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50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育而言,新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社会普遍期待新技术能为改进教育服务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变革学校组织、提高教育质量带来新的契机。技术支持学习方式的变革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开始了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每一位教师应将“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视为有效教学必须直面的基本问题。笔者结合参与的实践,立足于北京市中小学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案例,从课程、学习角度谈一点思考。
  学校案例:变革的行动
  技术支持下学生如何开展学习,即“学习方式”的问题。从目前学校的实践来看,总结起来学生所采用的主要是开展视频学习、作业任务完成、交流研讨、作品分享等几种学习方式。
  视频学习资源成为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中介。教师提供的视频或者课件资源,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或者互动中观看,异步学习或者同步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如北京数字学校提供的空中课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提供的互联网网校,视频设计的质量将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结果。
  学生学习要通过精细化的学习任务来实现,学习任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活动序列、学习评价等。每个学习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以自主探究、亲子活动、互动协作等不同的方式高效地解决问题。如北京中学推出的实践探究课程等,学生“做什么”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
  不同的学生和教师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维过程展示出来,有同步交流,也有异步交流,有同班、同年级、跨年级、跨校的研讨,也有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通过网上社区、学习平台,也可以是微信等社交软件开展交流。如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联手推进的“在线答疑”。
  作品分享指要求学生分享其学习成果。社交媒体增加了学生传播作品的通道,能够让学生、教师之间相互关注。教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发现创新点,启发思路、组织头脑风暴加工创作等。如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组织的项目式学习作品分享,在分享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
  主要思考:变革的关键
  2020年9月,北京市中小学逐渐进入返校复学阶段,线上学习将何去何从?学生的学习基于“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在以上这些看似轰轰烈烈的行动背后,问质量,问效果,就要抓住变革的核心。教育者要关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开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1.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为了完成预定的学习结果,学习者和学习环境间所进行的交互。仅提供学习内容很难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学生不能只做在线的看客和听众,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在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技术帮助教师回归到教学的本原,去导学、促学、评学,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学习的深度参与,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得以发展。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有赖于教师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科学合理,有赖于学习者个体与群体的共同活动。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开发合适的学习活动,阅读、观看、收集、排序、分类、建模、模拟、讨论、辩论、写作、绘画、应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概念图等,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体验。
  2.学习支持
  利用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处于教和学时空分离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自主性无法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学习支持服务包括技术支持、资源支持、人员支持、情感支持以及评价支持。如同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教师从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针对学生的管理这三方面给予支持,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更要关注人机协同,在数字化环境中教师要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活动,支持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和协作,引导发言,给予学习者指导和及时的反馈,监督学生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的效果,增加学习过程中的陪伴,并客观反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总结整理点评学生的分享内容。
  3.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学习内容的载体,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在网络互联时代,大量的学习资源供给,包括网络课程、科普网、数字博物馆、学习App、电子教材、微课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但资源够“多”却不一定够“用”,这些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要确保学习的质量,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严格筛选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选择资源;其次,每校每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发展阶段不同,教师还要再次开发相应的资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对学生学习本质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如人文类扩展阅读材料,自然科学类可以利用建模、仿真工具等。资源本身还要体现多学科交叉,更多地指向情境化、复杂性问题的解决,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在富资源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情感体验与内化。
  4.学习方式
  从教和学改革的视角看待技术的融入,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重新设计,构建符合“数字土著”认知特征的新型学习生态,才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技术支持的学习带来多角色的联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连接起教师、学生、家长、平台、社会等。我们不能再把“满堂灌”的课堂搬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中,而是要运用不同的手段解决不同时代所面临的学习问题,线上和线下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主动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学习、无边界学习、协同建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等都可以开展。抓住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做中学、玩中学,形成以主动、探索、体验、创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重点进行学习研究、活动指导、思维拓展等新的角色变革。
  未来探索:变革的常态
  在教育领域,技术革新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线上线下学习相融合将成为互联网时代学校的一种常态,而这种融合需要从课程的高度进行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问题,而且要从学校的课程整体进行设计,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地重构学校的课程体系。这就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全面设计和革新。   1.课程内容与结构——个性化与综合化
  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其实质是学校育人目标的清晰、鲜明的定位。学校究竟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其实质是核心教育理念的深度准确凝练与解析。人类的知识基础持续发展,课程是信息社会和时代的基因载体,必须从某种程度上的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个性和综合的过程发展。学校的课程结构,基础 拓展 活动/研究以学生层级能力为考量的设计,领域-科目-模块以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为考量,以及两者综合的立体多维模型,注意课程结构在整体上的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与层次性。课程要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兴趣和个人发展目标,满足个性化,学生基于自身的偏好自主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从而使学校课程从统一走向个体,在共性与个性化这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在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分科的课程体系难以支撑核心素养的达成,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学科沟通融合,通过课程统整的方式落实才是有效手段。通过课程统整,弱化学科边界,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促进经验与知识、学习与实践的有机转化与融合。开放的、在线的课程内容组织是课程的另外一种结构呈现,技术既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又是互联时代人才的必备素养,技术带来的泛在性、个性化、联通化、共享性、虚拟化等思维方式的变革,必须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高位的课程架构、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教育创新。学校基于已有实践,不断探索并实践课程系统的整体变革是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时代需求。
