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格瓦拉成为消费品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提供了一个“生活在别处”的秘密通道。就这样,失去了具体革命内容的格瓦拉,却成为了这个庞大体制中的人们寄托反抗梦想的偶像,进而被这个庞大体制加以利用,而成为了消费的符号。
  
  北京有一家叫做“A-che”的餐厅,就在使馆区附近。“A-che”不是别的,它在古巴指的就是切·格瓦拉。因此,在这个餐厅里,也处处可见切·格瓦拉的图片,大厨来自古巴,供应有正宗的拉丁食品、美酒。每到周末,餐厅变酒吧,正宗的拉丁音乐和舞蹈,吸引了不少中国人前来。
  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反资本主义的“A-che”却成为了消费符号,实在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A-che与其同志属于20世纪伟大的社会实践——运用武器暴力改变不平等的所有权制度——的一部分。从渊源上讲,这一努力一直伴随着整个现代化进程,正因为现代化的巨轮碾碎了前现代的种种不平等制度——封建制、贵族制、等级制,从而将不平等的所有权制度暴露在了人类追求平等的前沿阵地。
  早在19世纪,托克维尔就曾写道:“平民起初希望改变一切政治机构来改变自己的现状,然而每次变革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得到改善,或者只是改善得极其缓慢……可以说,曾经隐瞒了所有权特权的一切特权都已经被废除了,但所有权却依然是人民平等的主要障碍,而且似乎还是这一障碍的主要特征,这回人们不经意地要求废除它……这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因此,从19世纪直到 20世纪,除去世界权力顶端的英语国家,从欧洲的1848,俄罗斯的1919,直到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20世纪大部分时间,针对不平等的所有权制度的战斗持续进行并越来越蔚为大观。切·格瓦拉的光荣,首先来自这一壮观的行动实践所带给人们的震撼。
  A-che们的努力与实践,其实隐含着两个追求,其一,对所有权的否定将带来一个平等的社会;其次,对所有权的否定还将带来一个富足的社会。而不幸的是,这两个追求都不能成立。即使在一开始,对所有权的否定就被异化为了另外一种不平等。托克维尔记录了发生在1848年法国革命中的一幕场景:“在起义开始的那天晚上,他(托克维尔的朋友布朗基)听到这孩子一边收拾饭桌一边说:‘到星期天(那一天是星期四),就该我们吃鸡翅膀了’,另一个在他家里干活的小女孩应声答到:‘那也该我们穿漂亮的丝裙子了。’”针对所有权的革命看似从平等的要求出发,其实却建立在对不平等的控诉之上,因此,其最终指向“翻身”也就是新的不平等,难道不是很自然的吗?所有针对不平等所有权的革命,在成功后都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不平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尤为重要的是,对所有权的否定通向的不是富足而是匮乏。在20世纪的实践中,真正战胜了绝对贫困而逐渐走向富足的社会,所遵循的都是分立产权的发展之路,而所有试图取消所有权的国家,却无不陷入到匮乏和消极的景况中难以自拔。因此,A-che们在反对不平等时候所焕发的活力与光彩,一旦转移到建立一个平等社会的时候,却变成了压抑与窒息——在我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格瓦拉最终选择从解放了的古巴出走,重新走上游击道路的根本原因。
  格瓦拉们的实践,目标是不平等的所有权,手段是暴力的革命,而这也正是其全部魅力之所在。在其实践的早期,人们热爱他是因为他提供了一种改变社会的可能,而在今天,格瓦拉的实践及其意义,已经很难得到严肃的认同,但格瓦拉依旧挺立在潮流的前端。这是因为,尽管人们已经难以认同其目标,却依旧迷恋其手段,迷恋那种敢于以暴力对抗庞大体制的形象。
  每当看见身边的红男绿女穿着印有A-che那著名头像的T恤走过身边,总不由得想起昆德拉在《不朽》中的一段话:“二十岁参加共产党,或者拿起枪到山区参加游击队的男青年,被自己的革命者形象所迷惑,正是他自己的这个革命者形象使他与其他人有所区别,使他变成了他自己。”
  不幸的是,在这个后现代也就是后革命的时代里,对于都市里的男男女女来说,成就自己的革命者形象是极其困难的。尽管在追逐捕鲸船的绿色和平行动中,在抗议全球化的声浪中,以及在反对皮草的裸体游行中,这种努力依旧顽强残存着。但大多数的青年男女都选择了更为简易的方式——穿上印有A-che头像的T恤,又或者是到A-che餐厅消磨一个晚上,就“把他的这个自我送往汇聚着成千上万道目光注视下的历史的伟大舞台前”,从而使自己超越了日常凡庸的生活,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形象。
  这,或许就是A-che这个革命者成为消费时代时尚符号的内在秘密吧:他提供了一个“生活在别处”的秘密通道。就这样,失去了具体革命内容的格瓦拉,却成为了这个庞大体制中的人们寄托反抗梦想的偶像,进而被这个庞大体制加以利用,而成为了消费的符号。对于一直致力于推翻这个庞大体制并为此献出生命的切·格瓦拉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具有讽刺意味的了。
其他文献
口述/王玉龄 整理/周逵    一个是身经百战的抗日名将;一个是豪门深闺、绝色佳人。张灵甫和王玉龄,虽然只做了两年夫妻,他们之间的故事却成就了贯穿20世纪的一段传奇。    2007年5月,孟良崮战役过去整整60年。我回到了他战死的地方。  天下着些小雨,山路有些滑。我已经79岁了,爬上那个山坡,感到非常吃力。回想六十年前的情形,我就想到他当时瘸腿爬山的那样子,真是很难为他。  60年前的战役,我
期刊
