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大西南地区的彝族,有着久远的民族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彝族宗教,建筑,服饰,饮食,文学艺术,既有其他民族的精华,又有浓郁的彝族风格,可以说,都是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辖1县级市(楚雄市)9县(禄丰县、武定县、元谋县、牟定县、双柏县、南华县、永仁县、大姚县和姚安县)。在云南这个旅游大省中,楚雄缺少吸引投资商的旅游亮点,缺少一个展示平台,致使这么丰富的民族人文资源处在中国著名的“滇西黄金旅游线”上而不为游客所认知,是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并且尴尬地处于昆明和大理之间,游客很少在此长期停留。为改变此状,“彝人古镇”被打造成了一个集民俗、旅游、居住、建筑文化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文化大观园。而地点就在宋朝时期大理国“德江城”旧址上,这个以文化产业运作方式产生的构想从开工时起就逐渐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彝人古镇虽然是一座全新的旅游小镇,但在“滇西旅游黄金线”上处于门户的地位,具有“一州连三市”(昆明、大理、攀枝花市)的区位优势,如今即将成为“彝族文化大走廊”的中心。{1}随着彝人古镇旅游景区的建成,彝族与白族、纳西族、藏族共同形成了一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风景线。
一、彝人古镇中彝族音乐传承模式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世界上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正在经受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社会的冲击和考验。彝人古镇作为一种新的传承模式正在引领着彝族歌舞文化的发展,一要适应彝州人民的需求,二要合乎歌舞发展的规律。要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去促进其发展,同时必须要保护原有的风格特点。吸收、创新既要大胆,又要小心谨慎,否则就有可能脱离原有的基础,不能为本民族的人民所接受。
(一)彝人古镇的音乐种类与彝族习俗
1. 歌舞
在楚雄彝人古镇,它仿佛就是彝家人民的一个大家园,只有在这里才找得到自己民族的归属地。彝人古镇重大歌舞活动的方法,经过普查有三种情况:(1)以节日为中心,四方集会,人数较多,群欢共舞,庆幸祝福。如:二月初八的马樱花节,二月十四的球杆节,六月初一的杨梅街以及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等。(2)劳动之余,茶余饭后,月夜之晚,以村寨为单位,环围起舞,跳歌作乐。(3)在疾病、丧葬、祈求祭祀中,舞蹈和祭祀内容紧密结合,即娱神又娱人。
以上三种情况无论哪一种无疑都具有强烈的娱乐性,紧凑的活动安排,更加突出了它与彝州彝族的融合。
每天傍晚,七点左右都会看见彝族和楚雄州其他民族在古鎮跳舞、唱歌,一直热闹到夜深。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肩挨着肩,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踏歌起舞的彝族群众,他们绝大多数跳的都是左脚舞。左脚舞是楚雄最具代表性的,最普及,最深入人心的一种彝族舞蹈,当地群众称这个左脚舞叫“咕遮”。{2}左脚舞是以左脚先起舞得名左脚舞,左脚舞轻松愉快,曲调节奏性非常强,它的动律特点就是三步一抬脚,三步一跺脚,前后蹬脚,前后踏步,蹬、拐、闪膝,这些都贯穿在左脚舞的动律里。他们唱着歌在搭配上左脚舞,别具一番风味。
每逢周六周日或者楚雄彝族的传统节日,都会来很多楚雄山区的彝族们。楚雄市彝族主要分为“罗罗颇”和“罗武”两个支系。罗罗颇人口较多,分布甚广,主要集居于西部哨区。罗武人少,居于东部。在彝人古镇可以看到罗罗颇喜欢吹奏一种叫小闷笛的乐器,其声音清脆悦耳,婉转动听。吹树叶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无论男女老少,顺手摘片叶子,悠扬的“过山调”便能引人入胜。还能看到罗罗颇丰富的民间舞蹈,哨区有 “弦子舞”(大小三弦舞)“葫芦笙舞”,坝区有“左脚舞”等。在彝人古镇要数彝族的“弦子舞”“左脚舞”跳的人最多,还感染了许多游客积极的参与进去。
在彝人古镇蕴藏了许多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楚雄彝族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彝剧
在彝人古镇对彝族民间歌舞文化传承与保护考察中,笔者采访了许多的民间艺人,在他们其中有一位在村寨比较有影响力,翁雪梅,女,彝族,念过三年私塾,楚雄市三街镇黑泥村公所秘密村人。曾任秘密村教师,已退休。在进行了大约一个星期的采访,笔者对楚雄州彝剧的唱腔有了一定的了解。
彝剧是产生于楚雄彝州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主要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聚居地区和云南省内部分彝族自治县。彝剧音乐由彝族流行的山歌小调、舞曲和器乐曲结合形成唱腔,称为“山歌体”,尚未形成固定的板腔和联曲体。彝剧在舞蹈、服装、灯光、布景等方面,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表演者注意吸收别的戏剧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彝剧的艺术表现力。1985年楚雄州彝剧团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民族戏剧汇演,演出了《银锁》《蔑独尼闹店》(后改为《闹店》)、《跳歌场上》《春荡彝山》4个彝剧。其中《闹店》剧本,曾被《剧本》月刊刊出,并在全国的民族题材戏剧创作评奖活动中荣获银奖。