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的压力依旧存在,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创新创业进行思想引导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思想的引导,有助于让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要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而重视个人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引导
1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2015年6约26日,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5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会上表示,“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平稳增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的压力依旧存在,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2015年我国有749万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比例。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创新创业进行思想引导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加强思想引导和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够让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个人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本文就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进行探讨。
2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造性人才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得学生不敢表现个性,不敢挑战。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未落实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平台,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层次自主选择具体操作形式,用创新创业思想来指导教学育人全过程。
同时,要积极学习并借鉴国外及国内很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新教育,乘着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下乘风破浪式前进。在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常以现实创业环境状况为切入点,以创业演练体验式教学为重要形式,在模式或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意识创业规律,激发其创造力。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还会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体系较为成熟,值得学习和借鉴。
3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首先,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然需要一支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作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而使得教师能够结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进行有的放矢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有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空谈。著名的教育学家潘愚元教授就指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或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包括考试内容与方法方面下功夫。”因此,应大胆突破学科壁垒,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相关学科互补的综合课程体系,为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可选择环境,努力打造精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逐步推进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并没有与教育规模同步发展。其中,代表高等教育质量的学生发展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随着大学扩展人数的激增、就业压力与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自身职业发展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重点关注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要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4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首先,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有三种重要途径:一是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二是高校创立“创业协会”、“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提供创业实战演习所需要的场地;三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体验工作经历。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高校和企业联姻,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其次,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高校需要逐步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理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深层次启发、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创业实践等活动,逐步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进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
參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12-14.
[2]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6-79.
[3]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02:64-65.
[4]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6:158-16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引导
1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2015年6约26日,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5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会上表示,“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平稳增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的压力依旧存在,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2015年我国有749万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比例。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创新创业进行思想引导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加强思想引导和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够让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个人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本文就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进行探讨。
2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造性人才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得学生不敢表现个性,不敢挑战。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未落实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平台,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层次自主选择具体操作形式,用创新创业思想来指导教学育人全过程。
同时,要积极学习并借鉴国外及国内很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新教育,乘着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下乘风破浪式前进。在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常以现实创业环境状况为切入点,以创业演练体验式教学为重要形式,在模式或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意识创业规律,激发其创造力。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还会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体系较为成熟,值得学习和借鉴。
3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首先,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然需要一支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作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而使得教师能够结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进行有的放矢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有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空谈。著名的教育学家潘愚元教授就指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或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包括考试内容与方法方面下功夫。”因此,应大胆突破学科壁垒,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相关学科互补的综合课程体系,为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可选择环境,努力打造精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逐步推进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并没有与教育规模同步发展。其中,代表高等教育质量的学生发展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随着大学扩展人数的激增、就业压力与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自身职业发展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重点关注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要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4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首先,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有三种重要途径:一是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二是高校创立“创业协会”、“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提供创业实战演习所需要的场地;三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体验工作经历。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高校和企业联姻,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其次,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高校需要逐步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理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深层次启发、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创业实践等活动,逐步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进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
參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12-14.
[2]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6-79.
[3]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02:64-65.
[4]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6: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