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会展业发展之我见

来源 :中国经贸·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将会展业纳入“十二五”规划,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许多城市的重视,在城市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阐述了厦门会展业的发展概况,进一步分析了厦门会展经济在厦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制约会展业的不利因素,并就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厦门会展业提出一些建议。
  会展顾名思义包括会议和展览,是指在某一预定时空内举行的奖励旅游、协会与社团组织的会议、展览和各种节事活动的总称。会展业是会议业与展览业的总称,是会议与展览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成为能为物质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一定经济规模的相对独立的行业总称,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和毗邻台湾的独特地理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社会对会展业的日益重视,厦门会展业已显蓬勃发展之势,形成的会展经济效应逐渐凸显,对厦门经济发展起到杠杆作用,是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厦门会展业概况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会展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从改革开放前摆摊被围追堵截,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贸易,厦门会展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壮大,也促进着厦门经济的腾飞。如今,厦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会展产业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厦门展览产业在全球经济依然疲软、中国内需市场扩大的影响下,抓住实体经济拓展国内外市场的机遇,在扩大传统展览项目规模的同时,策划推出新的展览项目,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49场,展览面积12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6%和16.54%。同时,厦门会议产业迅猛发展,全年共举办外来商业性会议2284场,参会人数49.83万人,总计149.5万人/天,比增66.84%、28.33%、24%,全年规模以上会议80场,占会议总数的3.5%,参会人数15.84万人,总计92.35万人/天;国际性会议14场,占会议总数的0.6%。
  二、会展经济对厦门经济的杠杆作用
  厦门有着宜人的气候和便捷的交通,打造“会展之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已举办了数千场的大型会展活动。据有关统计表明,一个好的会展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能达到1:9,事实已证明了厦门的会展业对厦门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杠杆作用,其本身固有的联动性、展示性、效益性等特点,在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时主要表现为“三大效应”。
  1.集聚效应。会展业对一个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效益集聚、投资集聚和人气集聚。会展带来可观的收入,包括展位费收入和各种广告赞助收入,消费类展览还可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门票收入等,2011年厦门会展带动直接收入达33亿元,已成功连续举办七届的“海西汽博会”,多达几万的观展人流量,仅门票收入就不菲,效益集聚效应明显。由于现代会展活动特别是国际性重大展览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能力和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就使得举办大型会展的城市必须加大对展馆、宾馆酒店、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产生了投资集聚效应,实现了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善了硬环境,如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展馆的不断扩建。厦门市民可直接地感受到外地的甚至是国外的精神文明,吸收新的文化信息和知识观念,改善了软环境,在充分展示厦门文明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同时,厦门城市的品位和市民素质也得到提升。在会展活动期间,厦门聚集着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为厦门的运输、旅游购物、餐饮住宿、通讯、金融等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创造了需求,极大地刺激了厦门的消费,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厦门提供了大量的配套服务所需的就业机会。
  2.名片效应。厦门每次举办高端的会展活动,如“9.8投洽会”、“海峡论坛”、“海西动漫嘉年华”、“会议产业厦门高峰论坛”等,均能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度集中,吸引大量的境内外各界人士及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类组织机构参与,他们的广泛参与不仅向外界宣传了厦门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优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等,还展示了厦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厦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举办各类会展活动,促进了厦门与外界在文化、技术、理念上的积极交流沟通,拓宽了厦门的全球性视野和氛围,也加深了参会者对厦门的经济、政治、投资等环境的整体印象,有力地提升了厦门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化水平;同时,厦门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反过来会通过吸引投资、促进旅游发展等来推动厦门经济的发展。因此,厦门的会展业无疑是厦门一张烫金的“名片”,不仅成为宣传厦门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也是厦门扩大招商引资、增加旅游等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
  3.资源整合效应。一个城市整体营销的基本理念是用有限的内部资源去整合外部资源,但外部资源的特性是要寻求增值,一般来讲,在利益的原始驱动下,外部资源总是会优先流向特色鲜明、增值空间大的地方,相反,如果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不高,没有特色且增值空间不大,不仅整合不到外部资源,还可能导致内部原有资源的外流。厦门举办了不少极具影响力的成功的会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厦门自身各种功能结构和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还能在扩大出口、招商引资、拉动内需、展示形象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比如,在“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的成功推动下,厦门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石材进出口口岸和交易场所,在“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帆船展”的推动下,厦门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游艇及零配件交易集散地,等等这些都是厦门相关主导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厦门积极有效整合资源的效益反应。
  三、影响厦门会展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会展专业人才队伍有待充实。厦门当前会展从业人员有相当部分是“半路出家”,未受过专业系统培训和理论指导,从业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经验借鉴与积累,然而厦门会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充实了,才能提高组织会展所需的外语、策划、礼仪、公关、广告、谈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厦门会展经济。
