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纪录片的故事化呈现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181709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纪录片体现着真实客观的社会内涵,通过广阔丰富的题材,让社会公众了解自身社会及国家,担负起了一定的时代使命。南方都市报出品的新闻纪录片《南都深呼吸》,在碎片化的社会里坚守着南都传统的新闻理念。对其节目故事化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对新闻纪录片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思新闻纪录片在未来如何吸引更多受众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纪录片;《南都深呼吸》;受众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93-02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纪实手法,可以对人类的存在进行真实写照,它最强大的功能之一就是让人类拥有认知世界与自我的能力。它可以给受众解释历史、纪录当下所发生的、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因其审视与再现人类所处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重要手段之一。纵观纪录片的创作,从题材上基本可以分为四类: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科学文化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1]。其中新闻纪录片是一个不太为广大受众所了解的领域,新闻纪录片是借助媒体用纪录片的形式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较为完整系统的报道。其特点是记录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及真实生活,展现整个社会时代发展的面貌,通过屏幕符号和确切事实来树立观众权威。在过程与结果两者之中,新闻纪录片更注重前者,影像通过不同的过程阶段而表现出来,也是叙事的基础。在时效性上,新闻纪录片并不十分敏锐,它更关心“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在当代这碎片化的阅读大环境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的《南都深呼吸》新闻纪录片节目无疑是一颗明珠,闪亮着自己的光芒。这档节目内容主要是关于一系列国内外重大题材的深度报道,它有态度、有观点,并且输出南都价值。主要在于记录各阶层的典型人物故事以及个体命运,以贴近、真实、严谨的手法来观察中国当下的社会万象,以此寻求共命运、同呼吸。其涉猎的题材更是放眼全国,拥有大视野的角度,追踪热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因此,笔者在下文将具体分析《南都深呼吸》是如何将新闻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呈现的。
  一、选材的故事化
  有人说,纪录片的好看与否,与其有意义或宏大叙事的方式相关甚少,素材的拍摄质量水平和故事本身的好坏才是决定因素,由此可知新闻纪录片的选材是首要的。这种重要性体现在:首先是导演在后期编辑时对于素材的处理和运用,其次是拍摄对象、角度、人物间关联、事件等前期拍摄的内容集合。可以认为,确定好选材后,大体的节目内容就框定了。与其他影像不同,纪录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彰显了人文关怀——大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其社会也是突出的典型,具有不平凡性。正如西方理论家指出的那样,纪录片需要感情色彩强烈的表达,而传统的事实、人物表现居于次位。它的目的不是一般地表现出事实和概念,而是聚焦在最能感动人的事例之上。换而言之,就是挑选最有故事性的事件。
  《南都深呼吸》节目的播放平台主要是网络,所以它相对拥有比报纸等传统媒体更宽松的尺度。在题材方面特别注重关注家国情怀,个体命运。具体例如:关于劳教方面的《被劳教者任建宇》《唐慧诉永州劳教委败诉》;土地问题方面的《平度纪事》《周口平坟记》;上访方面的《幸福路》;计生方面的《失独者的自救》;养老话题的《裸老族》;教育题材的《鱼跃龙门》《少年公民占海特》《追球的少年》等其他历史、日常生活的诸多选题。从节目题材内容整理中能看出《南都深呼吸》没有禁锢自己的步伐,无论在具体选材范围中是宽还是窄,都体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
  美国纪录片导演罗森塔尔曾说过:“当你有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那么你可以坚信不会有比纪录片更具冲击力的叙述方式。”近几年,讲述凡人小事,聚焦普通人物也逐渐成为新闻纪录片的一个特点。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往往可以折射时代的影像。记者多角度的用心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便能找到合适的节目素材。众所周知,大量的资金与时间耗费是创作纪录片必不可少的,故事性的题材则是新闻纪录片创作的内核所在,若没有达标,在激起受众情感共鸣上则会产生延迟或收效甚少,这样的选题创作则是一次失败的案例,其造成的经济和时间上的损失也是难以弥补的。一般,南都记者在采访回来之后要先写一个3000~5000字的剪辑文本。讲述的故事要吸引人,必须有悬念、开端、进展、高潮。讲述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需要记者去发现,需要做很细的探讨,包括结局。文稿出来基本上整个片子的结构就已经定下来了,包括开头的空镜头、标题、同期声、解说、采访对象访谈等[2]。当创作者在真实生活中发掘一个好的故事素材,凭借其真实性和纪录片所特有的现场性、带入性,会比一般故事片更能打动受众的心。
  二、故事化的叙事
  对纪录片而言,创作即讲述。选题的精彩程度、情节的用心设置,细节的反复琢磨都是一部有感染力的纪录片所必备的元素。尤其在选题素材中,人物、环境、事件的冲突设置与表现是作者所要深思熟虑的。如此,才能使常人未见的故事显露,让常人未体会的情感发生,成为纪录片主体表达的关键一环。此外,细节也是不可忽视的,其发生、发展都推动着整个纪录片的进程和情感的层层外溢,新闻纪录片也不例外。
