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大脑的构造和吸收信息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教学与大脑合一的策略:1、将知识转化为高能量的信息,以便于学生感知。2、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刺激学生的左右脑。3、创设情境通过大脑的情感中心启动潜意识。
【关键词】开发 激活 学生思维 大脑 潜能
思则敏,不思则怠。思维是一个人开启学习之门的必由之路,而其载体是上苍赋予我们美幻绝伦的大脑。大脑有左右两个部分,它们通过一个奇妙的电子化学胼胝体连接,它由万亿个细胞构成,每一个脑细胞与几万至几十万个脑细胞连接,它们来回传送着信息,在这迷人的织造术中,我们观察、分析、判断、想象。据研究,就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也用了不到十分之一。英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托尼·布赞指出:“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的大脑,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吸收信息,并创造高能量刺激大脑,开动所有的感官将会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一、让学生感知知识
思维,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大体来说,左脑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等,右脑则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等。大多数中学生在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最好,他们被称作触觉学习者,而在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这使学生的大脑,尤其是右脑造成极大的浪费。创造丰富的情境将知识的信息具体地以不同的传媒方式去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观,此时大脑汲取知识便如人之饮食一般。由此,知识能否被学生所感知是学习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老师把知识转化为易被学生所接受的信号和能量。如“分子和原子”这一内容的引入,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复习引入,而这种提问式的单向传媒只能略为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难以使学生把两种变化与将要学习的分子紧凑地联系起来,在思维的转换过程中,复习的作用在流逝,新的知识还需要重新启动;如果做几个实验:空气和二氧化氮混合、品红的扩散、酒精和水混合、碘的受热和冷却等,学生的视觉传媒将得到极大的调动;如果打开窗户让学生“触摸”一下迎面而来的风、鼓动学生做几个深呼吸,学生将可能感觉置向于粒子之中;在此基础上展示一些分子和原子的图片,从而顺利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并对它们的基本性质有所认识。再如,学生对“电解水实验”会记忆深刻,但对发生在其中的化学反应却往往不明其理,如将这个变化的微观过程估成投影或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视听效果中,学生能轻而易举体会地反应的原理,并有利于学生从微粒的角度文学作品化学反应,开成分子和原子概念。总之,借助于板书、图表、实物、模型,配合现代化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抽象的學习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可使学生的不同官在它们的感受中轻松活泼地拥为已有。
二、让学生的感觉运动起来
课堂是师生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课堂是无谓师生的课堂,师即是生,生即是师。只不过,教师要做的是怎样使学生“学会”,学生要做的是怎样学会“会学”。当教师向学生单向施教时,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影响或改变信息,也就谈不上处理信息、反馈信息。那么,让我们换个角度,如采取讨论、游戏、个别辅导、角色扮演、分组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合理配置知识的信息资源,把大脑中许多巨大的能力形成合力,学生将学得更好、更快。比如,关于化学用语的记忆,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制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卡片,并在课堂上分配扮演不同的符号,这时,学生的左脑在控制着语言文字,右脑在想象着他所扮演的角色,其他学生同他一起调动着各种感官、丰富着各种想象,体会着各种符号,一节课后,或许他们会说“我已经记住了”。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进行回忆,在人机相互作用过程中促进左脑逻辑思维,得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利用碱面、食醋、杯子、玻璃片、蜡烛、石灰水等自带材料将家庭小实验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二氧化碳的生成,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盐酸、硫酸替代食醋,用石灰石替代碱面,将左脑的逻辑思维与右脑热切的想象统一起来,深切地体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最后由学生完成整个实验,使学生的体验得以升华。简单地说,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应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左右脑的平衡活动中把教、学、做结合起来。正如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相长歌》中写的“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以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媒体——学生的和谐统一,让信息通过媒体在师生之间自然地流淌,从而使知识的灌入学生心田。
三、启动学生的潜意识
当我们的大脑处于“放松性警觉”状态时,我们就能轻轻松松地进入学习,清理自己的思想,在潜意识里就能接收条理清晰的信息,便更快更有效地吸收信息。大脑的情感中心,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因而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最容易记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性意识的倾向性的动力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情感,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如在《爱护水资源》和《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内容的教学中,我采取分组由学生课前撰写论文、实验、上课汇报的方法,学生通过各种书籍、媒体、网页查阅资料、收集多种材料进行实验,在这些过程中,他们体验着前所未有的激情,当他们一个个深怀感情地在课堂上朗读他们的文章、描述他们的实验时,教师也不禁会被其丰富的内涵所鼓舞,更何况天真烂漫的学生们,这时,还有谁会怀疑有关知识的信息是否已经飘进了学生的潜意识呢?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乐习不倦,无暇及于邪僻”,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运用激励法做到教书育人一体化,并培养学生的兴趣、情趣,激励、鼓舞学生的情感,从而活化教学,激发兴趣。课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方法应该是“活”的,通过活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既新鲜又熟悉,消除对知识的茫然感、距离感,从而充分调动左脑的学术思维,并激活右脑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体与脑、智力与情趣得到和谐并进。