到目前为止,彝剧已创作出了60多个剧目。{3}代表性剧目有现代戏《半夜羊叫》,民间传说故事剧《曼嫫与玛若》等,在大姚等地经常有业余剧团演出。按不同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三类:(1)选用民间曲调填词形成的;(2)改编民间曲调形成的;(3)选择民间特性音调创作的。选用民间曲调形成的唱腔,即选择一首首民间较流行的单一曲调来填词运用。这类唱腔,结构一般都较短小,简单。改编民间曲调形成的唱腔,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改编的方法十分多样,但最基本的,大致是以下数种:(1)将民间曲调不规整的句式略作加工整理,使其规整对称,以适应新的唱词句式。(2)在民间曲调的首部、中部或尾部,增加过门或间奏,以适应演员表演的需要,增强音乐的戏曲特征。(3)扩充民间曲调的结构,以适应新的唱词结构和内容表现的需要。(4)将民间曲调简单的旋律发展为复杂的、长大的旋律,改变其原来单一的表现功能,以此形成一段段能够表现人物复杂感情的唱腔。(5)以两首或两首以上民间曲调改编后联接在一起,形成一段段适合于不同人物演唱的唱腔。(6)从几首民间曲调中各选取某一部分,经改编有机地联接在一起,形成一段段不同表现功能的唱腔。(7)运用转调的方法,改变调性色彩、增加唱腔的长度,以此造成段落之间的对比变化。选择民间特性音调创作的唱腔,即是按戏剧中不同人物的需要,选取彝剧常用曲调中较有特点的音调作为素材,创作形成的一段段具有不同表现功能的单一唱腔。 3. 左脚调
在彝人古镇还流行着一种边唱边跳的彝族唱腔。楚雄本地俗称左脚调,专业术语应称左脚歌。从广义方面看,左脚调是彝家人在跳左脚、节庆、婚典、敬酒、恋爱、对歌、迎客、迎亲时的一种喜闻乐见的、老少皆会的集体或个人的歌唱演奏方式。其中,主要适宜于左脚舞(左脚舞在当地俗称跳左脚)场合,以辅助的形式把左脚舞狂欢、表演推向高潮。从狭义方面看,左脚歌专指彝家人在跳左脚时唱的调子。左脚调以口唱、吼为主要传媒载体,辅以吹、拉、弹。吹以萧(即笛子)、唢呐(当地俗称叭啦)、葫芦笙为主;拉以二胡为主;弹以月琴,即三弦(当地俗称弦子)为主。其中,口唱是其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其创作人大多为民间艺人,创作方式简单、灵活、松散,不受时空、地点限制。创作目的没有任何政治因素,纯粹是为了娱乐、狂欢、好玩、有趣、高兴的需要,因此表现了彝家人的单纯。{4}
楚雄州彝族文化相当发达,特别是左脚调,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音乐学上看,左脚调属于音乐学中的山歌、民歌范畴。它分为词、曲、调。从总体上看,其特点是一首多种词,一首一个曲,一首一个调。左脚调的词常富于变化,曲和调是固定形式,一般不变。词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彝家山寨,较短,一般为几句话。词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大多口语化,具有简单、质朴、天真、自然、真实、亲切、感人等特点。多用叠词重句,对偶,起到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效果。末尾字常常押韵,富有文学中的韵律美。如“阿老表,有心采花来。阿老表,有心采花来。有心采花花不呢开,等到花开再来采。有心采花花不呢开,等到花开再来采。阿表妹,有心采花来。阿表妹,有心采花来。有心采花花正呢开,想采哪朵任你采。有心采花花正呢开,想采哪朵任你采。”均具有以上特点。其语种,在古代通首用彝语,而在今天,彝汉兼备,有时通首用彝语,有时通首用汉语,有时又彝汉兼杂,也有的是用彝语翻译成汉语的。词的内容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更改、创新。词语大多为雅的部分,又不乏少量俗的篇章,如“老司機,带带我,我有十八喽,你呢小车给我开,我呢小奶给你摸,老司机,你想想,哪个划得着。”另外,词通常采用诗经中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尤为兴,前几句一般为铺垫,后几句才是核心,即志。时已至今,很多左脚调只有谱和曲,词已失传。
(二)彝人古镇传承模式的优势
1. 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在彝人古镇作为一种新的传承模式下,研究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效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有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是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独特的,所拥有的资源是独特的,所延承的文化也是独特的。就是这些独特性注定了可以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保护民族文化,成为了彝州彝族歌舞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的优势,按照“靠山吃山”的原则,建立富有活力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彝人古镇的开发战略正是依照了这一点。
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环节。要发展就离不开商品,而商品经济的运行是离不开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有了商品经济就必须有市场存在。彝州文化产业化,就是借助了彝人古镇作为旅游这块大市场,打造具有彝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使彝州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下加快经济发展并且文化也得到了相对的传承与发展。为了让剩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在逐步遗失进行了保护,采取了一些文化战略举措,现在彝人古镇这个文化平台正在肩负着这一艰巨任务。{5}
