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耘:释放生命“正能量”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ang198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震后救援,他在6级多的余震中抢救伤员,临危不乱。
  疑难病患者几经辗转找到他,他遇事不躲,勇于担当。
  问田耘“你幸福吗?”他的笑容十分说明问题。
  品酒品成专家,读书读成“大家”,田耘以一个医者的睿智和豁达诠释着属于生命本身的“正能量”。
  患者是有生命的艺术品
  采访间隙,有个病人家属向田耘咨询病情,田耘从座位上起身,拿片子看了看,给出康复建议。患者家属转身离开之前,还不忘向我们夸赞田大夫的医术。显然,他把我们也当成了病友。
  在评医网上,患者们对于田耘的评价颇高。精湛的医术、认真的态度和高效经济的针对性治疗,是这些表扬的出发点。而一个医生做到这些,最本质的动力在于自身定位。
  怎么看待自己的病人?田耘如是说:
  “病人也是人,首先把要把他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然后再去谈他的病。医生和患者是平等关系,对患者要平等对待,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医院的‘摇钱树’,以平等关系对待之后,再去谈治疗和相互之间的尊重。”
  “个体患者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地位,他本身对于专业领域并不了解,发生疾病才来找你,他们就是希望从医生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所以医生对于患者的疾病和治疗要有明确的概念,要从使他获得健康这个角度出发来寻求治疗方法。如果将利益关系放在第一位,就会干扰你的治疗,使你的治疗变成有选择性的治疗,影响公平。不管是住院还是门诊患者,如果能够得到‘人’一样的对待的话,矛盾就会非常少。”
  “人的独立生活能力非常重要,我们更希望患者能够恢复健康,回归生活,这样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都会减轻。”
  “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家是一样的,患者是有生命的艺术品。”这“艺术品”需要心怀理解、敬畏,耐心雕琢打磨,方能使他们重放生命光彩。
  让他们尽量用最适合的方法获得健康,让他们回归正常的人生—带着这样的思路,田耘走在行医之路上,成就着他的“医学艺术”,也成就着他的人生梦想。
  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
  行医20年,做过多少个漂亮的手术,田耘已经记不清了。他说,“生活质量是有指标衡量的,患者经过合理治疗以后,有个好的康复,能够独立行走,自立地生活,这才算是医生的成功,否则,说得再漂亮也没用。”
  保证这种“成功”,自然要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
  田耘说,骨科的发展来自两方面,一是理念的进步,二是内固定技术的更新。从理念来讲,让医生对疾病有全新的认识,之后才能选择更合理的治疗;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医疗器械的引进,使医生在做手术时有更多的选择,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也促进国内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两个方面是相得益彰的。
  同时,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以及对外医学交流的发展,使得国内医生开阔了眼界,看到国外技术发展的同时,也看到自身差距。而随着眼界的开放,一些医生对医疗事业的认识程度和热爱程度进一步加深。他们已经不把医生这一职业当作谋生手段,而是在诊治过程中获得艺术的品味,得到人生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把职业经历当成一种享受人生的过程。这种职业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医疗技能要求尽善尽美。
  田耘在给路甬祥院士的朋友手术之后,路院士拿术前术后的片子对比,对内固定分配的合理程度赞不绝口:“太漂亮了,简直就是艺术品!”
  田耘说,骨折对患者来说是很可怕的,本来好好的忽然不能动了,对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打击都是非常大的。医生判断病情不是单凭感性就可以的,而是凭理性,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提出治疗方案。创伤骨科会遇到很多复杂骨折的治疗,患者经过一系列的治疗获得康复,作为医生也会很欣慰。
  2012年国庆前夕,有个患者脊椎骨折,从哈尔滨来到北京,找到田耘。田耘拿到片子一看,发现患者的胸椎椎体是完全错开的,里面脊髓重叠,所幸当时病人没有瘫痪。因为治疗难度大,风险高,当地没有医院肯接收。
  田耘说,“这个手术我做过一例,风险很高,但是不做的话,病人下身瘫痪的几率很高。”
  制定手术方案,麻醉,监测……手术台前9个多小时,田耘把卡在骨块里的脊髓一点一点解放出来,解除脊髓周围的压迫,再用内固定把椎体撑起来……手术顺利完成,病人恢复良好。经过几轮复查,病人下肢功能没有任何损害。
  敢于面对风险靠的是勇气;能够战胜风险,靠的则是精湛的医术。“三院是研究型的医院,越复杂的手术我们越容易碰到。我们这种医院不能满足于别人都会做的手术。别人做不了我们可以做,才能体现专业性。”“医生这个职业是要求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的。要敢于面对风险,有所畏,有所无畏。如果大家都裹足不前的话,专业就没有发展。”
  就是凭着这股专业劲头,患者对三院骨科的口碑甚佳。田耘言谈中满是作为一个三院人的自豪劲儿。他说:“北医三院更倾向于以研究疾病、治疗疾病为主。这就像是学者在做工作,这就使得三院后劲足,底蕴丰厚。”
  北医三院骨科不仅是一个综合性骨科,更是一个极具专业特色的科室。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目前已有几万例的经验。在60年代初率先开展的颈椎病系列研究,治愈病例已逾万人,其诊断和治疗标准为全国同行广为采纳。60年代末开展关节外科,治愈大量各种关节疾患,开展关节置换及关节镜等新技术疗效甚佳。90年代初,凭借在脊柱疾患研究领域的丰富经验,迎难而上,开始系统研究脊柱疾患的顽症——脊柱肿瘤和寰枢椎疾患。寰枢椎由于紧邻枕骨,治疗起来难度非常大、风险高,他们另辟蹊径,研究出一系列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寰枢椎手术中的入路、暴露和固定等难题,治愈病人逾600人,获多项国家专利。
