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片段赏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angh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听了南通市祝禧老师执教的《水》一课,深受启发,下面做些赏析。
  【片段一】
  师:(出示:水平如镜、清泉潺潺、碧波荡漾、洪水滔滔)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选择一个或几个说说读了以后的感觉。
  生:“清泉潺潺”让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水声。
  生:“水平如镜”“碧波荡漾”让我看到水的不同形态。
  生:“碧波荡漾”“洪水滔滔”都写了水,但给人的感觉不同,前者让人愉悦,后者让人心惊。
  ……
  【赏析】祝老师利用看似简单的一组词语,通过学生读读、说说,很快把学生对水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情感、联想全都调动起来,不但引出了课题,而且让学生对水的通常感受与课文中的严重缺水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学习下文埋下了伏笔。
  【片段二】
  师:最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经常遇上严重干旱,干旱的最大原因就是降雨少、气温高。(课件映示缺水村庄图片,以及人们排长队等水的场景,生静静地看图)
  师:想象一下,干旱缺水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怎么样?
  生:不方便。
  生:艰难。
  生:苦。
  师:课文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书,朗读课文,用心体会。(生读)
  师:读了课文,你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乐!
  【赏析】原始感觉的苦与整体阅读后的乐,生活的苦与文字的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苦与乐的感觉,都不是凭空而出。明明是苦,作者为什么写成乐呢?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阅读期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浏览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脉络,对“快乐生活,笑对人生”的主旨也有了初步印象。
  【片段三】
  师:这一担水是怎么来的呢?(指名读第1自然段)
  生:到十公里之外,排一个小时长队。
  师:为什么只有一担?我们平时是怎么用水的?
  生:拧一下水龙头,水就出来了。
  师:你觉得怎样?
  生:举手之劳。
  生:足不出户。
  师:如果把这个小村庄拍成电影,你们认为用什么颜色作背景呢?
  生:描写戈壁地区的电影好像一般都是土黄色。
  师: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黄土背景下的苍凉感!(生齐读)
  师:好不容易盼来“一场雨”。这场雨给孩子和大人们带来了什么呢?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2自然段。会读书的同学能从文字描绘的镜头中看到、听到许多东西,可以是一幅画面、一个镜头,也可以是一个物品、一个声音。(学生自主阅读)
  师:看到过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吗?这里的哪句话带给你特写镜头的感觉?
  生:孩子们雨中狂欢——“脱得光溜溜”“奔跑跳跃”“尽情地享受”。
  生:大人们在雨中洗澡。
  师:你准备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个场面?如果给朗读配上音乐,配上怎样的音乐比较合适呢?(欣喜的语气、欢畅的语气、庆祝节日的音乐、节奏明快的音乐)
  师:这时,你们觉得整个画面还是土黄色、灰蒙蒙的吗?那是什么颜色呢?
  【赏析】祝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担水的路途遥远、水量稀少,与学生平时拧开水龙头的举手之劳、取之不竭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一担水”的不易。在学生还原画面、选择背景、编配音乐基础上,比较清苦的自然环境和欢畅雀跃的热闹场面的色彩,进而体会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的乐观生活态度。
  【片段四】
  师:一场雨给老老少少带来那么大的快乐,可这雨毕竟太少了,炎热的夏天,孩子们只能等着母亲打开水窖冲凉。大家静心默读第4、5自然段,想想这“一勺水”带给孩子们什么感觉呢?把你有感觉的文字画下来,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生默读课文,指名朗读最有感觉的文字,并说说写下了什么感觉)
  生:久违的感觉。
  生:舒服极了。
  生:那一勺水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
  师:(课件出示两段文字:1.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2.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又滑过了我们的全身。)一勺水从头到脚很快就流完了,为什么作者要写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呢?这么写多啰唆呀!老师写的第二句多概括呀!你们觉得是作者这样写好还是老师这样写好?
  生:作者写得好,写出了母亲倒水动作的小心翼翼。
  生:作者写出了水流经我们身体的每一处。
  生:作者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我们对水的渴求。
  生:“滑”字写出了水的亲切、调皮、友好、灵性……
  师:如果我们把这一勺水冲凉拍成电影的话,什么画面该被放大?(课件画面:水从勺中滑落,并配以舒缓的音乐,学生分组朗读这段文字,并背诵)
  师:每一寸皮肤都在吮吸!渴呀!母亲却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为什么不说“渴”而说“饿”呢?
  生:“渴”得皮肤“张开了嘴”,像小孩饿了似的。
  生:“饿”比“渴”字来的更直观、更形象、更真切!
  师:现在留在你心中的是怎样的色彩?
