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达尔文主义作为理论依据的模因论,对写作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科技英语文本具备特有的语言模因,其写作教学暗合模因的复制传播周期。依据科技英语中的语言模因设计科技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科技英语词汇和范式,实现更高质量的科技英语文本创作。
关键词:模因论 语言模因 科技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037-02
一、模因理论
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提出,假设人类文化中存在一种类似基因(gene)的遺传单位——模因,使得某一文化得以继承与传播。这一概念引发学界的系统研究,并形成模因论,即“关于模因这一文化信息表征单位及其系统的复制、传播和演变机制的系统思想”(何自然、陈新仁,2014:1)。模因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必须依赖各种载体存在,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何自然(2007:150)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因此,模因论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使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语言教学中,应当尤其注重强势语言模因的应用,这指的是具有高保真度、高复制率、存活时间长等特征的语言或者话语单位。高保真度,即要求语言单位或话语单位在传播过程中意义和形式的变化不大;高复制率,说明这些语言或话语单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存活时间长,是指这些语言单位或话语单位的使用寿命较长,不会在短时期内消亡。人类产生的话语不计其数,能成为语言模因的并不是很多,因为“模因具有选择性”(陈琳霞、何自然,2006)。而这类强势的语言模因,更是经受了话语实际使用的检验,如果语言学习者能够掌握,自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语言模因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这与语言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步骤基本吻合,在英语课堂中,能够依据以上阶段将语言模因穿插于语言教学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二、科技英语中的语言模因
由于使用范围相对狭窄、话语描述对象相对固定、写作和阅读主体稳定,科技英语中具有较多的强势语言模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义复合模因,这类模因的意义和语言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复制性,主要是指科技英语中具有较高使用频率的专业词汇、短语、符号、公式、拉丁字母、缩略词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词汇。另一类是语形派生模因,是指运用复制特定语言单位或话语单位的结构形式来传递不同内容而形成的语言模因。复制的方式与形义复合模因不同,大多是局部复制,即只复制某些特定的基本结构或者框架,保留个别词语成分,而不是整体复制。这里的语言形式在科技英语领域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科技英语的篇章结构模式,以科技论文为例,通常包含标题、摘要、前言、文献综述、研究材料与方法、研究过程(数据)、结论这几大板块;另一类是科技英语的句法模式,科技英语具有句子长,从句多,祈使句出现频率高,被动语态使用频繁,句子结构精细严密等特征。其中的一些句式,尤其是摘要中的某些句式,已经成为科技英语写作中几乎固定的写法,这应当被认为是科技英语中的强势语言模因。
三、模因论在科技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特点。普通的英语写作教学关注的是语言的通畅、意义的表达问题,而科技英语写作教学则在此基础上有所拔高,强调的是语言应用准确、范式规范。目前大学科技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但谋篇布局和得体性方面欠佳,对科技写作的范式不熟悉。写作是对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检验,也是英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好体现。语言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复制环路,类似于英语写作的整个过程。因此,模因论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据模因论的复制特点,应该注意到大量阅读、分析、仿写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基于科技英语中的形义复合模因,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具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该领域的科技专业词汇,帮助学生熟悉该领域的特定表达。以信息通信领域为例,其中有大量与计算机、通信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词汇,如果缺乏这类词汇,学生将无法理解信息通信领域的专业文本,更莫谈写作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词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和扩展,词汇的产出始终是大学生语言输出的重点与难点。抓住重点词汇的识记,就是抓住了科技英语写作的基石。教师应根据模因的传播规律,利用大量的文本阅读,帮助学生了解、记背这些重点词汇,实现语言模因的同化和记忆。然后通过适当的句子翻译、短文写作、论文写作等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词汇,实现语言模因的表达甚至传播功能。
基于语形派生模因,教师应首先判断学生在该阶段所学的科技英语文体。科技英语的文体结构严谨、类型复杂、逻辑严密。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结构框架,科技英语文体的常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题评述、实验报告、文摘、专利说明书、工业标准等。依据所学的科技英语文体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范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来指导学生,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该文体的结构要素,有助于改进学生学习和观察语言自身表现的能力。学生将在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规律的基础上,在社会文化的交流和交际中学习语言。例如,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专利说明书这一类文本中,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标头、正文和权项;而正文中则细化为前言、发明背景、发明概要、对附图的简要说明、对实施方案的解释等几部分。学生依据这些语形结构模因,进行自己的加工和创作,所书写的文本将更符合科技英文体例的要求。其次,教师应重点强调科技英语的句法模式,寻找适合学生的写作模板和材料,要求学生对好的段落加以背诵和模仿,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英语的话语特征,从而实现更加得体的文本写作。
以摘要中表达研究目标为例,学生应熟悉某几个相对固定的表达句式,如“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In this paper,we propose/aim at…”等。熟练使用学术界常用的表达句型,能帮助学生更流畅标准的进行学术写作。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模因的变异性,通过增改内容,加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的东西,把强势模因逐渐变成自己的自发产出。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需要教师指导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Distin(2005)曾明确指出,既然语言是人类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模因论能够也应该对语言起源和语言使用问题作出新的解释。语言模因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在人的大脑之间进行传播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是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也是我们语言学习的规律。语言的传播和习得受益于模因现象,同时模因的自我复制和传播也依赖于语言。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遵循语言模因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模式,则更会有效率。
模因论的出现使人们对英语教学的方法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在科技英语写作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模因论,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科技英语写作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Distin,K.2005.The Selfish Meme:A Critical Re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108-114.
