恐怖主义势力,也可能对俄机动中的战略核武器实施破坏甚至抢夺。因此有必要研制
  种新型装甲车未担当机动式战略核武器的“保镖”,驱逐并消灭试图破坏俄战略核武器的敌方特种部队或恐怖分子。“台风”M装甲车就是这种思想指导的产物,主要目的是用于伴随保护机动式“白杨”M和“亚尔斯”战略核导弹。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台风”M是从2007年开始由图拉科学生产联合体设计的,2011年完成设计工作,随后开始制造第一辆样车,2012年开始进行测试。2013年8月底,第一辆“台风”M装甲车交付给了谢尔普霍夫导弹兵军事学院。与此同时,俄罗斯国防部还宣布在2013年底正式量产“台风”M,首批车将装备齐奥尔科夫斯基导弹师。
  基本性能
  “台风”M是在BTR-82型8x8轮式装甲车基础上发展的,所以车体结构、底盘与BTR-82并无不同,即车首是驾驶舱,中部是载员舱,尾部是动力舱。全车长7.7米、宽2.95米,战斗全重15.5吨。
  驾驶舱左侧是驾驶员坐席,右侧是车长坐席,他们前方各有一个带装甲护板的防弹玻璃风挡,上方以及侧面均有潜望镜,其中驾驶员5具,车长4具,观察视野是比较开阔的。车长还配有一个红外探照灯,安装在车长舱口前上方。就驾驶舱内的布局来说,“台风”M与西方新型装甲车相比差距很大,根本没有人机工程方面的考虑,仪表、控制面板布置凌乱不说,座椅、方向盘、档位杆、手刹等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式,没有任何助力设计,因此不但乘坐容易疲劳,操作也比较费劲。由此可见,俄罗斯设计师在“台风”M上主要考虑的是提高驾驶员和车长的环境感知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是给车长增添了TKN-AI式观察装置。该装置的车内操作部分设计类似于潜艇潜望镜,通过激光/脉冲照射能在低能见度下发现3000米外的敌军光电装置。该装置本身也没有红外信号特征,并且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此外,“台风”M还装备了数字电台、GPS和格洛纳斯导航系统。
  由于“台风”M的主要任务是为机动式战略导弹提供伴随护卫,所以车上加装了新型探测系统。这样来,“台风”M就没像BTR-82那样在驾驶员和车长坐席后面布置两张坐席(供炮长和1名裁员乘坐),而是只在驾驶员和车长坐席后面中间位置设了一个炮长兼探测系统操作员坐席,其前上方是一个带有控制按钮的大尺寸彩色多功能液晶晁示器,下方是一个小型控制台,在坐席寿侧、右上方还布置有多个控制面板。显示器可综合显示由遥控武器站、探测桅杆等上面集成的光电系统以及无人机、友军等传来的信息。也就是说,车长和探测系统操作员可获得相同信息,但是车长主要负责全车作战,对探测系统的操作还是依靠操作员,车长所需信息也主要由操作员传送。探测系统操作员还主要负责车载武器操作。当然在紧急情况下,车长也可超越炮长兼探测系统操作员操控车载武器射击。
  驾驶员、车长、炮长兼探测系统操作员的坐席上方各有一个舱口,这是供乘员出入的主要通道。车体中部的载员舱内部背靠背布置有两排长椅,可乘坐6名步兵。为了保持搭载步兵在车辆行驶中的乘坐稳定性,椅上还设置了安全带。不过与西方新型装甲车在载员舱设置独立的折叠座椅和四点式安全带相比,“台风”M的乘坐舒适性要逊色得多。
  载员舱每侧车体上方有两具潜望镜,每侧车体中部开有一个舱门,其上半部分向前上方打开,下半部分向下打开,在载员出入时作为踏板。在上半部舱门中间和稍前的车体上设有带装甲护盖的射击孔。此外,在载员舱顶部两侧各有一个向上翻起的舱口盖,上面设有一个对空射击孔。
  尾部的发动机舱装有一台卡玛兹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300马力。发动机在-25℃时不经预热就能起动,这也是为了适应俄罗斯寒冷地带的需要。为便于车辆在困难路面行驶,还装有轴间差速闭锁装置。另外,从分动箱还分出一股功率,用于驱动喷水推进器和绞盘。
  “台风”M采用8x8驱动型式,前2对轮胎可以转向。轮胎为防弹轮胎,车上安装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可随时调整轮胎气压。该车公路最大速度为10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600千米,爬坡度60%,侧倾坡度40%,过垂直墙高0.5米,越壕宽2米。
