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之地”里的尊重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loo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素材分析:
  窥一斑知全豹,从小处见真章。做好细节,并不是为了获取他人好的印象与口碑,而是关乎自身的人格与修为。
  2012年12月6日,莫言抵达斯德哥尔摩。当天晚上,一个在瑞典的好友前来祝贺,手里还拿着女汉学家陈安娜翻译的《生死疲劳》。一番寒暄之后,朋友说道:“我的大作家,快签个名吧!”莫言却犹豫了半天,最后抱歉地说:“我还是不签了吧?”朋友很是不解:“这是哪门子说法?别再磨磨叽叽了!”莫言一再推脱,不得已之下还是签了。不过,他把名字签在了扉页的一个角落里,说:“那边很大的空白留着让陈安娜签吧!”
  为什么呢?莫言的解释是:“我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跟各个国家的、各种语言翻译的创造性工作是分不开的。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我写《生死疲劳》这本书,初稿只用了43天,但陈安娜整整翻译了6年。”翌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为莫言举行见面会。演讲时,莫言重复了这番话,并向世界上许多国家翻译了他作品的翻译家、汉学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作为中国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莫言是有资本示人的。但在巨大的荣誉面前,他不得意,不忘形,而是清醒地知道,成功的背后有他人的付出。所以,他懂得腾出一个位置,懂得给予一份尊重。如果说写作获奖的莫言是令人羡慕的,那么做人本分的莫言,则是令人敬重的。他的不轻慢、不自重,和他的金质奖章一样,分量千钧。
  无独有偶。约翰尼·默瑟在这方面也为我们立了一道标杆。
  约翰尼·默瑟是英国广为人知的作曲家。他的《蓝色的夜晚》《风雨无阻》《早期的秋天》等歌曲,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尤其是一曲《我愿在你身旁》,以朴实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迷煞了无数的听众,至今仍备受欢迎。而细心的歌迷留意到,在唱片上,《我愿在你身旁》的標签还有另一个人的名字——萨迪·维姆斯蒂。这位“神秘人物”是谁呢?为何能紧随约翰尼·默瑟之后呢?这里面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原来,约翰尼·默瑟曾收到一封很奇怪的信,写信人是一个孀居老人,在俄亥俄州扬斯敦城以卖化妆品为生。她在信中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约翰尼·默瑟能为自己写一首歌,而且歌名都取好了,叫《当你心碎时,我愿在你身旁拾捡那些碎片》。约翰尼·默瑟也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歌名,后来,他在灵感迸发时,写出了一首歌,并根据老人的建议,给歌曲起名为《我愿在你身旁》。这个老人就是萨迪·维姆斯蒂。
  一个享誉世界的作曲家,竟然把一个“小人物”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并列印在唱片标签上,把一半的位置分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妇女,委实令人意外。恰恰是这种意外,让我们感受到了约翰尼·默瑟磊落的胸怀和可贵的谦逊。
  莫言与约翰尼·默瑟,虽然是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大师,但在做人处世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注重细节,轻己重人。也许,这才是大师的风范。
  话题拓展:细节;格局;度量;谦逊;风范
其他文献
介绍了低压综合配电箱在农村电网中的应用情况;阐述了其主要作用;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完善运行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持续性枕后位是常见的胎位异常,其手术产率高,阴道分娩机会少,母儿并发症多。本文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317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临床结局回顾分析。现报导如下。1资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数显温度表能准确快速测量和显示温度值,提供数据信始息供打印记录和数据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显温度表已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等备个领域。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问收治的5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并对患儿进
目的:探讨进行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80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
本文在双筒解剖镜下对15只高原鼠兔的脊神经进行了追踪,对每对脊神经的起源、行程及分布作了详细描述,并同家兔和大鼠者进行了比较.发现高原鼠兔的脊神经,除因其椎骨与家兔者
介绍了厦门电厂#4炉一起水冷壁因腐蚀引起的爆管、原因分析、采取的防范措施.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
本文研究了甘南亚高山草甸群落中6种常见野生禾草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过程。所用计算公式为y=a(1-e^-k(i-l),其参数具有确切的生物学含义。因而真空地反映了此6种植物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
一  我毕业的那一年住进了学校对面的城中村,叫毛坡。租了一户农民的二楼小房子,四方四正的一间,80块钱一个月,只一张小床,上厕所得下楼。就这,也住了好几户人。  我有两个邻居,一个男的,是工人,总穿蓝颜色的工作服,走路嗤嗤的,声响不大,缓慢得像个老人;另外一个邻居,是位三十岁左右的妈妈,带着个小孩子,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总看到她蹲在水龙头那里洗衣服洗床单。还有四个邻居,都住在二楼,离得不近,也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