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艺术特点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gin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独奏大提琴协奏曲体裁的交响化写法在舒曼、拉罗、德沃夏克的协奏曲中得到最鲜明的体现。罗伯特·舒曼(1810-1856)着手写大提琴协奏曲并非偶然。他自己在少年时代拉过大提琴。在创作协奏曲以前的一个短时期内,舒曼写下几首大提琴小品(作品70、73和102號),其已十分明显和全面地表现出他对大提琴的这些或那些性能的熟谙和理解。协奏曲的内容体现了作曲家性格的双重性,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实质。快板乐章用古典奏鸣曲式写成,结合了抒情与戏剧性的感情激动特点。慢乐章里,各种不同感情对比更为鲜明,结尾部分向终乐章过渡。作曲家仿佛是在摸索体现大幅艺术画面的手段和方法。舒曼不止一次地和许多优秀大提琴家建立创作和友谊的联系,如弗·孔梅尔、法·格罗兹玛赫、马·维尔戈尔斯基、尼格拉鲍、斯·隆伯罗和波克缪尔。
  勃·阿萨菲耶夫曾将器乐协奏曲体裁的发展分为两种基本倾向:舞台技巧性协奏曲和交响性协奏曲。《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号)》是舒曼最优秀的器乐作品之一,完全可以归诸于第二种类型。如此看来,它乃属于极富深刻内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特点有机结合的作曲家第三(成熟)时期之作。
  一、《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创作手法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主部和副部之间比较接近。人们在主部和副部本身可以感觉出一定的对比。大提琴在均匀摇曳的小提琴伴奏声部衬托下,唱出富于诗意的正主题;而伴奏声部包含着激动不安的情绪,并在切分节奏进行中逐渐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副部内部有着流畅的歌唱性因素与其后坚决果断的哲理性因素的对比。展开部里的几个主题发展、交织着,构成模仿复调结构。
  木管乐器上,三个轻柔而持续的和弦引进了主要主题。在弦乐的低语上,独奏大提琴轻柔的吟唱出一个抒情的乐句。主要主题的前半部分,乐队全体简捷地闯入,乐队差不多在整部协奏曲都处于伴奏的地位。大提琴再次接过第二主题,以活泼的经过段结束了呈示部,并把人们带到简短的发展部,在此主要主题流畅而抒情地展开。大提琴以中间乐段的主题作为过渡进入第二乐章。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使人联想到富有诗意的夜曲或浪漫曲。作曲家强调了它那亲切的基本抒情形象。乐章的中段,独奏大提琴的双音极富幻想地歌唱;连接部是延续(热情迸发的弗洛列斯坦形象——大提琴气势轩昂的对答)相对位置。第一乐章正主题的出现(这里舒曼采用的是早先在钢琴协奏曲用过的手法)有助于达到这一套曲的完整统一。
  舒曼在此乐章中利用首席大提琴与独奏大提琴亲密配合,唱出优美梦幻般的主题,有时甚至令人认为这是大提琴的二重奏。乐章到最后急转直下,倾泻般的音符将乐曲带入下一乐章。
  (三)终乐章
  终乐章带有坚决果断的性质,这是由清楚的进行曲节奏(这里附点音型起着重要作用)和突出重音所决定的。副部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极富表情的语言性旋律因素赋予音乐激动不安和即兴性色彩。结尾部之前是一展开的大提琴的华彩乐段。
  二、《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音乐形象
  舒曼协奏曲要求演奏者具备艺术上的成熟、富有表情的如歌奏法,具有各种各样力度变化的控制能力,出色地掌握乐器技巧,如分弓、跳弓、弓尖跳奏、琶音和双音等。
  协奏曲演奏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性地体现作曲家充满浪漫主义幻想力所塑造的一些对比音乐形象,极具说服力地表达形象的诗意般的感情抒发、戏剧性的激情、坚强的毅力和亲切优美的表情。对演奏者来说,最难的(特别是在第二乐章末和终乐章里一些表现手法“糅合一起”的情况下)还在于揭示作品艺术形象的音乐戏剧情节和交响性发展的同时达到整个作品的完整统一。
  虽然协奏曲有机地编入了作曲家的原华彩乐段(340~375小节),它是由大提琴在木管乐器吹奏出第一乐章副部节奏音调的插段所烘托下构成的;演奏者有时也补加自己根据舒曼主题材料因素所写的华彩乐段。例如,著名的德·波泊尔、里·查卡尔(勃·卡萨尔斯的华彩乐段乃根据她的而写)、格·皮亚蒂戈尔斯基、阿·纳瓦拉等人的华彩乐段即是。
  舒曼死后,德·波泊尔(1876年12月10日在勃列斯劳,五天之后在略汉堡)、勃·考斯曼(1867年12月14日和21日在莫斯科,尼·鲁宾斯坦指挥)和卡达维多夫(1869年11月2日在彼得堡,那次晚会由米·巴拉基列夫指挥)演奏了这部协奏曲。
  舒曼原作总谱配器并不过重(只有两把圆号而无长号),大提琴声部的音响很自然,没有乐队“压倒”大提琴音响的情况。同时,这部协奏曲带有乐队与独奏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交响性。1963年,舒曼的这部协奏曲由德·肖斯塔科维奇重新配器。在不破坏原作曲者风格的同时,他丰富了乐队的音色和力度变化色彩(在第二乐章中加了一把短笛、两把圆号、一台竖琴,在前两乐章里加了定音鼓,终乐章加强了小号的作用,中乐章给弦乐器加上了弱音器等)。
  三、结语
  舒曼作品《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反映了他性格中最为动人的一面。这部舒曼的典型作品从头到尾都是发自内心的典雅,除了终曲乐章一两处嬉戏的段落之处,这部作品没有往常的炫技机会。从广义上讲,这也是一部浪漫主义经典之作。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形成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整体。终曲乐章对第一乐章主要主题的详述也是整合大型循环曲式的浪漫派手法。这部协奏曲并没有立即为人们所理解,也没有马上得到应有的高度评价,40年后才得到普遍的公认,成为一些演奏家的保留节目,现在它已属这一体裁的最优秀作品之一。
  (江西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其他文献
由孔颜之乐到孔颜乐处,这是中国传统儒家苦乐观的一种升华,从一种状态到一种境界,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精神之乐、义利之乐和德性之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功利主义、自私冷漠等问题愈加严重,通过分析孔颜乐处的变化历程及其内涵,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精神灵魂的皈依。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问题,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
