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采访特点探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19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柴静是一名优秀的記者,她在采访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试图结合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中的案例,从尊重采访对象和注重情感交流这两个方面,分析柴静在《看见》节目中的采访特点。
  【关键词】柴静《看见》采访特点
  柴静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气质优雅,冷静敏锐,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她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练就了过硬的采访本领。在担任央视《看见》节目的记者兼主持人期间,她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令人称道。本文试图从尊重采访对象和注重情感交流这两个方面,对柴静在《看见》节目中的采访特点进行探析。
  一、尊重采访对象
  采访是在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活动。在面对面的采访中,记者不仅要做足前期的准备工作,还要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遵从他们的选择。如果对方对采访事宜提出的条件是合理的,就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比较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柴静对于采访对象就做到了足够的尊重。
  例如,在2012年10月28日播出的《告别卢安克》这期节目中,柴静尊重了卢安克对于采访事项的要求。卢安克是来到中国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在广西一所偏僻的小学——板烈小学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然而在2012年,由于家人反对的因素,他面临“留下?还是离开?”的艰难选择。柴静去采访卢安克,但是这次采访听从卢安克的安排,按他挑选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进行采访,遵照他的意愿,拍摄烈日下刚收割完的稻子和小罗同学家边上的晚霞等景象。其实当时,柴静和同事们本来想选择更好的光线,但是卢安克坚持说“不拍天要黑了”,说明他对这次采访很在意,所以他们还是拍下了卢安克所喜欢和欣赏的景色。面临是走还是留的问题,卢安克的内心一直为此交战。面对亲人的催促,卢安克似乎不得不暂时离开板烈村,但是他又不忍心丢下大山里的这些孩子们,所以他对这片土地有深深的留恋,他有一种告别的惆怅,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柴静说:“我这两天觉得,你好像是要把这个节目当成一次告别一样。”卢安克回答:“有这个感觉。”可见,柴静敏锐地体察到了卢安克内心的纠结和不舍,所以她选择按照卢安克的安排进行这次采访。这体现了柴静对于采访对象的充分尊重。
  又如,《看见》在2012年12月9日播出了《少女抗暴杀人事件辨析》这期节目。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少女小琪是不想谈她个人的事的,因为她怕这对她以后的生活有影响。然而,柴静和她进行了沟通。首先,柴静跟她说:“接受和不接受采访,都是你的权利。除了司法机关,任何人跟你交谈案情,你都可以拒绝的。”这表明柴静尊重小琪的选择。再者,柴静通过看材料知道小琪在案发之后常常会做恶梦,就对她说:“我知道你一直睡不好,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你也没有跟任何人谈过,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小琪听后,低下头,掉下了眼泪。等了一会儿,柴静开口道:“我只能说,如果你愿意谈一谈,我愿意听。”这表明柴静愿意倾听受访者的讲述。小琪在一番思索之后,表示可以接受采访,但她不希望别人认出她的脸,也不愿当着柴静的男同事的面谈话。为了尊重小琪的意愿,保护她的隐私,柴静让摄影师只拍她的侧影,避免别人认出,并且柴静把交谈的声音降低到只有她们两个人面对面能听到的音量。
  显然,在案件发生后,作为少女的小琪内心敏感而脆弱,她不愿意跟别人谈及此事,因为这件事在她的心里留下了一时难以抹去的阴影,让她感到痛苦。她不想再回忆和谈论这件事,这是记者可能会预料到的结果。然而,柴静真诚的沟通和愿意倾听的姿态打动了受访者,她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使小琪消除了顾虑,接受了采访,告诉了记者一些她之前没有向外界诉说过的具体情况。由此可见:作为记者,柴静十分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她努力使自己做到不伤害当事人,不勉强受访者,这份善意和关怀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种职业态度也非常值得我们肯定。
  二、注重情感交流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生命、有知觉、有感情的生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对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予以一定的关注,让对方感觉到记者不是只会提问题的冷冰冰的人,而是对对方的思绪和情感有所关心的。也许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理解的话语,都能让对方感到记者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双方能在一种宽松舒适的采访氛围中达到沟通和交流的良好效果。
