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通过巧妙的提問,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这样才能深入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才能让阅读成为学生一次心灵与精神上的旅行,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达到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等的全面提高。而要取得最佳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实现有效提问。否则不懂提问艺术,把握不好提问的难度与契机,不仅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打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对阅读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如何实现有效而巧妙的提问,以激活阅读教学,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巧妙设计,把握原则
1.探索性。也就是说问题要难度适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让学生运用已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思考、交流与讨论来实现自我构建。这就要避免两种趋势:一种是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另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严重超出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范围,根本就无法解决。这样只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阅读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经过思考与思维来完成探究。
2.启发性。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问要问到好处,恰到时机。这就是问题的启发性。教师要在学生毫无头绪,无从下手时,或是理解处于肤浅层次时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教师所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有深度的思考与思维,从而使得学生眼前豁然开朗,成功地解决问题。
3.层次性。学生的全体参与、全面参与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决定了一刀切的教学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学堂,而容易抹杀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并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面,提供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才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的激情,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共同发展。
二、灵活运用,激趣质疑
1.巧选角度,激发兴趣。提问不要只是围绕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展开。这样程序化的问题并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巧妙地选取提问的角度,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提出新颖而巧妙的问题,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问题为主线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思维认知活动。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的特点,我让学生来展开一次大辩论,谈谈喜欢哪个人物。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展开认真的阅读与主动的思考。
2.巧用空白,引发想象。留白是一种艺术,被广泛地运用于艺术与文学创作之中。文章中的省略号,意犹未尽的结尾等这些空白都留给了读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空白,在空白处巧妙设问,以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主动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来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更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3.巧用矛盾,引发讨论。文章中有着许多矛盾之处,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抓住这些矛盾巧妙地设计问题,更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思想的交汇,这样更能广开言路,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时,我们可以抓住参议员们与林肯之间截然相反的表现这一矛盾点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从而让学生从林肯面对别人的羞辱反而要感谢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来深刻体会林肯宽容、大度的高贵品质。
三、拓展提问,延伸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外阅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再抱着教材不放,只是让学生来阅读教材上的文章,更为重要的是要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阅读平台,让学生多读多思,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乃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拓展性问题,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宽广的课外,如阅读同类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或是同一作者不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比较,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掌握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风格,更加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语言材料的内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表达水平等的整体提高。
总之,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提问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托教材来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责编 张翼翔)
一、巧妙设计,把握原则
1.探索性。也就是说问题要难度适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让学生运用已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思考、交流与讨论来实现自我构建。这就要避免两种趋势:一种是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另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严重超出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范围,根本就无法解决。这样只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阅读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经过思考与思维来完成探究。
2.启发性。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问要问到好处,恰到时机。这就是问题的启发性。教师要在学生毫无头绪,无从下手时,或是理解处于肤浅层次时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教师所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有深度的思考与思维,从而使得学生眼前豁然开朗,成功地解决问题。
3.层次性。学生的全体参与、全面参与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决定了一刀切的教学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学堂,而容易抹杀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并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面,提供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才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的激情,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共同发展。
二、灵活运用,激趣质疑
1.巧选角度,激发兴趣。提问不要只是围绕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展开。这样程序化的问题并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巧妙地选取提问的角度,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提出新颖而巧妙的问题,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问题为主线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思维认知活动。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的特点,我让学生来展开一次大辩论,谈谈喜欢哪个人物。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展开认真的阅读与主动的思考。
2.巧用空白,引发想象。留白是一种艺术,被广泛地运用于艺术与文学创作之中。文章中的省略号,意犹未尽的结尾等这些空白都留给了读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空白,在空白处巧妙设问,以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主动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来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更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3.巧用矛盾,引发讨论。文章中有着许多矛盾之处,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抓住这些矛盾巧妙地设计问题,更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思想的交汇,这样更能广开言路,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时,我们可以抓住参议员们与林肯之间截然相反的表现这一矛盾点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从而让学生从林肯面对别人的羞辱反而要感谢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来深刻体会林肯宽容、大度的高贵品质。
三、拓展提问,延伸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外阅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再抱着教材不放,只是让学生来阅读教材上的文章,更为重要的是要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阅读平台,让学生多读多思,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乃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拓展性问题,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宽广的课外,如阅读同类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或是同一作者不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比较,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掌握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风格,更加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语言材料的内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表达水平等的整体提高。
总之,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提问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托教材来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