  党耕町、杨克勤等老一辈骨科专家教授们的学风、学识,三院骨科几代学者医者的深厚积淀,是田耘这代医者成长的土壤,也是他们前进的源泉。他们以昔日的辉煌为起点,以服务患者、引领学术为已任,在科研与临床的骨科道路上稳步前行。与此同时,他们也将三院的师承传授给下一代继承者。   在田耘看来,教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说,“授业,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一件事情,讲给别人听、希望别人接受你的概念时,自己才能理解得更深刻。不怕辩论,只有辩论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体会知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是你丰富提纯最关键的阶段。”
  骨质疏松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患者也日益增加。2012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跃居第二位。骨质疏松症越来越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流行病。
  针对这一热点,田耘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骨质衰减是人体衰减的一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结构逐渐丢失,结构承载能力变弱。我们医生试图做的事,就是希望衰减的骨质能够重建,能够在结构改变的情况下承载人体的正常使用。逆转和对抗自然规律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只能在客观规律上做一些补充。”
  具体来说,这一项目就是研究椎体骨质疏松骨折骨头固化区的重建。
  他们试图用可吸收的材料填进骨折固化区,固化材料起到支撑作用,在骨头长好以后,让新生的骨细胞通过固化区这个“桥梁”爬过去,产生新的骨头,并且连成一体,使固化材料与骨头之间的应力保持平衡。“因为骨是有应力传导的,自身的代谢终止以后,应力相对静止在两个界面之间,产生应力的改变,这对于患者的长期使用是有影响的。”“通俗地说,一块钢铁和一块木头弹性和应力都是不一样的。让它的应力修复,骨折修复了,疼痛解决了,短期解决骨折问题,长期获得比较好的功能。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这是我们的思路和设想,通过临床观察,看骨折愈合情况,有没有塌陷等等。预计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能够看到结果。”
  如何应对骨质疏松,田耘说,从预防的角度来讲,阳光下的运动、游泳、慢跑,让骨骼承载一定负荷,保持对骨的刺激,都能缓解骨质的丢失,让骨质结构变强,另外就是配合用药。我们现在常用的途径就是补钙,用一些替代品,如维生素D、降钙素等等。这些药物基本没有损害,对骨质疏松有帮助,如果需要激素治疗则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骨折发生有时不可避免,田耘说,这种情况下,保持局部稳定,减少进一步损伤;如果是创伤性骨折,借助压力减少失血,尽量减少污染,给自己获得救援时间;脊柱的损伤或者不明确损伤,局部要有一个制动,把自己放到安全位置上,身体平卧,等着救援,这是对于生命的尊重方式。
  尊重生命,尊重自己
  前段时间,“你幸福吗”这一话题成为热点。问田耘“你幸福吗?”,他的笑容十分说明问题。
  他的人生哲学透着一股淡定通透。他说,一个人永远对生活不满意的话,找不到存在的道理,就会很迷茫。在自己的职业上得不到价值实现的话,那就证明职业选错了。很多人总是充满抱怨,觉得自己郁郁不得志,觉得中国社会有很多“潜规则”需要去适应。就像滑雪,你从山顶往下滑,在重力作用下,你总是朝下方运动的。其实社会存在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而且规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规律都是邪恶的,如果这样想,那么你的立足点就错了。
  医生这个职业本身是为人服务的,要尊重生命,要学会尊重自己。
  而对于田耘来讲,尊重自己,首先在于尊重自己的爱好和志向。“毕业之后30年,是一个人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医生这个事情让我很感兴趣,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在骨骼之间体会着自然与哲学的美感。”
  尊重自己,同时在于不把自己囿于职业范畴。田耘并不满足于做医生,他说,“如果人生只剩下开刀手术,同样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医生这个爱好之外,品酒品成专家,读书读成“大家”。工作之余,田耘在回家后习惯开一瓶红酒,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着音乐,慢慢地品着杯中红酒,任思绪在宁静中飞扬。由于工作原因,田耘经常出去开会、会诊。他会在旅途前选一本社会科学类的书,在飞机上、火车上,泡一杯茶,任凭飞机翱翔天空,任由列车在原野中驰骋,也任凭思绪在书本中静静地徜徉。田耘以一个医者的睿智和豁达,诠释着属于生命本身的“正能量”。
  田耘,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
  1993年自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师从刘忠军主任研究胸腰椎陈旧骨折的治疗问题。曾赴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参加骨科学术会议和培训,2005年初在美国哈佛大学附麻省总院学习,重点学习脊柱疾患的诊治、骨盆骨折、四肢多发创伤、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研究方向:脊柱骨折的治疗,对脊柱骨折脱位的早期复位与稳定的研究,脊柱陈旧骨折的手术治疗;四肢骨折的治疗,特别是微创技术的发展;运用先进的治疗手段解决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问题;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探索解决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全身治疗及局部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秦升益,执迷和捍卫着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梦想。他知道在历史的某一节点上,自己并不是时代的看客,等待他的必定是一条宽阔的大道,实现多年来埋在他心底的那个梦想—  初春的北京,阳光温和。远远信步走来的秦升益,脸上浮现出十足的自信,笑意流淌在他舒缓的眉宇间,让人永远都觉得他精神焕发。  秦升益细致认真、勤奋好学,对工作始终充满激情,因全心工作而兴奋,因全心工作而快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没有主动休息过,
