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应对新冠肺炎——心理健康援助行动”入驻阿里健康大平台以来,短短几天,我作为心理援助志愿者,接听了来自疫区的多个咨询电话,为寻求帮助的人们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援助志愿服务。
  ● 2月1日,一名27岁山东男性服务对象,自述1月26日去发热门诊排队买药,后来听说那天去拿药的人中有一人是发热病人,然后就总怀疑自己被感染上了新冠肺炎,越想越害怕和恐慌,整天处在焦虑不安之中。
  ● 2月4日,一名49岁湖北汉川男性服务对象,自述之前患有心脏病,偶尔胸闷和干咳,每天多思做梦,儿子在武汉上大学返回家中,全家体温正常,所在的村亦无人感染新冠肺炎,但仍担心自己是否会感染。
  ● 同日,一名42岁湖北武汉中年女性,自述感觉胸闷心慌、呼吸困难,1月21日曾去过一趟武昌,没戴口罩,之后又去了几趟超市,体温一直正常,很担心自己是否感染新冠肺炎。
  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暴发,人们都在经历着应激心理防御的四个阶段,即抗拒期、吸收期、消化期和应对期。自我强大的人可以在思维、情绪、身体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在四个阶段中迅速调适,保持自我功能;自我较弱的人会调适慢一些,而出现过度防御的应激障碍,甚至丧失自我调节功能。
  从上述服务对象的自述来看,内心焦虑和恐慌是群众普遍的心理症状。一方面是因为长时间在家中隔离,闲来无事,容易胡思乱想,给自己对号贴标签,对问题夸大和焦虑;另一方面是对新冠肺炎未知的恐惧。
  由此,人类所遭遇的全部灾难就借着这个出口将每个人过去和现今的经历和关系、希望和忧惧,结合个体当下身上和身边正发生的事情,以及他的看法和感受,交织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并被赋予了可能的意义。专业心理援助和支持就是去聆听求助者身体和情感的苦难,每个生命个体对抛弃和分离的恐惧、对医疗体系的失望、对命运的愤怒、对自己的内疚和自责,需要被听到和被理解。
  在疫情暴发、人类面临重大灾难,个人生活和关系遭遇解体危机的时刻,面对陷入被动、紊乱,被失控下的焦虑感、恐惧感和无助感吞没的生命个体如何提供支持,我围绕两个目标:激发求助者“去做必要的事”—恢复自我的控制感,以及“去做喜欢的事”—滋养自我正能量来施与援助。具体措施如下:
  1聆听: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具体了解对方是否有发病史和心理疾病史,自己或家人是否去过湖北或有相关接触史,有助于寻找和锁定问题的根源。
  2承认:承认求助者的感受和感觉,鼓励对方分享感受,从而言语化情绪和情感;舒缓对方过载的负面情绪。
  3澄清:梳理和澄清求助者的核心问题,聚焦心态调整,引发有效行动;对心态焦虑恐慌的人群,提高对普通感冒发烧和新冠肺炎的辨识度。同时,面对服务对象对自身病情的猜测,不妄加诊断,告诉服务对象既不要太过恐慌,夸大现实,也不隐瞒实情,实事求是、客观地面对现状与问题。
  4转化:交流过程中要细心倾听、专心辨识、客观分析、积极转化,在认知、情绪和信念三个层面找到问题症结,促进提升和转化。
  5建议:明确而有力地提出支持性建议,引发求助者理性地采取行动,重新获得对生活和个体生命的掌控力和确定感。
  6自我保护:志愿者在救助支持过程中,注定会体验到求助者过载的负面情绪和湮没状态,支持者要及时察觉自己内在,防止为防御挫败、失败等过载情绪而给予对方虚假承诺,试图解决所有问题的冲动。



  災难之于人类,就如同西西弗斯的巨石,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斗争,当疫情猝不及防地降临,熟悉的世界瞬间崩塌,关系阻隔,危机四伏,焦虑、恐慌、无助、愤怒,黑暗的情绪有如波涛般淹没理性,让人类个体陷入孤独、恐惧、迷茫、失序。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人能置身其外,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约六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武汉“战疫”前线,而专业心理工作者也通过一条条热线连接和倾听隔离在四处、无处存放的痛苦心声。
  每当灾难来袭,总会有人逆向而行,毫不犹豫地选择担当和前行,为散乱的人心注入勇气和信念。“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困境的东西,它就在我们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我们坚守希望,静候黑暗过去,迎接曙光再现,如果光明尚未到来,我们会在黑暗中陪你。
其他文献
转变思维,变被动为主动  小张刚入职时,就像个优秀乖巧的好学生,只要是领导交给他的“作业”,他就会认真完成,没出过什么问题,但他经常被领导批评不主动汇报工作,每次找他沟通他都很紧张,不敢大声说话。  这是很多职场新人出现过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习惯了用典型的学生思维来工作。  转变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是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们需要掌握的第一堂课。  以前,小张觉得工作还没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好意思去汇报,遇
期刊
