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建构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lin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的中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师生发展的主阵地,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模型建构式教学方式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活动两个互补性基本教学方式构成,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精神,因此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学期我们在学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中,以“细胞的增殖”这一课题为例,开了一节以“模型建构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研究课,得到听课专家及老师的好评。
  
  1 模型建构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主要互动方式。交流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种形式。小组交流由学生组长组织,全班交流由教师主持。全班交流与讨论通常先由某个小组的代表作重点发言,其他小组学生再做补充性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就学生的发言,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讨论引向深入。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好问题情境是成功运用这一模式的基础。情境问题又可分为基本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两类。所谓基本性问题是可直接从课文、试验过程等找到答案的问题。所谓发展性问题是需要运用推理和想象力等解决的“深入理解”的问题。两类问题都要力争引导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模型建构教学模式在“细胞增殖”一节课的实践
  
  2.1教学准备
  模型建构教学模式的成败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为了让课堂生动、活泼、有序地进行,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组中都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学生,并选派组织能力较强的四位学生分别当任组长,每组再选择一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当记录员。课前对各组组长及记录员进行训练,让他们明白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及组织讨论的一些方法。
  
  2.2情境问题的设计
  要选择和确定构建的主题,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分析教学目标;其次,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综合以上两项因素,确定本节课的情境问题:①怎样用所给的材料表达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过程;②怎样用生物学概念、术语解释所构建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模式图;③构建模式图中应注意那些技术性问题;④怎样展示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离向细胞两极移动的动态过程;⑤细胞有丝分裂对维持生物体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有什么意义?其中①②是基本性问题,③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或展示的问题,⑤是发展性问题。
  
  2.3教学过程
  2.3.1模型建构过程
  在引导学生复习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后,我们马上让学生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是模式图(假设每个细胞含有四条染色体),所给的材料有较粗红色导线(用来代表染色体)、橡皮泥(用来代表着丝点并固定在纸片上)、8开白色硬皮纸片四张(每张做一个时期模式图)以及钳子、笔等一些必要的文具。并要求他们围绕五个情境问题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2.3.2全班交流
  在教师的主持下,分别由各小组的代表对上述五个问题作重点发言,其他小组学生再作补充性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的评价,提出看法,引导学生围绕所选择和确定构建的主题深入讨论。例如:第一个问题是基本性问题,每个小组都能运用粗导线较好地表达出各个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等相关结构以及它们的排列方式;第二个问题也是基本问题,在学生解释各个时期细胞图时教师要注意是否能准确运用生物学术语,如赤道板、细胞板、纺锤丝、纺锤体、核膜、核仁、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DNA等术语是否能准确运用。第三个问题由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进行评价,由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还没有学习,所以学生制作的模式图中染色体的大小不够准确,四条染色体应该分成二组,每组二条长短应该相同,为今后讲同源染色体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展示染色单体分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的动态过程,教师还创造性地运用白色瓷盘代表植物细胞,其中倒入少许食用油(增加阻力),用毛线代表染色单体,用细线拉动毛线在其中运动来代表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然后用投影仪进行展示,效果非常好。第五个问题是发展性问题,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讲清楚染色体与DNA之间的关系(染色体没有复制时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成时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当着丝点分开、二条染色单体分离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时,每条染色体上也只有一个DNA分子),以及有丝分裂中母细胞与子细胞遗传物质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3 体会
  
  3.1“模型建构”教学模式通过为每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采用分组讨论,学生间互相启发、讨论、商量,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模型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分组讨论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学生发言相当涌跃。特别是分组讨论也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3.2“模型建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态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模型建构”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中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等生态因子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呈多元互动的和谐状态;人与课程、人与活动、人与规则之间保持温馨的动态平衡,营造出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的良好课堂环境。
  
  3.3“模型建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设置好的情景问题是课堂中启发、引导、互动、调控的纽带。情景问题的设置第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确定;第二要有一定的思维量,且要注意提问的情境、提问的方式和解答问题的方法;第三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梯度,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全过程;第四提出的问题要有益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问题的指向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五要兼顾基本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
  
  3.4“模型建构”教学模式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模型建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设置情境问题来主导学生,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起引导作用,这样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空间。
  “模型建构”教学模式符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等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融洽课堂的学习氛围,不失为一种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其他文献
注: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2小题,每小题1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摘要:《老残游记》作为一部社会谴责小说,述吏治之腐败,揭“清官”之丑恶,虽“残局已破,吾人将老”,然作者作此书无不含针砭救亡之意。本文将对书中的小金子、小银子、鬼娼、翠环、翠花、逸云这几位女性进行分析,她们有着相似的起点,但最终各归异处,她们是社会的镜子,亦是“作者信仰”的代言人。  关键词:女性形象 命运自由 太谷学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其产生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他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以及内隐于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下面结合具体生物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探索反思性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与母本性状一致的现象都是细胞质遗传吗    细胞质遗传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母系遗传即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因此,许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表现出与母本性状一致的现象一定是细胞质遗传。果真如此吗?下面通过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1豌豆豆荚颜色的表现  豌豆豆英的颜色有绿色和黄色之分,将绿色豆英豌豆的花粉授给黄色豆英的豌豆,该植株所结出的豌豆豆英的颜色均表现为黄色
2001年美国纽约发生“9.11”事件,接着10月15日又发生了“炭疽热信”事件,于是生物武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恐慌。生物武器以其致病力强、死亡率高、污染范围广、作用时间长而危害巨大,但与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相比,生物武器的生产、储存和使用都便宜得多,被喻为“穷人的原子弹”。目前,被用做生物武器的微生物主要有以下5种。    1 炭疽杆菌    1.1 病原体  炭疽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nthrakis
1 调查研究背景    “科学素质”与“科学素养”,均译自英文Science Literacy,目前学术界对两者使用并没有明确的区别。那么,科学素养是指什么呢?  对此,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教授认为,科学素养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③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米勒教授对科学素养的这一界定
1 教材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对传统的农作物育种、生产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依据细胞全能性原理可以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不同植物进行组织培养的步骤大体相似,但具体要求各不相同,如同种材料诱导分化根、芽等不同部位,所用诱导因子不同。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已是相当成熟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应用在农、林业科研和生产等许多领域,它的诸多成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植物组织培养是本节的重点。本节
2001年深圳市南山区是首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2004年首批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下面以深圳市育才中学的课堂教学案例和开放性试题谈谈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与评价的若干思考。    1 教学案例一:教学中如何利用表格    1.1 背景  时间:2004年9月1日;班级: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中学高一(3)班;内容:苏教版高中生物第一章:“身边的生物科学”。    1.2主题  课堂上应该如何
摘要:教师课堂提问具有三方面积极作用:对教师来说,课堂提问具有评鉴作用,也是一种课堂管理手段;对学生来说,课堂提问能吸引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启发思考、加深记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提问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因此,本文着重观察对外汉语课堂教师提问的类型和问题分配方式,通过反复观看示范课对观察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为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堂提问 教师 对外汉语课堂  中
高中生物学作为理科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对学生生物学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尤其在高考中表现为问题解决与工具学科——数学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解题方式的数学化也越来越明显。高考生物试题中的计算题主要是通过计算考查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处涉及计算问题却没有详细的讲解,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尤其是在高考前的复习阶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生物计算题类型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