期刊
金三才(海南)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拥有独特的昆仑翠 .能量玉(又名美酒玉)资源,是集开采加工、开发设计、销售、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企业。  公司以玉泽天下为使命,从事三大事业:一是以养生、降三高、治糖为主的键康人生事业;二是以美水、美茶、美酒为主的品质人生事业;三是以养生文化艺术收藏为主的品味人生事业。  公司是以新技术开发为基础,不断创新进取,发展高效绿色产业及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到了战略高度,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进入重大转型时期,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新则愈发显得突出和重要。  作为国内最大的线下支付公司,联想控股成员企业之一的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对于创新是有着更加深刻体会和感触的。为此,本刊记者对在创业者心中有着一定影响力的董事长孙陶然先生进行了专访。  
期刊
俗语云:“盛世收藏乱世金。”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收藏热,特别是高档艺术品的收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收藏热能够使历史更好地保存各种各样的工艺美术资源,能够更好地体现收藏品的自身价值,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收藏品产生时代的文化、政治、经济,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易水砚的收藏热潮,在工艺品的收藏热潮中,颇具代表性。  最近获悉,国内大型砚文化博物
期刊
“做低品位资源,过高品质生活”。邱院士工作、科研之余在松韵咖啡厅泡上一杯清茶、磨煮咖啡喝便也成了他的享受。  作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博士,他曾创下了不少全国甚至世界第一。他在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蜚声海内外,特别在低品位硫化矿生物冶金方面的研究成就,更是当之无愧的学界头牌。然而,他的成就远比他的名声要丰富,他的生活远比他的研究要温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
期刊
河南省桐柏县位于大别山成矿带,是金属和多金属矿产有利成矿区。但当地的地形复杂,山体上植被茂盛,地面勘查十分困难。2011年底,某大学的师生四人来这里开展地面勘查工作,每隔150米设置一个探测点,结果两天才探测了4个点,总共不到0.6公里。而对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套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来说,如果天气条件允许,完成同样的任务一天就能探测300公里,极大地提高了找矿速度。  航空电磁 直追国际先进
期刊
20年铸就辉煌  1993年,首届全国十佳律师岳成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岳成律师事务所。目前,岳成所在上海、广州、哈尔滨、大庆、三亚设有分所,在美国纽约设有代表处。历经20年的发展,岳成律师事务所已经成为大型专业化法律顾问律师事务所。  岳成所现有办公面积3600多平米,全部拥有产权。其中,北京总所2200多平米,是北京地区办公条件最好的律师所之一。  岳成所现有执业律师100余名,汇集了知名法律
期刊
当前,国际化是很多中国企业的新希望,但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单个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会很大,抱团形成合力开拓海外市场,不但风险小,也更容易在所投资国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条件。爱国者国货精品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形成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或为国内优秀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打开一个更好的通途。  2012年年底,全球首家爱国者国货精品馆—中关村海龙馆正式开业
期刊
众所周知,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多年来亟待加强的一个领域,而院士专家工作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产学研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建立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近1500家,进站院士专家5000多人次,工作站覆盖内地除了西藏和青海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能否成为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工作站模式对新时期产学研工作有何启示?结合近年来工作体会,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院士专家工作站
期刊
“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园知此味,露华应不乞金盘。”对于葡萄,自古以来人们就不吝溢美之词。而这“初似琉璃,终成玛瑙”的葡萄,就与本文主人公关系密切。  在陕西西安户县,“户太”系列葡萄一年开五、六次花,结三、四次果,亩产达3000~4000公斤以上,是国际平均产量的6~7倍,可供4~5个月食用。这样的现象,在常人看来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陕西省西安市葡萄研究所建立的葡萄基地却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