再见了,“花花公子”  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位英俊帅气的年轻小伙子。他交往过很多女友,每个都是一见钟情,可过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会厌倦,“花花公子”的恶名也在周围传开。  “当你刚爱上那些女孩时是什么感受?”我问。  “觉得她就是我最想要的人。”  “那怎么走不到一起呢?”  “我觉得她们都一个样。有些时候,即使知道和这个女孩不会有什么结果,可也愿意享受与她恋爱的过程。”小伙子的眼神忧郁而无辜,“我觉得
期刊
青少年期被定义为从青春期开始到成年独立的人生阶段,是一个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时期。  人类对青少年有着消极的刻板印象,并假设青少年的典型行为(如冒险、冲动和自我专注)是不适应和非理性的。青少年的典型行为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刺激、体验新奇而有益的刺激和冒险的欲望在青少年时期不断增长,在青少年末期达到顶峰。青少年的典型行为也可以跨物种观察到。研究显示,哺乳动物在性成
期刊
摘不下来的镣铐  前几天,我最好的朋友问我:“你能不能理解这样一种痛苦,你有一些很不好的回忆,你懂得很多可以帮你释怀的道理,一次次鼓励自己跟过去握手言和,可始终无法成功。偶尔会缓解一些,但一遇到某种场景,就又旧疾复发?”  我点了点头,我当然知道朋友的意思。她是在描述自己父母早年整日争吵打骂,最终分道扬镳而给她留下的童年阴影。后来朋友成为心理学博士,早就已经找出自己的心理症结在哪,也懂得许多针对此
期刊
Q老师您好!我是一位13岁男孩的母亲,前段时间,孩子在学校课上说话,被老师罚站了。课后,老师打算再找孩子谈一下,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就谈崩了,老师要找家长,孩子也非常气愤,好像对老师的某些行为非常不满。当我得知这件事后,第一时间单独找老师,平复了老师的情绪并沟通交流了孩子的状况。其实我真的是对老师的不容易非常理解,自己觉得带一个孩子就很难了,老师们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孩子,自己还有家庭和宝宝需要照顾。老
期刊
我是一个在生活中很容易感到焦虑的人。我觉得,这是生命给我的一份礼物。为了治愈自己的焦虑情绪,我一直在坚持不断地阅读情绪管理方面的书,从而促使我对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得更多、更深。读完书之后,我会努力学以致用,用书上学到的方法去化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我还因此专门写了一本情绪管理方面的书,把一些经过自己验证的、比较管用的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分享给那些和我有着类似性格和经历的人。  随着对情绪管理这
期刊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年度会议上提交的研究,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更有可能谴责并希望惩罚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即使伤害并不是有意的。  芝加哥大學的盖佩尔博士和她的同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年轻人(21岁至39岁)和老年人(年龄63岁至90岁)如何对意外有害和意外有益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估。  第一项实验涉及60名参与者,年轻人和老年人各半。实验中给每个参与者分别呈现八个假设情境,在这些假设情境中,情境主人
期刊
持续地关注,处于崩溃的边缘  小李是一名央企的工作人员,35岁的他,工作稳定,夫妻和睦,有一个9岁的儿子和一个6岁的女儿,可以说家庭和事业均齐头并进。工作中他认真负责,生活中是模范丈夫和超级老爸,只要休息都会把时间花在陪伴家人上。春节前一家四口回山东老家过年,因为疫情蔓延,就一直在老家隔离。近期疫情被有效地控制住,复工在即,他做好防护后带着家人乘坐飞机返京,准备隔离14天后复工。  返京后第二天,
期刊
成人多动症据估计患病率在4.4%,可能影响着我国600万左右的成人。但这一疾病人群的识别率和就诊率非常低,随着越来越多的名人自爆患有“成人多动症”后,这一疾病才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小李自幼“活泼好动”,上课打扰同桌,接老师话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对他来说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闯祸更是家常便饭。但父母只觉得是男孩的天性,并且在父母的严厉要求和看管下,智商中上的他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入大学后,终于
期刊
吃过药的人都知道,无论中药、西药,大部分药物的味道都是苦的,许多“苦药”让人难以下咽。尤其孩子,生病本来就难受,想让他“吃苦”就更难了。孩子吞咽能力差,又不懂事,很难配合服用苦药。于是有的家长把药物溶解在果汁里,或让孩子用果汁吞服药物。认为果汁营养、美味,既可以抵消药的苦味、让孩子乖乖“就范”,又能补充营养和水分,一举两得。殊不知,果汁送药其实有害无益。必须要明确:果汁与药不能同服。  果汁中大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