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鄂梅基本上遵循自己对生活的原始感受来写作,受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很小。她更多的是以女性为载体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表现为一种文化关怀,为女性创作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并提供了借鉴。
姚鄂梅最初热衷于写诗,但她后来发表出来的作品都是小说。我们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的创作类似时下流行的“青春写作”,代表作品就是中篇小说《单程车票》它传达了一种由忧郁和绝望导致的疯狂躁热情绪,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力图表现的情绪。《单程车票》中的三个女孩,无论是后来出国留学的乖乖女羊羊,从事枯燥工作的棒棒(我),还是流浪的艺术家皮啤都不甘于常规的生活,时刻都有叛逆的冲动在翻涌。可以说,《单程车票》是姚鄂梅小说创作的发源地,对她以后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程车票》中写到恋父(母)、代沟、叛逆青年、残酷青春、隔膜的恋爱、无望的婚姻、子女的冷漠等等,这些主题在作家迄今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互相交织渗透,女性的成长和觉醒伴随着迷惘和痛苦,有时候甚至要付出斑斑血泪的代价。通读作家的作品后,我们会发现潜隐在这些主题背后的是作家对女性生存困境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对女性生存意义的不懈探寻。
《像天一样高》是一个关于诗歌的故事。四个爱好诗歌的青年因机缘巧合走到了一起,康赛一开始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诗人,为了诗歌他只身来到新疆进行自己的歌吟;女主人公小西受到召唤追随康赛来到新疆,这个骨子里充满诗性的姑娘立即着手建立犹如梭罗瓦尔登湖似的陶乐;曾经怀揣过诗歌梦想而又于理智中选择了经商的阿原对他们一直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支持;晏子迷恋康赛和他的诗歌多年,毅然抛下一切随着康赛来到陶乐,一切从此改变。诗歌在现实中的命运跌宕起伏,诗人的处境在当今无疑有些尴尬。现实就折断了诗人康赛飞翔的双翼,使他重重地跌落人间。尽管如此,依然有真正的诗人不惮于继续前行。“姚鄂梅的小说《像天一样高》,以‘八十年代’视角介入‘后抒情’时代普遍存在的‘精神家园’主题,与其说是对诗歌黄金时代的缅怀,还不如说是对新的生存空间的发问——一些事情走了,一些事情正在来临,我们的生活到底需要些什么?”,“小说唤起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追忆,对逝去岁月的黯然神伤,更是对未知生活探询的欲望。”诚然如此,往事不可追,八十年代之于作者,也只能是从回忆过去的浮光掠影中获得一些创作上的养料和心灵上的慰藉,直面现实才是这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想要做到的。虽然现实中诗歌遭遇了很多年前难以想象的尴尬处境,但是姚鄂梅依然像一个诗人一样,在《像天一样高》那里我们又看见了希望,看见了诗性和浪漫主义的高扬。
很多作家的创作都富有地域特色,姚鄂梅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湖北作家,她的创作很多都情系故土,流淌着强烈的家园守望意识。也许是出生宜昌的缘故,姚鄂梅的作品中经常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些“三峡情结”。《白话雾落》更是在三峡移民的历史大背景下谱就的一曲女性于绝望处逢生的动人乐曲,很能表现老一辈中国人安土重迁的那种家园意识。即使是写到了三峡移民这样的大热门,也没有让《白话雾落》变成通常意义上的移民文学或流散文学,而是叙述者用来终结雾落历史的一种偶然的遭际。有宏大的历史叙述指向,却又不受历史的拘牵,这大概不是技术的疏漏或叙述意图的悖谬,而是另有叙事用心。叙述者更感兴趣的似乎是借助雾落的历史变迁,抖露深藏其后的某种“神秘”。譬如,雾落源起于自然的洪水,又淹没于人工蓄积的江水;雾落以云山雾罩为其存在的依据,又因人造的阳光而失去存在的理由;“王叔”因其无德而成为暴发户,又因其缺德而在复仇者的爆炸中一切归零。不必再举更多的例子了,在姚鄂梅的“白话”中,雾落的一切都从零开始,最后也都复归于零,亦即雾落的一切都在兜圈子,历史在这里作着无谓的循环。一切既然不能逃脱似乎早已命定的循环圈套,追问其意义就显得十分荒谬。在无法逃逸的历史循环圈里,被套牢的有雾落的男人,也有雾落的女人。而女人的命运遭际更贴近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更具悲天悯人的叙事意义,也就被叙述者放置在《白话雾落》之叙事空间的前台。或许,姚鄂梅的《白话雾落》可以视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那个叫雾落的小山城,哪怕它隐没在川东鄂西的大山深处,隐没在不怎么为人知晓的地方,它的命运也不由自己掌控。它是孤独的,却也是被控制的,它的存在与消失,它自己说了不算,这也是白话。叫人感慨的,自然不是白话,而是隐没在白话背后的苍凉。
参考文献:
[1]吴义勤,中篇小说:日渐成熟的“新生代”,大众日报,2005-12-30
[2]贺绍46,在美学和历史两条轨道上滑行,中华读书报,2005-9-28
[3]马季,心比天高的青春,长篇小说选刊,2005(4)