  “台风”M在水上行进时,打起车首的防浪板,靠车尾下方正中的单个螺旋桨推进,水上速度为10千米/小时。当浪高超过0.5米时,可竖起通气管不让水流进入发动机内。该车有防沉装置,一旦在水中损坏也不会很快下沉。
  “台风”M车顶上的装备与BTR-82完全不同,不但用一座遥控武器站替代了BTR-82车顶靠前位置的炮塔,而且车顶中后部加装了新型探测系统。车顶的鞭状天线也从BTR-82的1根增加到了5根,可看出通信能力的提高。
  由于“台风”M面对的主要作战对象不是敌方的装甲车辆,而是渗透的敌方特种部队或恐怖分子(充其量也就是乘坐民用车辆),这类目标防护力很弱,所以“台风”M的遥控武器站所装的武器只是I挺单向弹链供弹的PKT型7.62毫米机枪。遥控武器站的光电观瞄系统包括热像仪、CCD相机和激光测距仪。
  作为新型车辆,“台风”M必须能够发现和阻止试图破坏机动导弹系统的袭击者,为此遥控武器站后方布置有一个折叠式可升降桅杆,其上集成了热像仪、CCD相机、小型雷达,可提供昼夜、全天候的周视观察能力,能发现6千米距离内的车辆,对人员的作用距离还要远。
  在折叠式升降桅杆后面是个方形装甲箱,里面据称装的是l架小型无人机。与车载探测系统相比,携带微型光电吊舱的小型无人机任务半径可达10千米,而且其视野不存在探测死角。无人机由“台风”M内部的炮长兼探测系统操作员控制,其所探测到的图像通过数据链传回“台风”M,显示在炮长兼探测系统操作员以及车长的显示屏上。“台风”M在搭载小型无人机后,远距离探测和监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台风”M的装甲防护力比较弱,虽然其焊接结构的装甲钢车体还增加了凯夫拉材料,但没有加装全球新一代装甲车普遍采用的模块化装甲,而目其战斗全重在那儿摆着,所以全车的装甲防护力与BTR-82没什么区别,仅比老式的BTR-80略微提高,车体正面可抵御12.7毫米枪弹,车体两侧仅能防御7.62毫米枪弹。同样,该车在防地雷能力上提高幅度也不大。不过,该车在车顶中部两侧加装了简易爆炸装置(IED)干扰机,可以干扰无线电遥控的IED。
  结语
  总体看,“台风”M是一款用于内卫、专用性很强的装甲车,将给俄机动战略导弹的安全增加一道保险。据俄媒报道,俄军方还将为“台风”M发展新的反破坏技术,以保护陆基战略导弹发射井阵地。
  [编辑/旭日]
其他文献
随着无人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美国军方越来越担心恐怖分子使用小型商用无人机实施恐怖袭击,或利用无人机进行情报侦察。为此,海军陆战队已经开始研制“悍马”车载反无人机激光武器系统。整套系统安装在三辆“悍马”车上,第一辆安装高能激光器,第二辆安装360°传感器以探测无人机,第三辆为激光控制中心。美国海军陆战队计划分阶段演示该系统的能力:先实现静态攻击目标,而后实现行进间攻击目标。激光器的功率也将从最初的1
编者按:现在,南海旁的菲律宾蹦跶得很欢,不仅四处大放厥词,还跑到中国岛屿上对中国渔民动手动脚。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运筹帷幄。对于我方该如何“知己知彼”,相信已有相关人士在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这把当年日本人如何研究菲律宾的一点老案例翻出来,供大家参考参考,娱乐娱乐。  据日本《一亿人的昭和史》附图可知,1937年~1945年,日本陆军投入兵力约为690万,战死约145万,其中在中国本土
1971年3月20日,一架神秘的飞行器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森林坠毁。残骸散布很广,主要机体落在林中空地一个斜坡上,断成几截。群众搜集到的大量散落杂物中还有一顶尼龙布“帽子”,有半个篮球大小。有人觉得奇怪,驾驶员的脑袋怎会这样大。  当时的中国搜寻人员从飞行性能判断,以为是美军SR-71高速侦察机,“帽子”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如果是SR-71坠毁,飞行员就肯定落到我国境内!当地派出上百名边境民兵遍山