期刊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经典之作,其在遣词造句、文字语言运用上十分讲究,即使在今天,《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语言特色也可以给人深刻的影响与一生受益的启示。基于此,笔者在多次拜读的基础上,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语言特色加以简要探析,以供参考。  《傲慢与偏见》以清新、幽默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虽然著作叙事结构简单、情节相对平淡无奇,但其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文字的巧妙处理使无数读者手不释卷。作为一部经
期刊
《乐队的夏天》是2019夏季最为独特的一档音乐综艺节目,它重新引发了国内大众对于摇滚音乐的关注,也带来了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孰是孰非的争论以及商业与艺术能否完美结合的思考。高开低走的数据背后,也透露着这个节目、节目中那些音乐人以及中国独立音乐本身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综艺的商业化价值、摇滚音乐的艺术化内涵以及当下中国音乐文化的市场状态,探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将商业和艺术领域进行解构和延
期刊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模式理论研究日本社会的典范作品。“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研究日本的性格,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菊与刀》总结了典型的日本人性格,如“双重性格”“耻感文化”等。其写作的现实意义在于回答日本会不会投降和是否应该保留日本天皇制度的问题,为战后对日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作者对于犹太民族命运的悲怜以及对于当时时代的愤慨,探讨了人性与民族未来的发展选择。其意义深远持久,很快从奥地利延伸到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卡夫卡和中国的关系似乎相较于西方其他大家来说更有渊源,从他的作品《中国长城建造时》即可见一斑。本文旨在简单探讨卡夫卡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在流放地》这部作品对鲁迅和余华两位大家的影响。  《在流放地》讲述了一个很简
期刊
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以著名的诗人所写下诗歌作品作为歌曲创作的素材。歌曲的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内容十分生动,表现手段更是不尽相似。《玫瑰三愿》由黄自谱曲、龙榆生作词,这首声乐佳作篇幅较为短小,但内容充实完整,传统中带有新颖的创作技法鲜明又具代表性,是中国新音乐的经典曲目之一。歌曲的旋律线条婉转、动人,又不缺乏激情,曲式结构严谨。歌曲将玫瑰花构想为主人公,许下三个愿望,抒发自己的美好向往,同时
期刊
冬是形声字。上半部“夂”为钟(鐘)之本字。先有“夂”,后有“冬”再有“终”。“四时尽,冬之为言终也”之说也不符合夏商周三代历法变迁。  冬,《说文》云:“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四时尽也。冬之为言终也。”《考工记》曰:“水有时而凝,有时而释。故冬从仌。会意。亦声。都宗切。九部。”  仌,即冰字。冬上半部“夂”,说文以为是古文“终”字,因冬乃四时之尽,一岁以
期刊
特洛伊是《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首都,是一座伟大的城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引发了特洛伊与希腊联军十年的战争,最后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而毁灭,究其原因,贪婪和自私导致特洛伊的毁灭。  特洛伊在今土耳其的希萨利克。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联合希腊各城邦及英雄组成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导致特洛伊的毁灭。《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记录了这场战争。  一、《伊利亚特》  《
期刊
《丧钟为谁而鸣》在海明威文学创作生涯中可谓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全文40万字却只描述出西班牙这片土地上三天内发生的故事。小说结合了时代特点,通过描绘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传达了罪恶与救赎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通过战争更深入地了解拯救与罪恶两种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  一、《丧钟为谁而鸣》概述  (一)内容概述  《丧钟为谁而鸣》是一部以战争为时代背景所撰写的长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叫罗伯特·乔丹,是一名美国的
期刊
自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007之诺博士》上映以来,在过去的50年里,无论是老版本还是新版本,007系列电影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系列电影之一。这部虚构的冒险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詹姆斯·邦德的英国间谍故事。电影中的主要元素,如间谍活动、高科技武器、酒精、跑车、恶棍和女人,都是构建007电影模式的工具。这种007模式及其现象具有跨越时间和国际壁垒的影响,使得007系列电影成为全世界观众最广泛认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