[4]金燕玉,从女性的发现到女性的认识——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起步,张清华主编,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姚鄂梅最初热衷于写诗,但她后来发表出来的作品都是小说。我们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的创作类似时下流行的“青春写作”,代表作品就是中篇小说《单程车票》它传达了一种由忧郁和绝望导致的疯狂躁热情绪,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力图表现的情绪。《单程车票》中的三个女孩,无论是后来出国留学的乖乖女羊羊,从事枯燥工作的棒棒(我),还是流浪的艺术家皮啤都不甘于常规的生活,时刻都有叛逆的冲动在翻涌。可以说,《单程车票》是姚鄂梅小说创作的发源地,对她以后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程车票》中写到恋父(母)、代沟、叛逆青年、残酷青春、隔膜的恋爱、无望的婚姻、子女的冷漠等等,这些主题在作家迄今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互相交织渗透,女性的成长和觉醒伴随着迷惘和痛苦,有时候甚至要付出斑斑血泪的代价。通读作家的作品后,我们会发现潜隐在这些主题背后的是作家对女性生存困境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对女性生存意义的不懈探寻。
《像天一样高》是一个关于诗歌的故事。四个爱好诗歌的青年因机缘巧合走到了一起,康赛一开始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诗人,为了诗歌他只身来到新疆进行自己的歌吟;女主人公小西受到召唤追随康赛来到新疆,这个骨子里充满诗性的姑娘立即着手建立犹如梭罗瓦尔登湖似的陶乐;曾经怀揣过诗歌梦想而又于理智中选择了经商的阿原对他们一直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支持;晏子迷恋康赛和他的诗歌多年,毅然抛下一切随着康赛来到陶乐,一切从此改变。诗歌在现实中的命运跌宕起伏,诗人的处境在当今无疑有些尴尬。现实就折断了诗人康赛飞翔的双翼,使他重重地跌落人间。尽管如此,依然有真正的诗人不惮于继续前行。“姚鄂梅的小说《像天一样高》,以‘八十年代’视角介入‘后抒情’时代普遍存在的‘精神家园’主题,与其说是对诗歌黄金时代的缅怀,还不如说是对新的生存空间的发问——一些事情走了,一些事情正在来临,我们的生活到底需要些什么?”,“小说唤起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追忆,对逝去岁月的黯然神伤,更是对未知生活探询的欲望。”诚然如此,往事不可追,八十年代之于作者,也只能是从回忆过去的浮光掠影中获得一些创作上的养料和心灵上的慰藉,直面现实才是这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想要做到的。虽然现实中诗歌遭遇了很多年前难以想象的尴尬处境,但是姚鄂梅依然像一个诗人一样,在《像天一样高》那里我们又看见了希望,看见了诗性和浪漫主义的高扬。
很多作家的创作都富有地域特色,姚鄂梅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湖北作家,她的创作很多都情系故土,流淌着强烈的家园守望意识。也许是出生宜昌的缘故,姚鄂梅的作品中经常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些“三峡情结”。《白话雾落》更是在三峡移民的历史大背景下谱就的一曲女性于绝望处逢生的动人乐曲,很能表现老一辈中国人安土重迁的那种家园意识。即使是写到了三峡移民这样的大热门,也没有让《白话雾落》变成通常意义上的移民文学或流散文学,而是叙述者用来终结雾落历史的一种偶然的遭际。有宏大的历史叙述指向,却又不受历史的拘牵,这大概不是技术的疏漏或叙述意图的悖谬,而是另有叙事用心。叙述者更感兴趣的似乎是借助雾落的历史变迁,抖露深藏其后的某种“神秘”。譬如,雾落源起于自然的洪水,又淹没于人工蓄积的江水;雾落以云山雾罩为其存在的依据,又因人造的阳光而失去存在的理由;“王叔”因其无德而成为暴发户,又因其缺德而在复仇者的爆炸中一切归零。不必再举更多的例子了,在姚鄂梅的“白话”中,雾落的一切都从零开始,最后也都复归于零,亦即雾落的一切都在兜圈子,历史在这里作着无谓的循环。一切既然不能逃脱似乎早已命定的循环圈套,追问其意义就显得十分荒谬。在无法逃逸的历史循环圈里,被套牢的有雾落的男人,也有雾落的女人。而女人的命运遭际更贴近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更具悲天悯人的叙事意义,也就被叙述者放置在《白话雾落》之叙事空间的前台。或许,姚鄂梅的《白话雾落》可以视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那个叫雾落的小山城,哪怕它隐没在川东鄂西的大山深处,隐没在不怎么为人知晓的地方,它的命运也不由自己掌控。它是孤独的,却也是被控制的,它的存在与消失,它自己说了不算,这也是白话。叫人感慨的,自然不是白话,而是隐没在白话背后的苍凉。
参考文献:
[1]吴义勤,中篇小说:日渐成熟的“新生代”,大众日报,2005-12-30
[2]贺绍46,在美学和历史两条轨道上滑行,中华读书报,2005-9-28
[3]马季,心比天高的青春,长篇小说选刊,2005(4)
[4]金燕玉,从女性的发现到女性的认识——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起步,张清华主编,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