比如说,以上介绍的左脚调就是彝人古镇作为平台,发展得最好的彝族文化之一。彝人古镇把它发生的几种方式都包罗万象,第一种方式:节庆日子的表演。此分为二类:(1)是彝家人开街节、二月八、火把节、八月十五等,地点以前一般在村里或集市;(2)是五月冬五(即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六月六的杨梅节、七月七的赶秋节等,地点一般在高山顶上等,很难看见到。现在这些节日在彝人古镇举行,就可以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得以了解。第二种方式:迎宾敬酒时的表演。这种表演地一般在客人来访或举行婚礼的主人家,表演人一般为主人或主人特派敬酒的专人。除唱左脚调之外,有时还伴上左脚舞。彝人古镇用一边用餐一边看表演的方式把这种表演方式包含了进去。第三种方式:说日子时的表演。这是彝族左脚调运用最广泛的地方,一年四季,日日夜夜,都有彝家的姑娘小伙在说日子跳左脚。说日子是当地俗称,相当于一个集体的口头约会,即两个村的青年男女各有一个或几个皮条头子{6},口头约好特定的日子,特定的地点,按时去赴约,去跳左脚。地点由男女双方的皮条头子定,一般在高山头。由于白天要干农活,时间一般在晚上,当然也有在白天的,比如农闲日或节日等。彝人古镇现在就成为了彝家青年男女恋爱的场所,很多爱情和婚姻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如果谁相中(爱上)对方,就可以尽情地对调,以表达爱慕之情。等等还有几种方式都可以充分的说明彝人古镇对左脚调的传播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2. 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区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特殊的人文魅力。彝人古镇正在走着寻求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的道路,为的是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彝族文化。重构彝族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正基于长期制约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彝族地区文化丰富多彩的不可替代性的认识和把握,旨在把握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相结合。
文化资源或者经济发展以民族文化的毁灭消失为代价,都属于只顾眼前利益。只有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模式。
(三)彝人古镇传承模式的弊端
彝人古镇若能保留住彝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彝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彝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不断地增加。但这种“冲击”有一部分是消极的,在彝族交流的过程中,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彝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说明“走失”的速度在加快。就在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很多来自山寨的彝族们以彝人古镇为平台展示着传统的歌舞,彝人古镇过多的商业化使得传统的歌舞越来越少的搬上舞台。当代异彩纷呈的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较量正在进行,社会的发展给彝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带来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楚雄地区化的依赖彝族传统文化权威的群体收缩了。彝族文化的商业化,把欣赏传统文化变为消费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一部分被物质化和商业化了,成为了一种失去灵气的品牌产品或概念。弊端正在一步步地加重,如果忽视它的存在将会对彝州歌舞文化的发展与保护造成深远的影响。
二、对保护彝族歌舞文化的思考
彝人古镇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模式,它存在的利弊两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结合彝族的民情,民风来展开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把它加到旅游业中一起发展。把彝族歌舞文化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发展,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帮助。既可以使彝族歌舞扩大影响,又可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应。其中彝人古镇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这种形式对彝族歌舞文化的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彝人古镇经常开展具有观赏性与参与性的民俗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重要机会。