  在人际互动中,情感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柴静具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和与生俱来的善良。在采访过程中,她不仅讨论事实,还比较注重与受访者的情感交流,她常常会为对方的故事而流泪。这种情感共鸣很容易拉近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使双方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使对话更加和谐地进行下去。
  例如,在2012年4月22日播出的《归去来兮》这期节目中,柴静专访台湾老兵高秉涵。1948年,身处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高秉涵被流浪的人群裹挟着,登上最后一班去往台湾的船,到达了陌生的土地。在那里,他举目无亲,生活艰辛,孤苦无依。柴静问:“您那时候刚到台湾,生活那么孤独的时候,逢年过节您怎么过?”高秉涵说:“大年初一的早晨,天不亮我就到山上去了,对着大陆,痛哭一场,大声喊娘:‘娘,我想你!’”在这里,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进行了情感方面的问候和交流。“逢年过节您怎么过?”表达了记者对高老先生当时生活情况的关切,“大声喊娘”则表达了高老先生内心的想念。这样的情感交流不仅彰显了记者对于高老的人文关照,而且有助于加深观众对于被访人物的了解和认知。从这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高老先生由于漂泊在外、难有归期而对母亲产生的深深的思念,他的痛哭流涕,源于他与亲人在离乱年代相互分别而产生的无奈、辛酸与凄楚的心情。
  高秉涵到达台湾后,一直想得到母亲的消息,他始终心存要联系母亲的念想。1979年,他给家里写信,委托同学辗转寄到山东菏泽,但当他第二年收到来自故乡的家书时,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后来,高秉涵绕道香港,与失散多年的亲人会面,才知道,这些年里,母亲一直沉浸在对他漫长的等待和思念中,直到生命终结。在这里,笔者摘录柴静采访高秉涵时的部分对话内容:   柴静:他们说,妈妈临终前还是很惦念你。
  高秉涵:对。弟弟也跟我讲,他说:“大哥,自从你离开家以后,我们家里几乎没有笑声。除夕晚上的这一餐,妈妈几乎都没有吃过饭,都是泪流满面,在桌子上坐一下,在妈妈旁边那个餐桌上,放一个碗,放一个筷子,留给你。她说:‘春生,不管你活着没活着,过年了,你就陪妈妈再吃一餐吧。’说完,妈妈再捣个东西放在碗里面,擦着眼泪就走了。”(高秉涵声音哽咽,眼睛湿润)
  柴静:你妈有你的照片吗?
  高秉涵:就是那个小照片,光头的照片。在妈妈枕头底下有两件东西,一个就是那个小照片,一个是一件小棉袄。
  柴静:这两样东西等于是说你妈惦记了你一辈子。
  高秉涵:对。当年给我做这件小棉袄的时候,妈妈常哼唱的是:“冷风兮兮,冷雨凄凄,流浪的人儿需要寒衣。”(高秉涵轻唱曲调)
  柴静:你怎么老记得这几句呢?
  高秉涵:我需要寒衣,我需要妈妈。寒衣就是代表妈妈,冷雨、冷风就代表大时代洪流的冲击。我需要温暖,需要妈妈。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深切地感知到:人生的际遇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作为少小离家的游子,那个时代使高秉涵遭遇了他和亲人的长期分离。一道浅浅的海峡,拉远了他与母亲之间的空间距离,阻隔了他与故土的联系,使他心中郁积着浓浓的乡愁。高秉涵感慨地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他历经磨难,饱经沧桑,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然而,在几十年漫长的等待和煎熬之后,他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就采访而言,由这段对话,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段交谈中,柴静所说的“妈妈临终前还是很惦念你”这句话得到了高老先生的认同。进而,高老引出弟弟对他讲的一些话,这些话道出了母亲对于儿子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思念和牵挂。继而,高老用“我需要寒衣,我需要妈妈”表达了他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怀念,这是他内心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谈到动情之处,高老先生声音哽咽,潸然泪下。而听完高老的讲述之后,情感细腻的柴静也不禁感动落泪。显然,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交流体现了双方在心靈上的相通。这样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离乱之悲和相思之苦,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深厚和亲情的珍贵,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它具有温暖人心的感人力量。
  结语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记者,柴静的采访特点有许多可待研究之处。结合《看见》节目中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柴静充分尊重采访对象,尊重受访者的意愿,也非常注意对受访者隐私的保护,她尽量做到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伤害别人,因为这关乎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在采访过程中,柴静也比较注重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她关注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并在合理的范围内传达出自己对于受访者的理解和关怀、同情和善意,从而使双方的对话能够更加畅通,使彼此的交流能够更有深度。总之,柴静的采访特点值得我们新闻同行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①陈媛媛,《我问故我在:柴静采访理念解析》[J].《今传媒》,2014(1).