[3]何自然,陈新仁.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健
关键词:模因论 语言模因 科技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037-02
一、模因理论
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提出,假设人类文化中存在一种类似基因(gene)的遺传单位——模因,使得某一文化得以继承与传播。这一概念引发学界的系统研究,并形成模因论,即“关于模因这一文化信息表征单位及其系统的复制、传播和演变机制的系统思想”(何自然、陈新仁,2014:1)。模因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必须依赖各种载体存在,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何自然(2007:150)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因此,模因论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使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语言教学中,应当尤其注重强势语言模因的应用,这指的是具有高保真度、高复制率、存活时间长等特征的语言或者话语单位。高保真度,即要求语言单位或话语单位在传播过程中意义和形式的变化不大;高复制率,说明这些语言或话语单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存活时间长,是指这些语言单位或话语单位的使用寿命较长,不会在短时期内消亡。人类产生的话语不计其数,能成为语言模因的并不是很多,因为“模因具有选择性”(陈琳霞、何自然,2006)。而这类强势的语言模因,更是经受了话语实际使用的检验,如果语言学习者能够掌握,自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语言模因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这与语言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步骤基本吻合,在英语课堂中,能够依据以上阶段将语言模因穿插于语言教学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二、科技英语中的语言模因
由于使用范围相对狭窄、话语描述对象相对固定、写作和阅读主体稳定,科技英语中具有较多的强势语言模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义复合模因,这类模因的意义和语言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复制性,主要是指科技英语中具有较高使用频率的专业词汇、短语、符号、公式、拉丁字母、缩略词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词汇。另一类是语形派生模因,是指运用复制特定语言单位或话语单位的结构形式来传递不同内容而形成的语言模因。复制的方式与形义复合模因不同,大多是局部复制,即只复制某些特定的基本结构或者框架,保留个别词语成分,而不是整体复制。这里的语言形式在科技英语领域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科技英语的篇章结构模式,以科技论文为例,通常包含标题、摘要、前言、文献综述、研究材料与方法、研究过程(数据)、结论这几大板块;另一类是科技英语的句法模式,科技英语具有句子长,从句多,祈使句出现频率高,被动语态使用频繁,句子结构精细严密等特征。其中的一些句式,尤其是摘要中的某些句式,已经成为科技英语写作中几乎固定的写法,这应当被认为是科技英语中的强势语言模因。
三、模因论在科技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特点。普通的英语写作教学关注的是语言的通畅、意义的表达问题,而科技英语写作教学则在此基础上有所拔高,强调的是语言应用准确、范式规范。目前大学科技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但谋篇布局和得体性方面欠佳,对科技写作的范式不熟悉。写作是对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检验,也是英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好体现。语言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复制环路,类似于英语写作的整个过程。因此,模因论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据模因论的复制特点,应该注意到大量阅读、分析、仿写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基于科技英语中的形义复合模因,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具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该领域的科技专业词汇,帮助学生熟悉该领域的特定表达。以信息通信领域为例,其中有大量与计算机、通信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词汇,如果缺乏这类词汇,学生将无法理解信息通信领域的专业文本,更莫谈写作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词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和扩展,词汇的产出始终是大学生语言输出的重点与难点。抓住重点词汇的识记,就是抓住了科技英语写作的基石。教师应根据模因的传播规律,利用大量的文本阅读,帮助学生了解、记背这些重点词汇,实现语言模因的同化和记忆。然后通过适当的句子翻译、短文写作、论文写作等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词汇,实现语言模因的表达甚至传播功能。
基于语形派生模因,教师应首先判断学生在该阶段所学的科技英语文体。科技英语的文体结构严谨、类型复杂、逻辑严密。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结构框架,科技英语文体的常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题评述、实验报告、文摘、专利说明书、工业标准等。依据所学的科技英语文体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范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来指导学生,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该文体的结构要素,有助于改进学生学习和观察语言自身表现的能力。学生将在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规律的基础上,在社会文化的交流和交际中学习语言。例如,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专利说明书这一类文本中,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标头、正文和权项;而正文中则细化为前言、发明背景、发明概要、对附图的简要说明、对实施方案的解释等几部分。学生依据这些语形结构模因,进行自己的加工和创作,所书写的文本将更符合科技英文体例的要求。其次,教师应重点强调科技英语的句法模式,寻找适合学生的写作模板和材料,要求学生对好的段落加以背诵和模仿,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英语的话语特征,从而实现更加得体的文本写作。
以摘要中表达研究目标为例,学生应熟悉某几个相对固定的表达句式,如“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In this paper,we propose/aim at…”等。熟练使用学术界常用的表达句型,能帮助学生更流畅标准的进行学术写作。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模因的变异性,通过增改内容,加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的东西,把强势模因逐渐变成自己的自发产出。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需要教师指导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Distin(2005)曾明确指出,既然语言是人类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模因论能够也应该对语言起源和语言使用问题作出新的解释。语言模因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在人的大脑之间进行传播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是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也是我们语言学习的规律。语言的传播和习得受益于模因现象,同时模因的自我复制和传播也依赖于语言。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遵循语言模因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模式,则更会有效率。
模因论的出现使人们对英语教学的方法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在科技英语写作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模因论,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科技英语写作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Distin,K.2005.The Selfish Meme:A Critical Re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108-114.
[3]何自然,陈新仁.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