彝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丰富了彝家人的生活,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一度时期追流行、追时尚之风盛行,把彝族民间文化艺术认为是保守落后的象征。比起明星来说,“下里巴人”的民间艺人,几乎没有多少知名度,甚至成了“土包子”。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民间文艺传承人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不利于彝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和繁荣。这种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已到了亟须“抢救”的地步。
“彝人古镇”作为一种传承模式,让有生命力的彝族民间歌舞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采用民间艺术表演、宣传、让旅游来带动彝族的发展、大量的让已被汉化了的彝州民族化等形式,让彝族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还有,将传统的彝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传承工作重要的一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变化总是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任何人为的因素都不可能阻挡其停滞不前。因此我们的思想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少數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更新这一客观事实。因为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保留,本文所言的“保护”实际上应包含保存与发展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为其找到一条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道路,使它们在潮流文化的冲击下更有特点的保存下来。由此可见彝人古镇虽然存在弊端,但是对彝族文化传承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参见2008年4月3日《春城晚报》的《彝人古镇打造一个彝族文化大观园》。
②“咕遮”:彝语,意思就是跳脚或者是跳舞。
③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551.htm.
④参见李玉超《关于楚雄彝族左脚调的研究》,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该文获楚雄师范学院彝族文化研究协会“彝族文化征文比赛”一等奖。
⑤参见俄雷批尔:《试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⑥“皮条头子”:相当于组织者。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辖1县级市(楚雄市)9县(禄丰县、武定县、元谋县、牟定县、双柏县、南华县、永仁县、大姚县和姚安县)。在云南这个旅游大省中,楚雄缺少吸引投资商的旅游亮点,缺少一个展示平台,致使这么丰富的民族人文资源处在中国著名的“滇西黄金旅游线”上而不为游客所认知,是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并且尴尬地处于昆明和大理之间,游客很少在此长期停留。为改变此状,“彝人古镇”被打造成了一个集民俗、旅游、居住、建筑文化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文化大观园。而地点就在宋朝时期大理国“德江城”旧址上,这个以文化产业运作方式产生的构想从开工时起就逐渐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彝人古镇虽然是一座全新的旅游小镇,但在“滇西旅游黄金线”上处于门户的地位,具有“一州连三市”(昆明、大理、攀枝花市)的区位优势,如今即将成为“彝族文化大走廊”的中心。{1}随着彝人古镇旅游景区的建成,彝族与白族、纳西族、藏族共同形成了一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风景线。
一、彝人古镇中彝族音乐传承模式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世界上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正在经受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社会的冲击和考验。彝人古镇作为一种新的传承模式正在引领着彝族歌舞文化的发展,一要适应彝州人民的需求,二要合乎歌舞发展的规律。要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去促进其发展,同时必须要保护原有的风格特点。吸收、创新既要大胆,又要小心谨慎,否则就有可能脱离原有的基础,不能为本民族的人民所接受。
(一)彝人古镇的音乐种类与彝族习俗
1. 歌舞
在楚雄彝人古镇,它仿佛就是彝家人民的一个大家园,只有在这里才找得到自己民族的归属地。彝人古镇重大歌舞活动的方法,经过普查有三种情况:(1)以节日为中心,四方集会,人数较多,群欢共舞,庆幸祝福。如:二月初八的马樱花节,二月十四的球杆节,六月初一的杨梅街以及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等。(2)劳动之余,茶余饭后,月夜之晚,以村寨为单位,环围起舞,跳歌作乐。(3)在疾病、丧葬、祈求祭祀中,舞蹈和祭祀内容紧密结合,即娱神又娱人。
以上三种情况无论哪一种无疑都具有强烈的娱乐性,紧凑的活动安排,更加突出了它与彝州彝族的融合。