1998年,马立诚与凌志军合作撰写《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出版后连续两年成为当年中国最畅销书。《交锋》发行200万本,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1999年9月,马立诚被美国《亚洲周刊》杂志评选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50人之一。然而,围绕着这本书,也有一场激烈的交锋。    改革催生《交锋》    《国家历史》:为什么要写《交锋》?  马立诚:这是由改革之潮催生的。1995年春天,京城开始流
期刊
语文课本上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曾经感染、激励数代中国人。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知晓1960年发生在山西省平陆县的中毒事件的内幕、传播过程以及当事人的命运。    1960年2月3日深夜,一箱来自北京新特药商店的二硫基丙醇,被及时空投到山西省平陆县,当地六十一个中毒民工因此脱离了生命危险。《中国青年报》记者据此采写的新闻特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成为近半个世纪几代中
期刊
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浪潮中,许多不同派别的杂志,包括《民国》、《甲寅》、《中华》等不约而同地倡导起联邦思想来,戴季陶、章士钊、张东荪、丁佛言等纷纷发表文章,表达类似的观点。这些声音随着袁在1916年6月的猝死而暂时停息,这一波对联邦制的呼唤还只是小范围的。  到了1920年后,“联省自治”论突然高涨,《时事新报》、《改造杂志》、《太平洋杂志》、《东方杂志》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联省自
期刊
在巧克力千年流变的历史长河里,这种“长在树上的银子”不仅为雄心勃勃的投资商赚取了高额利润,也让世人得享“天神的美食”。“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正是凭借这样一种魔力,巧克力迅速而决定性地征服了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各类人群。    它的名字在古阿兹特克(今墨西哥)语的意思是“快乐已然来临”。在这古美洲王国尊为王室饮料的千年历史中,它以热情火辣的口味悄然流行。  1519年,当它装在金制高
期刊
1931年7月中旬到9月,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流域普降大雨,17省受灾,受灾居民达8000万至1亿,几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具毁灭性的水灾。广大城乡庐舍荡然,疠疫丛生,人民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1931年8月26日,台风袭过高邮湖,飓风掀起像海上那样高的波浪,在狂风暴浪的撞击下,土质的运河大堤最终溃塌了。高邮湖是个“悬湖”,也就是说,它的湖底高于临近城市的
期刊
军事强人苏哈托在印尼实行了32年的独裁统治,虽然他促进了印尼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军人长期执政和独裁统治,致使贪污腐化失去了有效的政治、法律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而一发不可收拾,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在印尼人的愤怒中,他不可避免地下台。    近日,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又重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长期执掌印尼政权的前总统苏哈托病故。苏哈托的上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他依靠借助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上台,实行独裁统治,虽然
期刊
一千多年来,这座城市再做皇城的梦想一直未曾泯灭,尽管这个梦想因现实阻隔而渐行渐远,但并不妨碍一代一代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时时重温这个旧梦。    ONE WORD,ONE DREAM。  用这句话形容时下的中国城市,也许再贴切不过。西安、洛阳、郑州、开封,这些辉煌不再的北方城市都不断重复着一个皇城复兴的梦想。无论大城小埠,都试图从历史中寻找未来,西安首当其冲。  西安对于西安人从来都不缺自豪的
期刊
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  1947到1953年,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期间游历拉美大陆。  1953年3月,大学毕业,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各国。  1954年9月,因危地马拉局势激变而移居墨西哥。  1954到1956年,在墨西哥做过摄影师、记者、编辑、医生,继续着他流浪的革命。  1955年7月9日,墨西哥城思帕兰街49号,格瓦拉和卡斯特罗一见如故,成为革命战
期刊
1957年7月6日,17岁的约翰·列侬身着格子衬衣,率领他的“库瑞曼”乐队在伍尔顿教堂前演奏。在那一天之前,他是一个出生于二战期间的冬天(1940年10月)、父母离异、被寄养在姨妈家的、性格叛逆的男生,与50年代全世界荷尔蒙与自信心同样过剩的少年一样,学口琴和吉他,在演出现场勾引女孩。那一天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因为他遇到了14岁的保罗·麦卡特尼。  多年之后,即便形同陌路,高傲而尖刻的列侬依然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