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引路】
  台湾是个标语地区。走上街,看见“两个孩子恰恰好”,上了天桥,读到“迎头赶上”,经过电线杆,瞄见“保密防谍,人人有责”,在公车里坐下,猛抬头就是“敬老尊贤”,走进教室,有熟悉的“庄敬自强、处变不惊”,进了厕所,大概是“养成洗手好习惯”,路过公家机关,就看见“民主、伦理、科学”“检举坏人就是保障好人”。还有一些根本看不懂的:“拼命就是保命”,横挂在车马杂乱的大街上,好像鼓励开车的人要冲锋陷阵。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台湾的标语这么多?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努力造出一句话来,然后写在纸上、涂在墙上,使我们在生活空间中想逃也逃不掉?他的动机在哪里?
  答案当然是,“解决问题”。因为有些人很脏,所以贴个“整洁为强身之本”。有人逃兵役,所以横街挂个大布幅:“兵役是光荣的义务”。因为拼命三郎开车喜欢追撞,所以车窗后贴个“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因为中国人自信心低落,所以在校门柱刻上“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每一个标语背面都有一个我们希求解决的问题。而台湾标语之无所不在,又使人相信,大概每一个问题都产生一个标语。
  这些标语有用吗?你几时在行色匆匆之余,停下脚步来思索“民主、伦理、科学”?有多少人因为看见“消除脏乱、人人有责”的大字墙,回家就打扫庭院?又有谁看了电线杆上“培养书香社会”的条子,开始读起书来?在“倒垃圾者是畜生××”的牌子下尚且有一大堆垃圾,这些不痛不痒、老生常谈的标语口号有什么潜移默化的效果呢?
  中国人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标语的泛滥只是一个表征。拿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来看:大家都说,现代的中国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西方的文化只学到皮毛,而且不能消化,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已完全抛弃。怎么办?很简单!首先,到街头、学校、车站,贴上千千百百个标语:“复兴中华文化!”
  然后,在台北市塑造一个比自由女神还要高、还要重的孔子巨像。气魄要大,所以单单铜料就要花一亿元以上。铜像用来宣扬孔子思想、复兴中華文化、改善人民文化气质,更昭告世人,台湾是中华文化的堡垒。
  我不是在说笑话。你没看报纸吗?市政府一点没有幽默的意思。
  这个庞然巨物建立起来之后,大概会遮掉好大一片天空,使许多住家变得阴暗封闭。冬天的霪雨和市区的污染将为铜像覆上一层肮脏的颜色。铜像边的街道,大概与红毛城四周一样,会有像苍蝇叮肉似的摊贩,而街上的交通将因游客的往来而呈爆炸状态。至于这么一大块铜将如何“宣扬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我非常迷惑。
  如果建个铜像能解决传统失落、自信缺乏的难题,那可好了。我们不是要培养书香社会吗?在基隆港口用水泥塑一本比军舰还大的书怎么样?要发展尖端科技吗?在鹅銮鼻头造个比山还高的塑胶火箭模型吧!要恢复民族自信心吗?何不在玉山顶上刻几个大到火星人都看得见的字:“中国第一”。如果你觉得这些例子很荒谬,那么用几亿元铸个铜像来宣扬中华文化就不荒谬吗?希望一个巨无霸的雕像能解救文化的危机,就好像寄望“在此倒垃圾是狗”的牌子去解决垃圾问题一样的愚蠢。
  台北实在够糟了!给我们一片青翠的草地,给我们一点新鲜的空气,给我们一个清静的社区,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干净的厕所、一个宽广的公园、一个儿童图书馆,但是不要,不要给我们一个会遮住阳光的大铜像。
  (原载《中国时报·人间》,1985年3月)
其他文献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从诗中深情婉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女子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能够了解自己。这就是题为《寄
期刊
野 歌  ◎〔唐〕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阅讀这首古诗,完成1~2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
期刊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就是他的无题诗,这些诗因内容成因不便明言,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所以借“无题”为题,有的还借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这些无题诗大多以抒写爱情为主题。这里所选的这首《无题》,是诗人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
期刊
【文題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永远不要认为为时已晚。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两句意旨非常明显的告诫,“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永远不要认为为时已晚。”这两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时间”“早”“晚”
期刊
大家都知道,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中,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议论文的血肉丰满与否,关键是看论据分析得怎么样。  议论文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揭示本质法、比较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正面推理法、引申类比法、因果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和比喻分析法等。下面我们重点学习几种论据分析法。  一、归纳揭示分析法  在列举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
期刊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诗人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后世诗评家也每每乐道。  这首诗首句破题直述后蜀国
期刊
我是乌发杏眼、灵动可爱的故宫娃娃,刚一上架,便掀起了购买热潮,可没多久便因为我的身体部分与国外某品牌娃娃的身体相似而将我下架。  一个商品被生产出来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利益!可是,自下架以来,我从未担心过我的身价会贬值,我这小小的身體,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各种元素构造的,透着中国古代女子的风韵,我温文尔雅;携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馨香,我伶俐大方。中国传统文化因具有超凡魅力而历五千年不衰,而我,作为传统文化
期刊
多年前一个宁静清新的早晨,市中心的南门邮局迎来一位小访客。她蹦跳着,脸上满是纯真的期盼,小手里紧紧地攥着一个厚厚的大信封,好似攥着的是即将种在绿色大邮筒里的希望的种子。信封上贴着两张精美的邮票,正中央规规矩矩地写着几个大字:“新疆博尔塔拉”。她就是当年的我。  信封钻进细缝,滑进邮筒,落在筒底的声音,我至今仍记憶犹新。  那是一次全新的交流,牛皮纸泛着好看的黄色,油墨氤氲着雅致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期刊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已在大漠的荒滩里跋涉了整整一夜。  他蠕动着苦涩僵硬的舌头,舔了舔嘴唇上的干血泡,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不由回望一眼身后伴随的追敌——晨雾里闪着两点绿光的饥饿的野狼,心里又掠过一阵恐惧和绝望。  昨天下午为了拍摄沙漠上的绿洲,他离开了驼队,深入到荒滩深处。当黄昏降临的时候,沙梁上传来一声凄凉血性的狼嚎声,他回首寻望,蓦然发现暮色里浮动着两点闪亮的寒光,倏地,疲惫夹带饥饿一同向他袭来
期刊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一位隐士,隐居于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生平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询问他的姓名,于是他写下这首诗算是回答吧。  前两句“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与其说这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兴至而来,率性而为,可见隐士的行踪是多么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可见其恬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