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深入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而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既要考虑到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打下深厚的基础,又要兼顾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接受的知识限度。所以,如何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性改革已经成为小学教学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了在新课标要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集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学科,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发挥着极大的便利性。以往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难度系数,只在初中、高中、大学开设了这门课;而近些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小学阶段得到普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遍开设是为了适应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主要模块,包括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的制作、媒体播放器等技能性知识,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新技术基础。在现代化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的今天,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教学任务。
一、创新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授课前,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只有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才能学会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达到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合理布置课上练习的任务以及课下巩固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的过渡。
作为一线的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灌输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在进行Word文字处理章节的学习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任务,引导学生将课上的理论学习和操作指导转化为自己的技能。给学生假设了一个情景,假如自己生病,试着给老师用Word文字写一封请假条,并对文字、格式做了要求。这次作业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相对更加注重学生把课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具备的技能。而小学信息技术要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任务。信息技术的学习,就是为了增加生活的便捷性。如果与社会实践脱离,则信息化技术教学毫无意义。
二、小班授课课堂模式
现在由于各个小学信息化设备的不完善和信息技术教师的缺乏,导致很多信息技术课程都是大规模的课堂教学,课堂秩序难以维护。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了解每位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更没有办法做到一对一地解决学生的困惑、手把手地指导,严重限制了每个学生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所以,小学信息化技术的课堂要控制学生的数量,确保每位小学生在上完一节信息化技术课之后都能有所收获,保障信息化技术教学的质量。
我在小学任教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后来我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争取做到分批次上课,按照学号分成单双数教学。这样教学的学生就从之前的大批量便成为小班次。在教学时,我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有什么问题争取当堂解决,避免之后的问题的累积。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学生在亲自操作中的问题也能被很快地解决。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规模要有所控制,避免出现超大容量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不再是一个问题。小班授课课堂模式的开创,将大大改善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满堂灌”的现象,也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在竞争中达到共赢。
三、灵活运用情景导入模式
情景导入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设施达到自己的预设情景的目的,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如果仅仅依靠概念性的讲解,只会增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必要的时候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程序步骤进行一定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
比如在针对PowerPoint这章节的学习时,我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幻灯片制作的重要作用,特地从语文老师那里拷了一份《皇帝的新装》这课的PPT进行放映,紧接导入介绍本课所要学习的核心内容,并且利用幻灯片清晰细致地展示并讲解了PowerPoint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在认识各个要素的用途和操作方法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出PPT。情境导入模式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产生兴趣,进而发挥主动性。使其愿意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要想落实小学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专业教师就要锐意进取,大胆地创新改革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5
[2]张秀蕊.如何让小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J].学周刊,201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集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学科,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发挥着极大的便利性。以往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难度系数,只在初中、高中、大学开设了这门课;而近些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小学阶段得到普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遍开设是为了适应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主要模块,包括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的制作、媒体播放器等技能性知识,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新技术基础。在现代化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的今天,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教学任务。
一、创新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授课前,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只有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才能学会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达到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合理布置课上练习的任务以及课下巩固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的过渡。
作为一线的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灌输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在进行Word文字处理章节的学习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任务,引导学生将课上的理论学习和操作指导转化为自己的技能。给学生假设了一个情景,假如自己生病,试着给老师用Word文字写一封请假条,并对文字、格式做了要求。这次作业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相对更加注重学生把课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具备的技能。而小学信息技术要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任务。信息技术的学习,就是为了增加生活的便捷性。如果与社会实践脱离,则信息化技术教学毫无意义。
二、小班授课课堂模式
现在由于各个小学信息化设备的不完善和信息技术教师的缺乏,导致很多信息技术课程都是大规模的课堂教学,课堂秩序难以维护。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了解每位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更没有办法做到一对一地解决学生的困惑、手把手地指导,严重限制了每个学生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所以,小学信息化技术的课堂要控制学生的数量,确保每位小学生在上完一节信息化技术课之后都能有所收获,保障信息化技术教学的质量。
我在小学任教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后来我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争取做到分批次上课,按照学号分成单双数教学。这样教学的学生就从之前的大批量便成为小班次。在教学时,我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有什么问题争取当堂解决,避免之后的问题的累积。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学生在亲自操作中的问题也能被很快地解决。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规模要有所控制,避免出现超大容量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不再是一个问题。小班授课课堂模式的开创,将大大改善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满堂灌”的现象,也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在竞争中达到共赢。
三、灵活运用情景导入模式
情景导入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设施达到自己的预设情景的目的,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如果仅仅依靠概念性的讲解,只会增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必要的时候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程序步骤进行一定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
比如在针对PowerPoint这章节的学习时,我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幻灯片制作的重要作用,特地从语文老师那里拷了一份《皇帝的新装》这课的PPT进行放映,紧接导入介绍本课所要学习的核心内容,并且利用幻灯片清晰细致地展示并讲解了PowerPoint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在认识各个要素的用途和操作方法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出PPT。情境导入模式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产生兴趣,进而发挥主动性。使其愿意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要想落实小学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专业教师就要锐意进取,大胆地创新改革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5
[2]张秀蕊.如何让小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J].学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