  《释门孤儿》这期节目中,揭阳市榕城区政府工作人员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孤儿福利院情况,来到当地以收养孤儿闻名的紫峰寺,企图向寺里唯一的僧人释耀概借十几名孤儿蒙混过关。记者镜头下有一个细节令人过目不忘:几个因各种疾病而大小便失禁、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因为无人管、没有能力管,只能被暂时关于带有锁的大笼子中每天等人喂饭。孩子们在黑暗中呜呜地不断发出呻吟,表达着身体的疼痛,再配上佛乐,这样的细节在观众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声音的处理使得新闻故事的表达空间更加广阔,观众的想象空间也由此扩大,此情此景令人无比心疼,给人足够的反思空间。《死囚回家》节目中,一个在监狱里呆了12年的“死缓犯人” 吴昌龙最终得以沉冤昭雪,获得自由。回家后的吴昌龙,第一次拿到触屏手机时,双手止不住地发抖,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一事实细节让观众不仅唏嘘,而且更加体会到这样的一次冤案带走的远远不止12年的时间,而是一段真实的生活。从26岁的青年小伙一晃就成了一位38岁的中年男人,他人生最青春奔腾的年华就此消失。   故事化叙事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叙事者”,它是叙事文本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叙事者”重要之处在于“他”体现着记者对文本叙述形式意味上的审美选择,而叙事者行为中最重要的就是叙述视角。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是读者观察故事世界赖以凭借的眼光[3]。最广为流传的是托多罗夫的三分法:1.用叙述者大于人物表示的全知视角;2.用叙述者等于人物表示的内视角;3.用叙事者小于人物表示的外视角。此外,热奈特也提出用“聚焦”这一术语取代“视点”,他同样把叙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知全觉的叙述者,称为“零聚焦叙事”,也就是上帝视角;第二类是“视点”叙事,称为“内聚焦叙事”;第三类是“客观叙事”,称为“外聚焦叙事”。 “全知叙事”视角广泛适用于传统主旋律和大众式纪录片,即叙事者所掌握的情况比故事中的任何一人都多,包括过去和未来。而《南都深呼吸》采取了多种角度的综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故事而选择更加符合主题的叙事视角。
  《18岁钢管女少女》中讲述主人公李艳离开高中校园开始学习钢管舞,节目大量使用内聚焦叙事。对主人公的聚焦是一个人为缩小的视野,从个体的叙述为观众提供了心理体验层面的一种真实感、信任感。在这期节目中当事人与叙事者是二为一体的,将内聚焦叙事展示得淋漓尽致。口述者通过个性化语言和细节化描述,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过去的经历,让新闻纪录片的真实性也得到了加强,遮掩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叙述时所产生的人为性和虚假性。更有利于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剖析,主人公可以直接抒情、议论和表露自己的情感。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因为内心聚焦的限知性,需要进行思考,才会对事件有全面真实的了解,更易产生共鸣;《鱼跃龙门》讲述了两位生活在广东省,有着不同具体情况却又都渴望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的少年的故事。这个片子几乎都是用第一人称和具体的日常对话,没有任何旁白配音。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一般影像画面所展示的是具体内容,其中的情感、观点需要受众自行解码,但在这个片尾最后需要进行阐述升华,表达出社会大背景时,记者选择使用的方式是简单却又清晰明确的字幕解说。两个人的高考成绩出来,都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绩,最后在海水拍打沙滩的画面上,出现了白色字幕。内容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来,民工子弟在城市就读大学的实际情况数据解说,让受众心理更为震撼。作品的构成方式,和接受者的感受方式都是由不同的叙述视角所决定的。在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下,越来越多的受众没有持久性。记者得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不能走传统纪录片宏大的叙事策略,不能让受众感受到被说教的感觉。这样一来,作为锦囊妙计的口语化叙事手段发挥功能,它使历史事件场景鲜活,人物活动真切生动。说其解说词的作用只是大材小用,更大的作用体现在架起了受众与影像的桥梁,穿透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三、小 结
  长期以来,中国的纪录片一直没有形成较大的纪录片观众群,然而纪录片这种传达真实的艺术形态又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新闻纪录片更加如此,现今新媒体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催促传播手法、传播方式发生变革,新的传播环境俨然已经降临。在此背景下,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满足社会受众需求则成为新闻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反思审视的现实。如何用一个精彩的故事吸引到更多的新闻纪录片受众,通过选材的故事化,故事化的叙事等方法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满方,杨海燕.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谭伟山.用报道去改变 南都新闻视频探索[EB/OL].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fdaily/media/cmyj/47/content/2014-05/09/content_99343747.htm.
