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学习法。因此,探究性学习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本文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创设课堂探究情境、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延伸课外实验探究四个方面浅谈对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43-01
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具体来说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法进行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爱好和求知欲摆在首位。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时,教师除了应予以必要的指导外,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能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他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
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环节,一节有质量的优秀课必须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如"电压"这节教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太抽象,场看不见,摸不着,且无处不在。
如何使学生确实相信电压的存在,是课题引入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可见度较大的水流,让学生间接观察,感受电压的存在,给学生足够的感官刺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通过水位演示装置,使学生引起对水压现象探究的兴趣。再通过类比方法,用问题驱动学生对水压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电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工作原因,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的概念建立。通过恰当的导入,从而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思维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课堂探究情境
教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那么,怎样创设探究的情境呢?
作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演示实验、多媒体、挂图以及教师的神态、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等,抓住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施探究学习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等情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形成探究任务的驱动。
例如,在《压强》一节的引入中,教师请一位男生和一个女生帮老师钉木板,老师提问:"谁会钉得快一点?"学生笑话老师"无知"。结果相同时间内,女生钉好了,但男生失败了。当想象与实际形成巨大反差时,最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男生回座位时丢下一句话"不公平"老师及时抓住这句话,提问"男生说,不公平、除了男生比女生力气大不公平之外,其他同学想一想还有什么可能不公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
三、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自己主动的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的结论。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尤为重要。
在学生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实验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 "学"的兴趣。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性实验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设计出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老师如何加以适当的引导。因此,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巡视,提醒或暗示学生实验中的不足。
例如,在探究《运动与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探究出一种因素后,这是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为此,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确实有很多问题想去弄清楚它,教师关键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这些问题。从这些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站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及科学素质的立场上来进行教学。
四、延伸课外实验探究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问题、也有很多新想法。老师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由于课时限制、课程标准或教学设备限制,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超出初中课标要求的知识(有的甚至到高中才会涉及到)我们老师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有着很大的兴趣,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一一满足。因此把探究性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将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开拓各个层次的学生实践技能。
内容安排可结合实验册中的小制作(如发电机、电动机)、小实验(如水瓶琴奏乐)、结合我们生活的物理活动(如测量自己登楼功率、测量学校到自己家庭的距离、测量家庭用电器的电功率)、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如判断未知磁体的极性;测量电池组电压;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等)、各种练习册中出现的探究题(如找一根铁丝让它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看谁的办法多?)、教师不定期提供探究素材和趣味物理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科技节设置具有竞赛性质的制作(如纸火箭、水火箭,飞行时间最长的纸飞机)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同时,写出探究报告。
总之,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应当将科学探究引入物理教学中去,积极开展科学的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43-01
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具体来说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法进行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爱好和求知欲摆在首位。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时,教师除了应予以必要的指导外,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能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他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
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环节,一节有质量的优秀课必须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如"电压"这节教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太抽象,场看不见,摸不着,且无处不在。
如何使学生确实相信电压的存在,是课题引入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可见度较大的水流,让学生间接观察,感受电压的存在,给学生足够的感官刺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通过水位演示装置,使学生引起对水压现象探究的兴趣。再通过类比方法,用问题驱动学生对水压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电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工作原因,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的概念建立。通过恰当的导入,从而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思维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课堂探究情境
教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那么,怎样创设探究的情境呢?
作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演示实验、多媒体、挂图以及教师的神态、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等,抓住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施探究学习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等情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形成探究任务的驱动。
例如,在《压强》一节的引入中,教师请一位男生和一个女生帮老师钉木板,老师提问:"谁会钉得快一点?"学生笑话老师"无知"。结果相同时间内,女生钉好了,但男生失败了。当想象与实际形成巨大反差时,最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男生回座位时丢下一句话"不公平"老师及时抓住这句话,提问"男生说,不公平、除了男生比女生力气大不公平之外,其他同学想一想还有什么可能不公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
三、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自己主动的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的结论。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尤为重要。
在学生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实验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 "学"的兴趣。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性实验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设计出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老师如何加以适当的引导。因此,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巡视,提醒或暗示学生实验中的不足。
例如,在探究《运动与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探究出一种因素后,这是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为此,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确实有很多问题想去弄清楚它,教师关键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这些问题。从这些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站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及科学素质的立场上来进行教学。
四、延伸课外实验探究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问题、也有很多新想法。老师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由于课时限制、课程标准或教学设备限制,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超出初中课标要求的知识(有的甚至到高中才会涉及到)我们老师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有着很大的兴趣,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一一满足。因此把探究性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将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开拓各个层次的学生实践技能。
内容安排可结合实验册中的小制作(如发电机、电动机)、小实验(如水瓶琴奏乐)、结合我们生活的物理活动(如测量自己登楼功率、测量学校到自己家庭的距离、测量家庭用电器的电功率)、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如判断未知磁体的极性;测量电池组电压;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等)、各种练习册中出现的探究题(如找一根铁丝让它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看谁的办法多?)、教师不定期提供探究素材和趣味物理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科技节设置具有竞赛性质的制作(如纸火箭、水火箭,飞行时间最长的纸飞机)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同时,写出探究报告。
总之,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应当将科学探究引入物理教学中去,积极开展科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