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中精油及其载运系统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 :香料香精化妆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r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油是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的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抗诱变、抗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综述了精油在肤用化妆品、毛发用化妆品、口腔用化妆品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概述了化妆品中精油载运系统,包括微胶囊、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微乳液等的研究进展.最后,简要探讨了精油在化妆品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利用532 nm和633 nm波长的激发光对18份不同来源的白蜂蜡和黄蜂蜡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并用化学计量学工具探索造成差异的关键因素.所有蜂蜡样品的拉曼峰在532 nm下的强度均比633 nm高,但在633 nm下白蜂蜡的荧光信号明显比黄蜂蜡小.将数据按照不同激光波长分组进行主成分(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分析能进行明显的聚类,并通过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IP)得知蜂蜡样品中的碳氢键易受激光波长的影响.将数据按照白、黄蜂蜡分组进行PCA及OPLS分析,发现633 nm激光无法区分这两种蜂蜡,
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对176批国产化妆品进行检测,通过分析致敏原香料检测结果对国产化妆品致敏原香料使用情况及致敏原香料标签标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176批国产化妆品中共有104批次检出一种或多种致敏原香料成分,8批次样品标签标注了致敏原香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致敏原香料添加量大部分超过欧盟化妆品法规中规定须标签标注的限量标准,国产化妆品标签缺乏标注具体所含有的致敏原香料成分的情况非常普遍.监管部门应尽快健全化妆品致敏原香料标签标识管理规范和化妆品中致敏原香料检测标准,实现对化妆品致敏原香料
通过观察以大麻叶提取物作用后,紫外线(波长305 nm)辐射诱导斑马鱼胚体鱼鳍受损伤程度及尾鳍生长面积所受到的影响,研究大麻叶提取物的晒后修复功效.实验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0.5和1.0μg/mL大麻叶提取物作用下,相对于模型组,斑马鱼胚体的尾鳍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表明大麻叶提取物应用于化妆品中具有潜在的晒后修复功效.
通过向基础精华液配方添加不同比例的荔枝核多糖,应用化妆品行业的基础检测方法和专业评估仪器分析其对精华液的基本理化性质和护肤功效,包括保湿、美白、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初步研究荔枝核多糖在化妆品领域应用的功效表现.结果发现,荔枝核多糖作为一种从中药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水溶增稠特性,且具备良好的保湿效果,同时在淡化表皮斑点、改善皮肤皱纹等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效果.它可以作为一款安全有效的植物护肤成分应用于化妆品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了建立油包水型化妆品中pH值的测定方法,样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破乳后测定pH值,测试结果运用仪器比对、人员比对、方法比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操作简便、实验结果可靠,弥补了现有方法不能测定油包水型化妆品pH值的不足.
利用稳转hTRPV1受体SH-SY5Y细胞株评价市售洗发类产品的致刺痛风险,绘制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然后利用液质联用色谱仪(LC-MS)测定样品中椰油酰胺MEA(CMEA)含量;最后比较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HET-CAM)与hTRPV1受体试验评价刺激反应的结果.结果表明,2种洗发产品检测到刺痛反应;刺痛反应与样品中CMEA含量存在相关性;向无刺痛风险的产品中添加质量分数0.5%、1%和1.5%CMEA后可诱导刺痛反应而未在HET-CAM中诱导眼刺激性.综上,基于hTRPV1受体的刺痛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研制双丙甘醇/角鲨烷/三羟甲基丙烷三辛酸癸酸酯复合纳米乳(MER-SCEX),应用于头皮洗护产品中,对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头皮养护及毛发修复功效进行检测和评价.所制备的MER-SCEX平均粒径为30.2 nm,PDI为0.218,Zeta电位为-22.3 mV.建立保湿功效、毛鳞片损伤修复、梳理性、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及限制性马拉色菌活性抑制的实验方法,研究评价MER-SCEX对头皮养护和毛发修复的效果.结果显示,制备的MER-SCEX能显著增加皮肤水分含量、减少经皮水分流失速率,对损伤的毛鳞片具有明显的修复
期刊
皮肤致敏性评估是化妆品原料和产品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动物福利,基于有害结局通路(Adverse outcome pathway,AOP)原理研发的致敏替代方法发展迅速.由于单一致敏替代方法无法完全替代动物试验,因此对致敏替代方法整合策略的研究也不断丰富完善.对致敏替代方法及整合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化妆品致敏替代试验整合测试与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为调查宣称祛痘及抗过敏类化妆品中是否存在非法添加咪唑啉类成分的情况,采用自建液相色谱法对50批次化妆品中的咪唑啉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批次宣称抗过敏类化妆品中非法添加《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规定的禁用组分萘甲唑啉,该发现属国内鲜有.目前咪唑啉类成分在化妆品领域尚无法定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提示化妆品中非法添加药物出现新趋势,应尽快制定补充检验方法,填补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