每天傍晚,七点左右都会看见彝族和楚雄州其他民族在古鎮跳舞、唱歌,一直热闹到夜深。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肩挨着肩,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踏歌起舞的彝族群众,他们绝大多数跳的都是左脚舞。左脚舞是楚雄最具代表性的,最普及,最深入人心的一种彝族舞蹈,当地群众称这个左脚舞叫“咕遮”。{2}左脚舞是以左脚先起舞得名左脚舞,左脚舞轻松愉快,曲调节奏性非常强,它的动律特点就是三步一抬脚,三步一跺脚,前后蹬脚,前后踏步,蹬、拐、闪膝,这些都贯穿在左脚舞的动律里。他们唱着歌在搭配上左脚舞,别具一番风味。
每逢周六周日或者楚雄彝族的传统节日,都会来很多楚雄山区的彝族们。楚雄市彝族主要分为“罗罗颇”和“罗武”两个支系。罗罗颇人口较多,分布甚广,主要集居于西部哨区。罗武人少,居于东部。在彝人古镇可以看到罗罗颇喜欢吹奏一种叫小闷笛的乐器,其声音清脆悦耳,婉转动听。吹树叶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无论男女老少,顺手摘片叶子,悠扬的“过山调”便能引人入胜。还能看到罗罗颇丰富的民间舞蹈,哨区有 “弦子舞”(大小三弦舞)“葫芦笙舞”,坝区有“左脚舞”等。在彝人古镇要数彝族的“弦子舞”“左脚舞”跳的人最多,还感染了许多游客积极的参与进去。
在彝人古镇蕴藏了许多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楚雄彝族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彝剧
在彝人古镇对彝族民间歌舞文化传承与保护考察中,笔者采访了许多的民间艺人,在他们其中有一位在村寨比较有影响力,翁雪梅,女,彝族,念过三年私塾,楚雄市三街镇黑泥村公所秘密村人。曾任秘密村教师,已退休。在进行了大约一个星期的采访,笔者对楚雄州彝剧的唱腔有了一定的了解。
彝剧是产生于楚雄彝州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主要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聚居地区和云南省内部分彝族自治县。彝剧音乐由彝族流行的山歌小调、舞曲和器乐曲结合形成唱腔,称为“山歌体”,尚未形成固定的板腔和联曲体。彝剧在舞蹈、服装、灯光、布景等方面,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表演者注意吸收别的戏剧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彝剧的艺术表现力。1985年楚雄州彝剧团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民族戏剧汇演,演出了《银锁》《蔑独尼闹店》(后改为《闹店》)、《跳歌场上》《春荡彝山》4个彝剧。其中《闹店》剧本,曾被《剧本》月刊刊出,并在全国的民族题材戏剧创作评奖活动中荣获银奖。到目前为止,彝剧已创作出了60多个剧目。{3}代表性剧目有现代戏《半夜羊叫》,民间传说故事剧《曼嫫与玛若》等,在大姚等地经常有业余剧团演出。按不同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三类:(1)选用民间曲调填词形成的;(2)改编民间曲调形成的;(3)选择民间特性音调创作的。选用民间曲调形成的唱腔,即选择一首首民间较流行的单一曲调来填词运用。这类唱腔,结构一般都较短小,简单。改编民间曲调形成的唱腔,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改编的方法十分多样,但最基本的,大致是以下数种:(1)将民间曲调不规整的句式略作加工整理,使其规整对称,以适应新的唱词句式。(2)在民间曲调的首部、中部或尾部,增加过门或间奏,以适应演员表演的需要,增强音乐的戏曲特征。(3)扩充民间曲调的结构,以适应新的唱词结构和内容表现的需要。(4)将民间曲调简单的旋律发展为复杂的、长大的旋律,改变其原来单一的表现功能,以此形成一段段能够表现人物复杂感情的唱腔。(5)以两首或两首以上民间曲调改编后联接在一起,形成一段段适合于不同人物演唱的唱腔。(6)从几首民间曲调中各选取某一部分,经改编有机地联接在一起,形成一段段不同表现功能的唱腔。(7)运用转调的方法,改变调性色彩、增加唱腔的长度,以此造成段落之间的对比变化。选择民间特性音调创作的唱腔,即是按戏剧中不同人物的需要,选取彝剧常用曲调中较有特点的音调作为素材,创作形成的一段段具有不同表现功能的单一唱腔。 3. 左脚调
在彝人古镇还流行着一种边唱边跳的彝族唱腔。楚雄本地俗称左脚调,专业术语应称左脚歌。从广义方面看,左脚调是彝家人在跳左脚、节庆、婚典、敬酒、恋爱、对歌、迎客、迎亲时的一种喜闻乐见的、老少皆会的集体或个人的歌唱演奏方式。其中,主要适宜于左脚舞(左脚舞在当地俗称跳左脚)场合,以辅助的形式把左脚舞狂欢、表演推向高潮。从狭义方面看,左脚歌专指彝家人在跳左脚时唱的调子。左脚调以口唱、吼为主要传媒载体,辅以吹、拉、弹。吹以萧(即笛子)、唢呐(当地俗称叭啦)、葫芦笙为主;拉以二胡为主;弹以月琴,即三弦(当地俗称弦子)为主。其中,口唱是其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其创作人大多为民间艺人,创作方式简单、灵活、松散,不受时空、地点限制。创作目的没有任何政治因素,纯粹是为了娱乐、狂欢、好玩、有趣、高兴的需要,因此表现了彝家人的单纯。{4}
楚雄州彝族文化相当发达,特别是左脚调,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音乐学上看,左脚调属于音乐学中的山歌、民歌范畴。它分为词、曲、调。从总体上看,其特点是一首多种词,一首一个曲,一首一个调。左脚调的词常富于变化,曲和调是固定形式,一般不变。词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彝家山寨,较短,一般为几句话。词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大多口语化,具有简单、质朴、天真、自然、真实、亲切、感人等特点。多用叠词重句,对偶,起到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效果。末尾字常常押韵,富有文学中的韵律美。如“阿老表,有心采花来。阿老表,有心采花来。有心采花花不呢开,等到花开再来采。有心采花花不呢开,等到花开再来采。阿表妹,有心采花来。阿表妹,有心采花来。有心采花花正呢开,想采哪朵任你采。有心采花花正呢开,想采哪朵任你采。”均具有以上特点。其语种,在古代通首用彝语,而在今天,彝汉兼备,有时通首用彝语,有时通首用汉语,有时又彝汉兼杂,也有的是用彝语翻译成汉语的。词的内容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更改、创新。词语大多为雅的部分,又不乏少量俗的篇章,如“老司機,带带我,我有十八喽,你呢小车给我开,我呢小奶给你摸,老司机,你想想,哪个划得着。”另外,词通常采用诗经中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尤为兴,前几句一般为铺垫,后几句才是核心,即志。时已至今,很多左脚调只有谱和曲,词已失传。