  2.会展类别不够丰富,缺少品牌展会。纵观厦门会展业发展历程,大多数的展览是经贸类专业展,如“9.8投洽会”、“石材展”、“游艇展”等,而其他类型展览如品牌专题展等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影响力不足,品牌展会屈指可数,承揽国际性、全国性大型展会的运营主体更是寥寥无几。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会展配套仍需提升。厦门目前最大的展览场所是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虽然在不断扩建,但规模还不够,有些国际性、大型的会议展览无法承接,在展馆服务、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软硬件配套上更新力度不足,一定程度阻碍了厦门会展业的发展。
  4.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会展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非市场化的影响因素还较多,促进会展经济发展的体制还不够健全,况且近年来厦门的大型会展活动大都或多或少由政府主导参与,不利于市场化的发展。同时,会展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离不开政策导向和扶持,厦门目前虽出台不少政策,但极具方向性、宏观性的政策不多不够系统。
  四、加快发展厦门会展业的几点建议
  1.大力培养会展人才。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培养会展专业人才;(2)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会展人员在职培训和国内外学习深造,提高会展策划及管理等技能;(3)出台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如人才住房补贴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提高厦门会展管理水平和理念,保障厦门会展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4)可借鉴上海、杭州的做法,聘请有影响力的专家或名人作为厦门的会展大使。
  2.加强与周边合作,组建会展“航母”,发挥规模优势。厦门地域规模小,自身资源有限,地理位置特殊,北有上海,南有广州、深圳、香港,东有台北,在发展会展经济过程中,周边的这些大城市无疑成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属于海西经济区的福州、莆田及漳泉地区也取得不错的会展经济效益,打造出“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中国国际鞋业博览会”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会展品牌,厦门应考虑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漳泉地区的交流合作,可组建专业的会展运营“航母”—会展集团,按照市场化运作,实施资产重组,塑造地域品牌、管理品牌、服务品牌等。
  3.推动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厦门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有规划地进行综合性、全面的基础建设,加大管理技术上的投入,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使之与厦门的会展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要倡导各级区级政府的积极性,重视会展经济发展,还要注重岛内外一体化的建设,尽力做到岛内外会展集聚区的均衡发展。
  4.积极推动市场化,出台系统性扶持政策。在市场成熟的今天,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就是最大的推动力,政府不应充当“主角”,应搭建优秀的会展推广平台(如厦门会展网),“走出去”争取更多国内外会议或展览来厦举办,满足厦门会展市场的需求,制定更规范的会展法规、制度,出台更配套、更系统、更有吸引力的各类扶持激励政策,引导和培育专业化的企业和中介机构作为运营主体参与会展活动,推进厦门会展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厦门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会展旅游业作为厦门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厦门的会展业已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厦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在厦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中相关统计数据等摘自厦门市政府会展官方网站—厦门会展网.
  [2]周志平 会展业: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J].改革与战略,2008(4):121-124.
  [3]赵 驹:会展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原理与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56.
其他文献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体,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个层面;大学文化建设必须
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已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集中核算模式下,需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扩大检查监督范围,改变管理方法和手段及提高人员素质等途径来加强管理,保证其高效运行。
编辑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应该比作者更了解读者,比读者更了解作者。然而,就目前而言,各报刊社及其编辑人员对读者的需求及心理研究比较重视,而对作者种种心态的分
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概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人民群众所普遍认同与接受
【正】一、日本地价和股价变动的相关性简述 美国学片Douglas Stone研究发现,从1955年始,日本地价和股价变动就存在密切的相关性,Ziemba进一步认为股价和商业地价紧密相连,
摘要:建设好新时期的财政文化,我们新一辈的财政青年在探寻财政文化本质的同时充分继承并发扬优秀的财政文化,更应赋予新时期财政文化以新的意义,问新时期财政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突出监管重点,健全监管机制,在服务财政管理、保障财政改革顺利进行的同时,推动财监督事业发展。  关键词:财政;新时期;文化  一、财政文化的本质  说到为财政注入青春活力,我们必须先探寻文化的本质,而探寻文化的本质,就必须从文化说
本文对房地产企业在土地增值税清算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浅析要顺利完成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的清算,首先要明确清算时间及征税范围,包括明确正常销售阶段主动清算与被
摘要: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核心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长足发展。多年来,核心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被国有制造型企业提高关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打破枷锁,探索出新思路,无疑是国有制造型企业新时期的核心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点。  关键词:核心人才;管理;队伍;建设  一、国有制造型企业人才队伍简析  1.国有制造型企业普遍特征
摘要: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属于低碳经济主要的特征,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却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了解和创新还不足,对于现在高碳战略的情况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进行改革。为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施多种措施。像是低碳战略的实施、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对产业能源的结构进行调整等。可以尝试建专门进行交易的碳市场,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是我责任由企业来承担。  关键词:低碳经
摘要:通过推进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可以保证企业职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他们自身的工作任务,也有利于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推进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的执行力的提升,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推进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如何推进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  关键词:推进;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体系,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