  [3]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公共领域理论最早是由德裔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在《人类条件》中提出的,后经过德国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在《公共领域的结构与转型》中对此理论进行发展性的研究。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网络公共领域。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出现推动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公共领域具有公共领域的“大众化”和“公共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企业营销传播危机频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也给企业品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因而,加强新媒体语境下营销传播危机问题研究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危机传播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加多宝@作业本烧烤事件为个案,运用危机传播管理、形象修复和社会责任等理论作为具体研究框架,主要探析当前营销传播危机产生的成因,如危机意识淡薄,把关环节欠缺,忽视营销传播的效果评估,策划者政治、道德等素
期刊
摘 要:传统的相声节目的传播渠道是剧场内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以及通过电视、广播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体进行的大众传播。而在“互联网+”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传统相声节目却因为固有的传播渠道不便参与等因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陈峰宁的南京白话却在其传播过程中,巧妙利用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工具,在微信朋友圈以及现实社会里,掀起了一股方言相声热,重新唤起人们对于相声的热情。本文通过分析陈峰宁的“南京白话热”现象,
期刊
编者按:上天总会眷顾那些勤奋追梦的人,多少年来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新闻梦,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夯实着自己的基础。为了实现梦想,他不能懈怠,从未停歇,正是这种执着信念、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使他成为当前中国最年轻的传媒学院院长,他就是本期封面人物——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媒研究,在传媒学界、业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理念和管理策略,被誉为新闻界的“三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快乐老人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31日半年间关于头条报道主题及调研主题的分析,发现与老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报道主题和调研主题比重比较小,并且其内容生产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提出其内容生产的创新策略,以促进媒体对老人权益的关注和全面报道。  关键词:中国老年人媒体;《快乐老人报》;内容生产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雾霾问题自从成为百姓所关注的问题之后,我国就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本文选取了《中国日报》2011年至2014年这4年以及2015年前3个月间雾霾报道的样本,并对此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由此探讨我国的对外环境报道对于国外受众的影响,同时探究外媒对于雾霾事件的误导是否因为对外报道的内容而有所矫正,进而对改进对外环境报道以及利用对外窗口宣传我国正面的环境观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中国日
期刊
摘 要:发展城市文化品牌已成为众多城市关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课题。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紧紧抓住城区文化特点,形成有皇姑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统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打造“皇姑四美”;以皇姑区知名景点名称为蓝本,打造独特的城区文化宣传语;开展与特色城区文化有关的商业活动等建议和策略,为皇姑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为其他城市的文化品牌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考。  关键词:特色
期刊
摘 要: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地方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最近,也最接地气。本文选取在陕西本土小有名气的对农栏目《农家四季》,试图从该栏目的定位、内容制作、品牌的延伸等方面探讨《农家四季》的成功之道,解析该栏目如何依托本土农业资源,打造品牌栏目,构建对农服务新平台。旨在对其他地方电视台对农栏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对农栏目;品牌构建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小剧场以其先锋性、独创性,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喜爱,并逐渐发展为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而不同于北京上海小剧场的林立和活跃,二线城市的小剧场近年来才开始觉醒,并在艰难探索中逐步前行,相关研究处于相对空白,笔者对大连地区的小剧场运营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做出相关对策建议综述。  关键词:小剧场;运营;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
期刊
摘 要:以“女神”与“女汉子”为代表的新兴女性称谓语正在从网络社会逐步走入我们的现实生活,这已然成为了当下一种不容忽视的青年文化现象。文章记录了它们形塑的过程,并对其背后所隐含的关乎男女两性的内涵与深意进行了一些探讨。文章认为,“女神”、“女汉子”等网络青年女性称谓的出现与走红在体现当今女性社会角色转变的同时,背后却仍潜藏有男权色彩。可见,女性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还很长。  关键词:女性称谓;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