  生:我看到了清澈的水。
  生:我想,现在的水应该是绿色的。
  生:我认为是碧蓝碧蓝的,像天空。
  【赏析】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放大区别,彰显特点,发现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提高学习效果。比较阅读,可以让学习材料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给我们的影响也更深远。祝禧老师在《水》一课的教学中,针对文本特点,巧妙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在词语比较中导入新课;在感觉比较中梳理脉络;在色彩比较中品读课文;在叙述比较中关注表达……课堂中,祝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想象,通过圈画与批注、诵读与品味、比较与咀嚼等方式,不断丰富场景描写的“意义空白”,慢慢体味文字细腻描述所带来的真切感受。并将文学以外的音乐、画面带进课堂,丰富语文课堂的文化意蕴,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学生也确实在感受作者艰苦生活环境下乐观态度的同时,提高了文学阅读的感觉意识和感悟能力。
  祝老师在这节课中较好地诠释了自己“文化语文”的教学理念:将语文教育视作文化过程,将学生视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主体,将文化审美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从而演绎出充满魅力的文化景象,唤醒了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色彩斑斓、意蕴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学生得到了文化的浸润,培育了学生的文化精神,使语文教育成为陶冶人性,促进学生人格生成的文化过程。
  (作者单位:淮安市洪泽县朱坝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案例描述】  半年前的一次语文公开课,我信心满满地执教了《船长》一课。按照之前多次试上的步骤,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行进着。当我和同学们从朗读中体会到轮船遇险时一片混乱危急的场景后,他们频频质疑,“为什么男人走在女人前面就要开枪打死他?按理说男人身强体健,在危急关头跑得更快才对啊?”“哈尔威船长真的会开枪打死只顾自己慌乱逃命的男人嘛?”“打死人不是犯法的行为吗?”……我一时怔住了,这些问题并非没道理
期刊
第一次范文引入——寻找习作的原点  1.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我每回带毕业班,总能在毕业前夕收到学生送来的珍贵礼物。同学们猜,会是什么呢?  2. 同学们猜得都很用心,但对我来说,最珍贵的礼物却是一封学生的来信,这封信的作者今年高中毕业,时隔六年,但我仍珍藏着。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敬爱的徐老师,三年前您来到了我们学校,成了我们的班主任。是您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激情,是您指
期刊
朗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可以按照文章语言文字的不同层级,分解成字、词、句、段、章等方面的技能元素。根据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每一种技能元素都有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必须严格而反复的训练,才能转变为朗读的能力,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必须着眼于、着力于这些基础的技能元素的习得,即通过反复学习、练习而获得。实践证明:这些基础性技能元素,易于掌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提
期刊
【板块一】由题生疑,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本特别的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里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石头书真的可以读吗?  生:石头书是什么样的?  生:石头书里有什么知识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归纳起来就是一个问题——石头为什么会被称作书?(板书“?”)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  生:(齐)读书。  【板块二
期刊
一、 以生为本,收获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学生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如学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2自然段后,教师问学生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写作”教学明确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纵观近三年徐州市中考作文命题,从2011年的《有句话儿在心头》到2012年的《又是一个新起点》,再到2013年的《总有一次惊喜》,其“小角度、生活化、个性化”的命题特点,鲜明地折射出命题者紧扣“课标”要求,倡导初中作文教学“唤醒心灵,走向生活”的
期刊
一、 回顾文章脉络,感受文路之精巧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  师:记住,这是让作者记忆了一生的水。再读——(生再齐读课题)  师:(引读)作家马朝虎开篇便以回忆的口吻叙述: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于是,在他的笔下就有了三幅画面——  生:第一幅是说喝水很不容易,每次要得到水,都要到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  师:这么长的
期刊
一、 说名道事,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指名读,依次出示:伟人、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  师:这位伟人是谁呢?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出示邓小平照片)  生:(齐)邓小平!  师:这个名字,你以前在哪儿见过、或者听过?  生:我在一年级的课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中看到过。  
期刊
一、 课前谈话,走近儿童  师:亲爱的孩子们,我们第一次见面,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生:郭学萍老师。  师:所有熟悉我的人都会叫我什么呢?看看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你头发很长。  师:哇,他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头发很长而且还扎着辫子,所以很多人都叫我——  生:长辫子老师。  师:知道我最喜欢做什么嘛?猜猜看,你来。  生:我猜你最喜欢的应该是古诗文吧?  师:他说我最喜欢古诗文
期刊
第一课时  一、 唤醒期待,初读课文抒感受  师: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写一个字。(师板书:水)“水”字笔画少,写的时候注意笔画之间适当留有距离,这样字才显得舒展、灵气。一起读。(生读:水)看到这个字,你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  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生:我不喜欢喝水,但是妈妈总是让我多喝水。  师:这也说明你的生活离不开水。如果在“水”字后面加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为什么?  生:我想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