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俄罗斯金刚石-安泰公司首次参加并展出了多种先进俄制防空导弹,并重点推介了S-300PMU2系统,同时还散发有关S-400“凯旋”防空导弹系统的宣传材料金刚5-安泰公司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俄制防空武器系统的最大采购国,希望继续扩大中国和中国周边的这一市场实际上,从国外报道来看,S-300及采用类似技术的系列防空导弹在中国部署的同时,已经部署到了中国周边一些国家,这一地区
一般将舰载机从进入下滑道入口到在着舰区完全停下来的过程,统称为“着舰”,整个过程只有20秒左右,但却十分危险。  舰载机在着舰系统的引导下,严格沿着一条直线进行等速下滑,而且发动机始终保持85%~90%的推力。进入下滑道入口后,飞机不具有轨迹稳定性,动态配平十分复杂,而且还要考虑航向修正、舰尾处的“公鸡尾”气流、舰桥后部的紊流区等影响因素。如果舰载机在着舰瞬间,尾钩无法挂到拦阻索,或者飞机落在了着
近日,海军给372潜艇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礼堂举行372艇艇名“远征72”,是我国引进的“基洛”级常规潜艇中的一艘,2006年服役于南海舰队据报道,此次372艇荣立集体一等功源于今年年初一次远程战备拉动期间,该艇成功处置一起遭遇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断崖”掉深的重大突发险情,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战备远航任务,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那么,潜艇遇险的救援工作到底有何
曾几何时,在世界上许多有战事的城市中忽然出现了许多顶着或挂着“笼子”在街道上跑来跑去的“怪物”,定睛一瞧,笼中物却是我们熟悉的装甲车辆。是什么使这些昔日在平原旷野上横行无忌的钢铁猛兽在进了城后反倒羞涩了起来,用如此怪异的装束来“打扮自己”——要么附加装甲,要么附加栅格,要么双管齐下?因为城市,因为城市中复杂的作战环境和四处潜伏的威胁。而活跃在街头巷尾、楼上楼下的单兵小组,凭借手中日益新颖和先进的城
日本防护装备最初的称呼和我国基本一样,防护躯体部分的称为甲,防护头部的称为胄,统称甲胄,手持的称为盾(日文字为楯)。甲胄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在春秋时期的《礼记·曲礼》中就有“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之说,因此可以断定日本的甲胄起源于我国。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对甲胄的称呼已改变,中世纪后日本人把穿在身上的甲称为铠,戴在头上的胄称为兜,这种称呼在现在日本的很多时代剧中经常可以看到。  作为战争中
自古以来,就有从海上向陆地输送兵力的作战机动方式,但真正意义上的两栖作战则首次发生在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海军为了打击德国的同盟国土耳其,于1915年4月25日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加利波利岛的南端赫利斯角、加巴泰佩等地区实施登陆作战。不过,那时还没有专门用于两栖作战的装备。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交战双方的地理位置和海空武器装备的迅猛发展使美国敏锐地意识到进行两栖作战是迟早的事情。于是,在1941年底正式
2009年4月23日,我国071型“昆仑山”号大型船坞登陆舰参加了在青岛附近海域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分列式,它是我国海军目前排水量最大、技术性能最先进、承载能力最强的现代化大型登陆舰,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我海军未来大型两栖作战舰艇的发展方向。    解读071    071型船坞登陆舰排水量估计在1800O吨左右,与英国的“海神之子”级相当,超过了日本的“大隅”级。注重隐身性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