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问难能力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任何创造的开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的目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有主见、且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学生,则不是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上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呢?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自己甘愿做教师问题的奴仆,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倡导的师道尊严,“师云亦云”,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的,具有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过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必然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谈不上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要求、建议或问题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权威”,教师要更新观念,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当今要培养的是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教师要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缩短与学生物理和心理上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学习的合作者、好帮手。在教学中,可经常组织“门诊式”(同桌间)、“会诊式”(小组内)、“辩论式”(班级中)三种形式的提问,以生带生,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简单与否,甚至是荒诞可笑的,教师都不能讥讽,而应用信任的目光、关爱的举止及时加以鼓励。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要多给优先提问的机会,问问他们有什么不懂。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以保护他们大胆提问的热情,这样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同样一个问题,教师提问与学生主动提问,其效果是不同的,后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例如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类三角形都起码有两个什么角?最大的角各是什么角?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只要看这个三角形中哪个角?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准确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这时有两位同学用怀疑的目光望着老师,举起了手,一个问: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呢?另一个问: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一个钝角、一个直角呢?教师没有马上给学生答复,而是说:“你们真肯动脑筋,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实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正是教师导入“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新课时的导入语,学生能主动提出这一问题,这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兴趣。
  一般在新课导入时、教学中、教学结束后都可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三只小熊乘三辆车轮分别是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小车的运行情况,学生看得个个哈哈大笑。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正浓,教师趁热提出:“看了这段动画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运行时既快又平稳?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在新课结束后,可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从而来激励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只需去思考要回答什么问题,而无需去考虑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没搞清。此外,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有时特别枯燥,有时又深奥难以回答,有时又含糊不清而捉摸不定。这样学生总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没有问题可提。所以,教师应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刚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提问,让学生从模仿教师学提问,逐步提高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⑴、在文字表达上质疑。如“为什么不能说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有’和‘只有’有什么不同?”“‘平行’这个概念为什么要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又是什么关系呢?”⑵、在算理上质疑。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为什么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而不是先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⑶、在方法上质疑。可常引导学生这样想:这样的解法最简便吗?还有别的方法吗?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如在推导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时,除了书上介绍的把圆柱侧面沿着高展开,转化成长方形以外,还有别的转化方法吗?⑷、在矛盾处质疑。如“既然比的前项不能为0,为什么球赛中有2:0、4:0呢?”⑸、在迷惑处质疑。让学生把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如“两个数位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为什么要从高位比起,不从低位比起?”“为什么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教师重视引导,指导得法,敢于向书本质疑,向同学质疑,向教师质疑,学生就能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
  四、适时总结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教师还应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作简单的结论性回答。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刚开始提的问题大多是较浅显的,属于机械记忆一类的,也有属于理解性的,甚至有的是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的,有创见的是很少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所学的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有不切合教学内容的,教师都不能讥讽,而应仔细分析。如由于读书不够仔细,可鼓励其再读书,争取自己解决,有的可让学生讨论,合作解决。有的教师自己没有准备的,应实事求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把老师都问倒了,下课后大家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解答。如,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后,课本和教师都告诉学生检验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是:商×除数 余数=被除数。在课堂练习时有位同学提出: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也能检验有余数的除法做得是否正确。老师知道他这种方法不适用所有的有余数的除法,但还是表示出很高兴的样子说:“是吗?我们再来试几道题目。”老师让同学们用那种方法检验这样几道题目:111÷28、79÷14、462÷35,学生兴趣很浓,做完这几道题,学生满肚子的疑惑,然后教师就刚才几道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那种方法对有的题目下行得通,而对有的题目却又行不通。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辅导、点拨,又保护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年、月、日以后,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显然属于看书不仔细,可让学生自己看书来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公历年份是400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吗?”通过课后查阅资料,才知道公历年份是3200的倍数时,都不是闰年。还可在班中每周评选“数学小精灵”等,树立榜样。并让善于提问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从而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使自己的问题能提在关键处,提在点子上。
  当然,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长期的训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概述:作文是交际的需要,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孩子是追梦的蝴蝶,然而在作文时,学生很难自由表达,作文成了学生苍白无味的蜡团。个人认为:学生才是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文应有其个性的体现。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展个性特点 学以致用 丰满个体渐成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常看到学生提笔难以下笔成文。学生怕作文,不愿写作文。作文教学因此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展现个体
哈尔滨开发区是国家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要改变仅仅依靠外部“输血”维持发展的现状,不仅仅需要研究发展战略、策略和对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内在“造血”和外部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  案例:拍断尺子  一年级教室,教学i、u、ü。这是上午第三节的一节语文拼音教学课。上课20分
期刊
在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纳关系中,纳税人作为义务主体。这种认识误区与现行税收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产物。宪政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政治制度范畴,而我国的传
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记录了教学活动中的利弊得失,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本文通过构建主义理论在《产品组合策略》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来研究
  本文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和旅游学原理,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导游行业人力资源培训助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研究认为,我国应当从导游工作的特殊性出
【摘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读的兴趣。  【关键词】创造条件 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读得投入,读出语感,读中理解,就得让他们对读感兴趣。没有兴趣,读也就“有口无心”,风掠云过,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什么是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它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的表现。这种趋向性和选择性在小学生的学习生
摘要:融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是当前教学创新的有力“生长点”。但是计算机在教学上,怎样才算用好了,怎样才算是用得适得其所了,表面上,教育教学中计算机使用的频率颇高;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人、物资源的极大浪费。针对现状,本文拟对网络背景下的教学中存在的浪费现象等方面问题进行探究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资源浪费 有效教学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直面“浪费”,正视“低效” 
多少年以来,有些大难题一直摆在师生们的面前,特别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如:怎样教学枯燥无味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记住一些单调乏味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一些事:小孩无意间学了几句骂人的话却终日挂在嘴边,而记英语单词时总是记不住。当你读小说时可以废寝忘食,况且难忘记,但对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人物的生亡时间总是记不牢?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教学中通常采用讲授法、谈话发、演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