  ②罗幸,《柴静在〈新闻调查〉栏目中的主持艺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9)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推进,受众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以《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为您服务版为例,就如何满足受众生活需求,提升新闻服务水平,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受众需求新闻服务水平  受众通过阅读新闻,可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信息性需求,即受众阅读新闻主要是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二是求知性需求,即受众通过阅读新闻获得知识和技能;三
摘 要:采用访谈和个案研究,分析政府嵌入自发性健身团队的运作机制、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各级政府采用制度嵌入、组织嵌入和利益嵌入等方式,有利于解决团队发展中的合法性不足、资源约束等难题,并使团队具备自治的一些基本要素;但团队在发展中还存在制度、组织和利益等嵌入不足的问题,政府还需要进行制度嵌入的调试、组织嵌入的优化、利益嵌入的完善,以促使团队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体育管理
【摘要】现代体育活动具有欣赏性、竞技性、激励性、多样性等特征,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体育活动的“记录器”与“反光镜”,其内容的吸引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结合体育赛事性质、形式,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从而吸引读者,增强传播效果。本文以《解放军报》2014年世界杯专题报道的语言特点为例,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解放军报体育新闻巴西世
我的工作压力很大,但是我只要有机会开15分钟摩托,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一下视野,就感觉一切都很美好了。——美国建筑大亨马克米伯格    对电影巨星、体育名将和企业CEO来说,拥有阿斯顿马丁、梅赛德斯或者宾利这样的四轮座驾是很平常的事。可是,还有一些高级玩家则更加偏爱两个轮子的摩托车,寻求风驰电掣的刺激快感——当然,并不是所有摩托车都能入其法眼——他们看中的,是专门定制的限量版高级摩托车。  Bo
摘要:本文基于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了適合本校教学特色的大学物理微信公众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完成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的有效规划,约束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完成大学物理知识的深度学习,真正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的精髓。在微信公众平台的辅助下,作者建设了融入微信和CUPT的大学物理完整的教学体系,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时时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
【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与纸媒时代评论的不同,并提出自媒体时代,在多元话语体系的现实背景下,主流媒体必须以理性、客观的评论先发制人、先声夺人,打造自身观点的权威性,强化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众声喧哗中,让理性的声音成为引领。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新闻时评理性  原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曾经说过;“《人民日报》现在的发行量是280万份,而姚晨的微博粉丝有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
“开放平台”,当前互联网最流行的词汇。自Facebook和iphone出现后,一批依赖于其它互联网平台上诞生出来的开发商、服务提供商,让腾讯深刻认识到社区、开放将是未来互联网产业的潮流和趋势。  6月15日,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吴宵光、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汤道生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详细解读其在社区开放平台上的开放战略,称腾讯未设置任何开放门槛,与合作伙伴的分成方式灵活。  或许,是时候重新认识
【摘要】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经历了民间公益缺失到逐步恢复的过程,传播技术的革新、社交媒体的到来进一步推动官办公益向民间公益,机构公益向人人公益转型,互联网颠覆计划慈善的旧思维,从慈善理念、参与形式、传播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以腾讯公益为例,探讨社交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社交媒体;公益传播;微公益  传统公益模式中,由政府主导、具有官方背景的正式慈善机构是公益资源的主要调配者,
【摘要】在采编播一体的广播形式下,如何运用广播语言,讲好人物故事,是很多广播节目主持人孜孜不倦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大量例子阐述了广播人物专访的编辑主持技巧。  【关键词】广播语言广播人物通讯节目  狭义的广播语言是指播音员主持人从电波中发出的声音,而随着广播的发展,笔者认为,广播语言还包括采访对象、现场音效,以及烘托节目氛围的音乐等等。而所有这些广播语言事实上仅是广播的表现形式,如何巧妙地运用丰富
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当空气中飘浮着大量植物花粉、尘螨,加上天气比较干燥,鼻腔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物的影响,诱发过敏性鼻炎。  国医大师王琦说,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流清鼻涕,还有打喷嚏、鼻塞、鼻痒等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一些小方法,既好使又方便。比如葱白和百合,可以缓解流清鼻涕症状:葱白靠根部切3段,每段大约5厘米,百合30克,适量加些生姜、蒜和盐,煮水喝。  “此外,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