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德育: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D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处于工具理性的控制之下,存在被定位为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被定位为理想教育的过度理想化、被定位为知性教育的知识化等倾向,无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权利、发展,背离了高校德育应有之义。因而,迫切需要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本转向,这种人本转向首先是将教育的参与双方都视为实践主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和个性的主体,都是教育活动的平等参与者,都是具有“自由本性”的人。在此基础上,将高校德育过程定位为“人”与“人”的交往,即教学双方之间是平等交往的过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彭未名博士所著《交往德育论》一书,运用交往的理论诠释德育,试图构建一个以主体间交往为核心的德育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
  “交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当代西方哲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胡塞尔提出“交互主体论”,认为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体态度”的交往。哈贝马斯以“交往行为理论”著称,认为交往是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单向关系,交往的目的就是要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共识。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交往是人的社会本性的体现,同时它又确证和实现着人的本质。可见,交往理论直接产生于人们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怀,它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实践性、生活性的交往特点和交往本质的观点,对当前我国的德育改革和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交往德育论》一书将交往理念引入高校德育领域,从交往理论视角对德育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是属于以“人”的世界为对象的主体间的交流,是人的自觉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者把“灌输”作为与“交往”相对应的理论范畴,对两者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比较,认为前者具有强制性,后者具有解放性;前者具有工具性,后者具有人本性;前者具有被動性,后者具有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交往德育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指向的是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意义关系情景化的“主体间性”教育。它是诉诸于师生和生生主体之间的、自主的、平等的、创造性的主动参与,是规范原则的共生、共享,并以此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它的目标始终朝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对人性与人格关怀的执着,旨在通过德育实践致人以觉解和新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交往实践观为指导,从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出发,遵循受教育者生命的完整性存在、主体性存在、独立性存在的基本理念,在大力弘扬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体觉悟和人生价值,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地由个人主体向类主体、个人独立人格向类主体人格提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自由个性、国际视野和人类意识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和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作为一种与传统灌输德育不同的德育理念,作者提出的交往德育立足交往理论,将交往作为德育新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认为德育应在交往中进行,并且最终还是要回归交往的生活世界,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生活方式的复杂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样化,都标示了一种深刻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以及伴随改革必然要经受的精神阵痛过程,它必然会产生各种社会矛盾冲突。这就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真正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有效地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工具化的灌输德育模式依然是高校德育的主导形式,其功利化、政治化、知识化、理想化倾向相当严重,德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工具理性的严重影响,使人的精神世界日渐单一化和工具化,也渐渐导致了德育对人性的疏离,道德教育危机四起。而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则回答了现时代向它提出的划时代的问题。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也在这一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交往德育论》一书就是这种努力的成果。此书的出版和问世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探索高校德育人文化之路上取得的进展,也因此成为高校德育回归人文之蕴的标志性成果,对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我国的德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朱珊)
其他文献
每逢新学期开学,不少班主任都为重新排座位而烦恼。担心孩子看不清黑板、难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害怕与淘气不爱学习的孩子同桌……种种担忧的背后,折射出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焦虑。一直以来,在不少家长心中都有一套“座位理论”——“前排中间座位是学霸专属”“在班级的座位决定了以后在社会的位置”……  “中间、靠前,第一排除外”被誉为大多数家长们心中的“黄金座位”,并与学霸联系起来,而后面两排则是“学渣俱乐部
“同课异构”是指相同的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实施。“同课异构”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教研方式,并非如某些教师所认为的只是“标新立异”,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拟就“同课异构”的理据做较为详细的分析,希冀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有所裨益。     一、“课”的可建构性    “同课异构”的基本前提是同一的“课”是可以进行不同的建构的。这里的“课”主要是指教材中所
1980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顆茶籽化石在贵州省晴隆县沈家箐云头大山被发现。如今,贵州省茶园面积连续多年位列全国首位。茶树漫山遍野,大地如碧波荡漾。  茶,是大自然赐予贵州的礼物。  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谁料想,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有机质、无公害等自然条件恰恰顺了茶的意,成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海之心景区所在地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景区面积69平方公里,森
作为一个经常面对一地鸡毛的中年妇女,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大部分人会这么做:第一,通过指责、摔打来发泄情绪——这很可能让你的情绪变得更加糟糕;第二,通过刷手机、逛淘宝来转移注意力,被动地等待负面情绪消散——至于什么时候能开心起来,谁知道呢?  有一次,我因为一件事很生气,正好一个人在家,我就试着这么做了一回。我很生气地扯着嗓子大喊大叫,找一些摔不坏的东西狠狠地摔到地上。我以为怒气会消
宗璞  2019年国庆假期,怀揣敬意,我来到宗璞先生的家。宗璞的新家位于北京远郊的一个安静小区,没有我想象中的大。进门右侧是一个隔断书架,书架上摆放着已经泛黄的《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等文学经典,书前有一幅宗璞低头沉思的手绘小像。往里是会客厅,茶几上摆放着她的童话集和译著。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那是冯友兰先生84岁时为爱女手书,字有点歪,难怪宗璞在文章中戏
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加里宁也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人类文明的传递、祖国强盛、民族兴旺的重任。长期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复杂的工作,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
幼儿园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对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的全面认知,对所存在的实践问题的清醒分析与正确行动,是创设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环境的关键所在。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即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1]健康教育是个人或特定机构根据健康概念的理
继初中建设工程之后,2007年,北京市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建设项目。2008年初,各区县相继启动相关计划。很多区县探索出政府、大学、小学牵手协作的经验,丰台区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7月12日,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校发展研究所合作,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建设专家指导团项目。合作期限为一年。“专家指导团”的实际含义包括两层:大学和研究所工作者是小学的合作伙伴;工作者以团队方式开展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在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教育问题都是两会代表们关注的热点。而2007年两会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与建议、意见彰显民生特色,落脚于教育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对两会代表们所讨论的问题、提出的治教良策、政府在新的一年将有哪些举措做一简单盘点。    一、减免教育收费,增加政府投入    政府明确表示2007年要进一步减免各类教育收费,增加政府投入。  国务院总理温家
科研是学校内涵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积极实施“科研兴校”策略:通过了省市级课题立项,成立了课题组,并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当欣喜于顺利结题之时,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学校内涵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课题只有少数教师参与,多数教师得不到有效参与,总体科研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高;课题涉猎面较窄,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教育资源被忽略;大部分教师对课题接触不多,成果推广不力,科研成了“门面”……  要破解窘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