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在弹琴仅为下品,琴在弹你方达高妙。心的悸动代替了手的技法,一架古琴可以给你的,正是你所不知道的自己。
古时有以武会友,亦有以琴会友。三五知己,弹唱江湖,不亦乐乎。今时今日,在繁杂忙碌的都市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古琴而相识相知,享受着难得的心底清明。
偶遇成缘
说起京城的这个古琴圈子,最早的成员中,肯定要算上朴云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幼学习绘画书法的朴云子就从广播里偶然听到了古曲,惊为天籁,从此痴迷不倦。他拥有的第一盘古琴磁带,是1986年冬天由上海外文书店发行的古琴曲。那时的朴云子,对古琴的爱恋还仅停留在欣赏阶段。
朴云子真正开始学琴,始自2000年。古时,喜好古琴者就有结社的传统,这个传统也被今时的爱琴者们传承下来,朴云子便因此结识了一批琴友。那时有个关于古琴的论坛叫“渔樵问答”,朴云子等人都在这个论坛上。他们经常聚会,最多时聚会人数可达五六十人。
朴云子的琴友大多都是生活上的朋友,他们的聚会大约每月一次,经常有琴友远道而来。圈子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对于古琴的见解也不尽相同。
“喜欢古琴的人,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交朋友的话,也会比较放心。”朴云子说。
琴友顾志明的弹琴时日已经不短了。处于半归隐状态的他,每天弹琴的时间能达到十多个小时。如今,他居住在香山脚下,除了弹琴会友外,也会应邀做琴。对他来说,进入古琴的圈子,主要还是为了以此结友。三五琴友相坐茶社,既不弹琴,也不谈琴,聊的都是古琴之外的生活与人生。
对待生活,顾志明从不强求,即使弹琴也一样。有些人对自己有要求,就会勤于练习,也许最后的成就会高些。而在他的心目中,弹琴只是爱好,从中享受欢愉。
顾志明对古琴的历史非常熟稔,讲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他说,古人讲究的琴棋书画,实则是为了自我熏陶。打从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研习古琴的就越来越少了。而时至今日,能够静心、耐心地弹琴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爱琴之人,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平和,给自己拓一方净土。”顾志明说。
琴友樊竹青年龄上比朴云子和顾志明小,接触古琴的时间也不长。身为录音师的她,是真正的音乐科班出身。三年前的一个偶然机遇,她在录音棚里结识了现在的古琴老师。
“学古琴,主要是兴趣,不会刻意用什么标准去要求自己。”她说。
琴即是心
喜好古琴,仅仅停留在会弹是不够的。古琴是一种文化,需要你去深入了解它的历史,至少要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去静听古琴曲,了解各种流派。
朴云子说,现在靠教古琴为生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都不够专业。对于学琴的人来说,刚入门时最重要,若是有了毛病,日后很难改掉。
朴云子先后师从了三位老师,都是来自民间的琴师。他把古琴圈子分为学院派和传统派。学院派偏重古琴的演奏,风格更煽情、更戏剧化。而古代的古琴用的都是蚕丝弦,声音传不远,很难公开演奏。所以,传统派就更讲究手和弦的关系,并不介意听众的数量,甚至不介意是否有听众。
目前,朴云子这个圈子除了聚会之外,也在做一些古琴作品的整理工作,收集整理一些老录音,然后放到论坛上,供琴友们欣赏和学习。
这几位琴友都认为,古琴的魅力首先在于音色。即便不懂其妙的人,也会被它的声音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再烦躁的内心,都会被琴弦拨动,然后抚平。
朴云子说,弹古琴对人的内心是一大考验。古人弹琴,神要鲜活,气要闲散。
樊竹青的体会则是:“心境不好、比较烦乱的时候,弹琴会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有时甚至越弹越高兴。”
顾志明也认为,弹琴是一种心理调节。“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能够把哀怨的心情发散出来,对身体和心理是有好处的。”
古琴虽高雅,却不意味着要清心寡欲。顾志明力求遵从儒家的“谨言慎行”和“克己复礼”,能够做到随遇而安,适可而止。
事实上,弹古琴的确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由于古琴的弹奏要求环境非常安静,久而久之,弹琴者的细微心理变化能够通过琴曲反应出来,使其在弹奏时可以感受到全新的自己。樊竹青的老师就曾经这样教导过她:现在你只是在弹琴,而当你弹到一定程度时,就变成了琴在弹你。它能读懂你的内心,在古琴面前,你无处遁逃。
这也许就是弹琴的最高境界。初学者常常是心很高,手达不到;而有些技法纯熟的人,因为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导致手到了,心却没到。
很多人觉得古琴很神秘,而对这些爱琴者来说,神秘的也许不是琴,而是琴声中的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弹出什么样的曲子。
那些尽在不言中的,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懂者谓之神秘奇巧,浸润其中者谓之高妙清明。