  2.课程实施——多场景和多方式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课程实施的重心由教向学,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线,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同性质与类型的课程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模式及方法,课程实施可以在教室之外,可以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对一些重要的课程目标而言,教室并不是最佳的学习环境,可以在教室之外开展有深度而丰富的学习,包括博物馆、研学旅行、社区服务学习、研究院所合作项目等。
  互联时代资源的便捷获取和深度多样,场景更多元和完整,课程实施的空间扩大了,跨越学校的围墙,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课程实施从班级形态“秧田式”集体导授课堂向尊重学习者自我的活动课堂转型,既有虚拟的线上课程学习,也有实体的线下探究;既有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也有个体或小组的发现式学习。虚实结合的环境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跨学科的课程如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将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将通过互联网连接实际生活,让知识在情境化与去情境化间螺旋式深化,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3.课程评价——数据化和过程化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课程评价是为了学校改进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发展。過度的应试思想会偏离课程改革的宗旨,素养的发展需要知识,但还有品行和能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评价要将关注点放在人的身上,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统领,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作为课程评价的内在逻辑,以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课程评价就需要掌握更多关于学习者能力水平的信息,不断收集学习者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证据,诊断和调整学习条件和教学实践,为其提供越来越个性化的支持。
  在这样的评价理念指导下,互联网、云存储、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使得课程评价正在从经验走向数据,从群体到个体,从单一分数到综合素质评价,从总结到过程性评价,过去难以数据化的教和学的行为将通过数据形式量化呈现。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融为一体,利用各种技术嵌入学习全过程,数据从学业成绩拓展为覆盖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每学段、每学期、每门课程、每节课、每次活动的情况,全程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过程,从数据揭示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特点、行为特征、态度、动机、学习风格、个性偏好、思维特征、素质发展等,精准认识潜藏的个性化的学习规律与特点。
  教育源于生活、源于实践,面向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技术促使我们开始思考学校教育架构的顶层设计,探索技术如何支持学与教的深度发生。技术促进共享、互联、选择、个性化、精准等特征,很多学校成功改革的案例中都可以看到技术的力量。理念先行,思路先行,技术支持,学校根据现实需求进行不断调试,促使学校课程体系不断更新、优化、升级,构建新的学习生态体系,以不断接近教育的本原。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数字教材为载体的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途径与策略研究”(编号:CDHB1837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国际声音和音视频档案馆联合会(IASA)  国际声音和音视频档案馆联合会1969年成立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其宗旨是促进全球收藏录音文件和音视频档案的档案馆之间的合作。联合会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400个会员,涉及各个领域的音视频档案馆,如各类音乐录音,历史、文学、民俗及民族的声音文件,戏剧作品、环境和医学录音,语言和方言录音等。联合会致力于支持专业信息交换,加强音视频档案馆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其中
最近,由北京市档案馆研究室、西城区档案局、西长安街街道主办,中国文物研究所、西城区文委、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分局协办,民政部档案馆承办的“西交民巷地区历史文化展”又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和《法制晚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就此进行了采访报道。据办展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筹办这个展览,是利用档案资源直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有益尝试,当地居民踊跃参与的
档案行政处罚的矛盾探究    2007年第2期《中国档案》王保国的文章指出,档案行政处罚难以实施的关键在于档案行政处罚权本身存在五个方面的矛盾,使档案行政机关处于“非是不为、实不能为”的尴尬境地。  一、权力与职责的矛盾。我国的档案法在档案行政处罚的设定上过度拘谨和约束,并没有能够赋予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真正完整的处罚权,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法定权力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有心无力,不能真正承担起维护社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昌平区档案局党组高度重视,把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干部群众通过全文学习、逐段学习、讨论等各种直观有效的方式,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多层面、多侧面地深入领会十七大的精神实质,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区档案局从讲全局、讲政治的高度,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总结、梳理近些年来档案工作的经验、做法,找准2008年档案工作的努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人们的心。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发行赈灾《号外》,表达各族人民震灾害面前手拉手、心连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坚定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号外》通过灾后景象、心手相连等画面表现主题,许多《号外》采用张贴画的形式设计,具有简明、直观的宣传效果。  《号外》是报刊在遇到重大事件或重大变故时临时决定出版的无期号报纸。由于号外报纸发行时间不定、出版刊号灵活,加之印刷数量较少,且不按正常发
本刊讯 9月7 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常务副主任卢全同志率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来到北京市档案馆进行工作调研,听取了陈乐人局馆长工作汇报,并就有关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希望。(本刊报道)    卢全同志听取陈乐人局馆长工作汇报    卢全同志与市档案馆同志亲切交谈    卢全同志视察市档案馆阅览服务大厅    北京市档案馆利用服务大厅    北京市档案馆行政规范性文件阅览服务场所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位于京城西南,面积53.6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6个直属公司、6个事业单位、18个改制企业,现有农业人口40400人。近几年来,卢沟桥乡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紧贴农村工作实际,以规范村级建档、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为切入点,规范各项管理,服务百姓民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欢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不少乡、村干部和企业老总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规范档案管理、有效开发利用,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保障措施。  保存在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和档案室的档案真实地记载了我国人民世世代代同自然环境和社会邪恶势力顽强抗争的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民众、军队艰苦
专家点评:  文凭造假并非中国所独有,已成全球性公害。其中不乏社会名人和高官显贵为此而挖空心思、前赴后继。  公德良序拿这些“克莱登大学”的“学子”们真的毫无办法吗?加强诚信教育、加大打击制假买假力度,无疑都是良药。而健全、规范的人事档案工作同样为治本之策。人事档案本是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依据,然而在我国法制不健全的年代里,人事档案管理不透明、不民主,甚至成为整人的工具,加之缺乏生气、千人一面,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思想,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的育人体系,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國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该文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作为全国教育高地,如何在原有实践研究基础上,扎实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组针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了系列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