(二)彝人古镇传承模式的优势
1. 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在彝人古镇作为一种新的传承模式下,研究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效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有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是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独特的,所拥有的资源是独特的,所延承的文化也是独特的。就是这些独特性注定了可以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保护民族文化,成为了彝州彝族歌舞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的优势,按照“靠山吃山”的原则,建立富有活力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彝人古镇的开发战略正是依照了这一点。
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环节。要发展就离不开商品,而商品经济的运行是离不开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有了商品经济就必须有市场存在。彝州文化产业化,就是借助了彝人古镇作为旅游这块大市场,打造具有彝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使彝州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下加快经济发展并且文化也得到了相对的传承与发展。为了让剩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在逐步遗失进行了保护,采取了一些文化战略举措,现在彝人古镇这个文化平台正在肩负着这一艰巨任务。{5}
比如说,以上介绍的左脚调就是彝人古镇作为平台,发展得最好的彝族文化之一。彝人古镇把它发生的几种方式都包罗万象,第一种方式:节庆日子的表演。此分为二类:(1)是彝家人开街节、二月八、火把节、八月十五等,地点以前一般在村里或集市;(2)是五月冬五(即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六月六的杨梅节、七月七的赶秋节等,地点一般在高山顶上等,很难看见到。现在这些节日在彝人古镇举行,就可以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得以了解。第二种方式:迎宾敬酒时的表演。这种表演地一般在客人来访或举行婚礼的主人家,表演人一般为主人或主人特派敬酒的专人。除唱左脚调之外,有时还伴上左脚舞。彝人古镇用一边用餐一边看表演的方式把这种表演方式包含了进去。第三种方式:说日子时的表演。这是彝族左脚调运用最广泛的地方,一年四季,日日夜夜,都有彝家的姑娘小伙在说日子跳左脚。说日子是当地俗称,相当于一个集体的口头约会,即两个村的青年男女各有一个或几个皮条头子{6},口头约好特定的日子,特定的地点,按时去赴约,去跳左脚。地点由男女双方的皮条头子定,一般在高山头。由于白天要干农活,时间一般在晚上,当然也有在白天的,比如农闲日或节日等。彝人古镇现在就成为了彝家青年男女恋爱的场所,很多爱情和婚姻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如果谁相中(爱上)对方,就可以尽情地对调,以表达爱慕之情。等等还有几种方式都可以充分的说明彝人古镇对左脚调的传播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2. 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区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特殊的人文魅力。彝人古镇正在走着寻求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的道路,为的是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彝族文化。重构彝族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正基于长期制约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彝族地区文化丰富多彩的不可替代性的认识和把握,旨在把握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相结合。
文化资源或者经济发展以民族文化的毁灭消失为代价,都属于只顾眼前利益。只有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模式。
(三)彝人古镇传承模式的弊端