古时有以武会友,亦有以琴会友。三五知己,弹唱江湖,不亦乐乎。今时今日,在繁杂忙碌的都市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古琴而相识相知,享受着难得的心底清明。
偶遇成缘
说起京城的这个古琴圈子,最早的成员中,肯定要算上朴云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幼学习绘画书法的朴云子就从广播里偶然听到了古曲,惊为天籁,从此痴迷不倦。他拥有的第一盘古琴磁带,是1986年冬天由上海外文书店发行的古琴曲。那时的朴云子,对古琴的爱恋还仅停留在欣赏阶段。
朴云子真正开始学琴,始自2000年。古时,喜好古琴者就有结社的传统,这个传统也被今时的爱琴者们传承下来,朴云子便因此结识了一批琴友。那时有个关于古琴的论坛叫“渔樵问答”,朴云子等人都在这个论坛上。他们经常聚会,最多时聚会人数可达五六十人。
朴云子的琴友大多都是生活上的朋友,他们的聚会大约每月一次,经常有琴友远道而来。圈子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对于古琴的见解也不尽相同。
“喜欢古琴的人,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交朋友的话,也会比较放心。”朴云子说。
琴友顾志明的弹琴时日已经不短了。处于半归隐状态的他,每天弹琴的时间能达到十多个小时。如今,他居住在香山脚下,除了弹琴会友外,也会应邀做琴。对他来说,进入古琴的圈子,主要还是为了以此结友。三五琴友相坐茶社,既不弹琴,也不谈琴,聊的都是古琴之外的生活与人生。
对待生活,顾志明从不强求,即使弹琴也一样。有些人对自己有要求,就会勤于练习,也许最后的成就会高些。而在他的心目中,弹琴只是爱好,从中享受欢愉。
顾志明对古琴的历史非常熟稔,讲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他说,古人讲究的琴棋书画,实则是为了自我熏陶。打从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研习古琴的就越来越少了。而时至今日,能够静心、耐心地弹琴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爱琴之人,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平和,给自己拓一方净土。”顾志明说。
琴友樊竹青年龄上比朴云子和顾志明小,接触古琴的时间也不长。身为录音师的她,是真正的音乐科班出身。三年前的一个偶然机遇,她在录音棚里结识了现在的古琴老师。
“学古琴,主要是兴趣,不会刻意用什么标准去要求自己。”她说。
琴即是心
喜好古琴,仅仅停留在会弹是不够的。古琴是一种文化,需要你去深入了解它的历史,至少要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去静听古琴曲,了解各种流派。
朴云子说,现在靠教古琴为生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都不够专业。对于学琴的人来说,刚入门时最重要,若是有了毛病,日后很难改掉。
朴云子先后师从了三位老师,都是来自民间的琴师。他把古琴圈子分为学院派和传统派。学院派偏重古琴的演奏,风格更煽情、更戏剧化。而古代的古琴用的都是蚕丝弦,声音传不远,很难公开演奏。所以,传统派就更讲究手和弦的关系,并不介意听众的数量,甚至不介意是否有听众。
目前,朴云子这个圈子除了聚会之外,也在做一些古琴作品的整理工作,收集整理一些老录音,然后放到论坛上,供琴友们欣赏和学习。
这几位琴友都认为,古琴的魅力首先在于音色。即便不懂其妙的人,也会被它的声音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再烦躁的内心,都会被琴弦拨动,然后抚平。
朴云子说,弹古琴对人的内心是一大考验。古人弹琴,神要鲜活,气要闲散。
樊竹青的体会则是:“心境不好、比较烦乱的时候,弹琴会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有时甚至越弹越高兴。”
顾志明也认为,弹琴是一种心理调节。“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能够把哀怨的心情发散出来,对身体和心理是有好处的。”
古琴虽高雅,却不意味着要清心寡欲。顾志明力求遵从儒家的“谨言慎行”和“克己复礼”,能够做到随遇而安,适可而止。
事实上,弹古琴的确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由于古琴的弹奏要求环境非常安静,久而久之,弹琴者的细微心理变化能够通过琴曲反应出来,使其在弹奏时可以感受到全新的自己。樊竹青的老师就曾经这样教导过她:现在你只是在弹琴,而当你弹到一定程度时,就变成了琴在弹你。它能读懂你的内心,在古琴面前,你无处遁逃。
这也许就是弹琴的最高境界。初学者常常是心很高,手达不到;而有些技法纯熟的人,因为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导致手到了,心却没到。
很多人觉得古琴很神秘,而对这些爱琴者来说,神秘的也许不是琴,而是琴声中的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弹出什么样的曲子。
那些尽在不言中的,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懂者谓之神秘奇巧,浸润其中者谓之高妙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