彝人古镇若能保留住彝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彝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彝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不断地增加。但这种“冲击”有一部分是消极的,在彝族交流的过程中,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彝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说明“走失”的速度在加快。就在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很多来自山寨的彝族们以彝人古镇为平台展示着传统的歌舞,彝人古镇过多的商业化使得传统的歌舞越来越少的搬上舞台。当代异彩纷呈的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较量正在进行,社会的发展给彝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带来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楚雄地区化的依赖彝族传统文化权威的群体收缩了。彝族文化的商业化,把欣赏传统文化变为消费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一部分被物质化和商业化了,成为了一种失去灵气的品牌产品或概念。弊端正在一步步地加重,如果忽视它的存在将会对彝州歌舞文化的发展与保护造成深远的影响。
二、对保护彝族歌舞文化的思考
彝人古镇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模式,它存在的利弊两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结合彝族的民情,民风来展开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把它加到旅游业中一起发展。把彝族歌舞文化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发展,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帮助。既可以使彝族歌舞扩大影响,又可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应。其中彝人古镇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这种形式对彝族歌舞文化的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彝人古镇经常开展具有观赏性与参与性的民俗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重要机会。
彝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丰富了彝家人的生活,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一度时期追流行、追时尚之风盛行,把彝族民间文化艺术认为是保守落后的象征。比起明星来说,“下里巴人”的民间艺人,几乎没有多少知名度,甚至成了“土包子”。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民间文艺传承人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不利于彝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和繁荣。这种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已到了亟须“抢救”的地步。
“彝人古镇”作为一种传承模式,让有生命力的彝族民间歌舞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采用民间艺术表演、宣传、让旅游来带动彝族的发展、大量的让已被汉化了的彝州民族化等形式,让彝族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还有,将传统的彝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传承工作重要的一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变化总是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任何人为的因素都不可能阻挡其停滞不前。因此我们的思想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少數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更新这一客观事实。因为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保留,本文所言的“保护”实际上应包含保存与发展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为其找到一条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道路,使它们在潮流文化的冲击下更有特点的保存下来。由此可见彝人古镇虽然存在弊端,但是对彝族文化传承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参见2008年4月3日《春城晚报》的《彝人古镇打造一个彝族文化大观园》。
②“咕遮”:彝语,意思就是跳脚或者是跳舞。
③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551.htm.
④参见李玉超《关于楚雄彝族左脚调的研究》,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该文获楚雄师范学院彝族文化研究协会“彝族文化征文比赛”一等奖。
⑤参见俄雷批尔:《试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⑥“皮条头子”:相当于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