如果你听一首歌,左脑会处理歌词,右脑会处理旋律,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学会流行歌曲、歌词,因为左脑和右脑都动员起来,边缘系统中大脑的情感中心也加入了。如果教育能使学生如春风时雨卉木一样,顺其天性加以引导,不禁锢、不束缚,日长月久,大脑将发挥它巨大的能量,学生便“无厌苦之患”,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唤醒这沉睡的巨人吧,它会使我们的学习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第九中学校;030600)
【关键词】开发 激活 学生思维 大脑 潜能
思则敏,不思则怠。思维是一个人开启学习之门的必由之路,而其载体是上苍赋予我们美幻绝伦的大脑。大脑有左右两个部分,它们通过一个奇妙的电子化学胼胝体连接,它由万亿个细胞构成,每一个脑细胞与几万至几十万个脑细胞连接,它们来回传送着信息,在这迷人的织造术中,我们观察、分析、判断、想象。据研究,就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也用了不到十分之一。英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托尼·布赞指出:“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的大脑,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吸收信息,并创造高能量刺激大脑,开动所有的感官将会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一、让学生感知知识
思维,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大体来说,左脑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等,右脑则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等。大多数中学生在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最好,他们被称作触觉学习者,而在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这使学生的大脑,尤其是右脑造成极大的浪费。创造丰富的情境将知识的信息具体地以不同的传媒方式去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观,此时大脑汲取知识便如人之饮食一般。由此,知识能否被学生所感知是学习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老师把知识转化为易被学生所接受的信号和能量。如“分子和原子”这一内容的引入,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复习引入,而这种提问式的单向传媒只能略为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难以使学生把两种变化与将要学习的分子紧凑地联系起来,在思维的转换过程中,复习的作用在流逝,新的知识还需要重新启动;如果做几个实验:空气和二氧化氮混合、品红的扩散、酒精和水混合、碘的受热和冷却等,学生的视觉传媒将得到极大的调动;如果打开窗户让学生“触摸”一下迎面而来的风、鼓动学生做几个深呼吸,学生将可能感觉置向于粒子之中;在此基础上展示一些分子和原子的图片,从而顺利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并对它们的基本性质有所认识。再如,学生对“电解水实验”会记忆深刻,但对发生在其中的化学反应却往往不明其理,如将这个变化的微观过程估成投影或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视听效果中,学生能轻而易举体会地反应的原理,并有利于学生从微粒的角度文学作品化学反应,开成分子和原子概念。总之,借助于板书、图表、实物、模型,配合现代化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抽象的學习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可使学生的不同官在它们的感受中轻松活泼地拥为已有。
二、让学生的感觉运动起来
课堂是师生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课堂是无谓师生的课堂,师即是生,生即是师。只不过,教师要做的是怎样使学生“学会”,学生要做的是怎样学会“会学”。当教师向学生单向施教时,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影响或改变信息,也就谈不上处理信息、反馈信息。那么,让我们换个角度,如采取讨论、游戏、个别辅导、角色扮演、分组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合理配置知识的信息资源,把大脑中许多巨大的能力形成合力,学生将学得更好、更快。比如,关于化学用语的记忆,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制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卡片,并在课堂上分配扮演不同的符号,这时,学生的左脑在控制着语言文字,右脑在想象着他所扮演的角色,其他学生同他一起调动着各种感官、丰富着各种想象,体会着各种符号,一节课后,或许他们会说“我已经记住了”。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进行回忆,在人机相互作用过程中促进左脑逻辑思维,得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利用碱面、食醋、杯子、玻璃片、蜡烛、石灰水等自带材料将家庭小实验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二氧化碳的生成,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盐酸、硫酸替代食醋,用石灰石替代碱面,将左脑的逻辑思维与右脑热切的想象统一起来,深切地体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最后由学生完成整个实验,使学生的体验得以升华。简单地说,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应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左右脑的平衡活动中把教、学、做结合起来。正如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相长歌》中写的“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以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媒体——学生的和谐统一,让信息通过媒体在师生之间自然地流淌,从而使知识的灌入学生心田。
三、启动学生的潜意识
当我们的大脑处于“放松性警觉”状态时,我们就能轻轻松松地进入学习,清理自己的思想,在潜意识里就能接收条理清晰的信息,便更快更有效地吸收信息。大脑的情感中心,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因而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最容易记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性意识的倾向性的动力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情感,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如在《爱护水资源》和《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内容的教学中,我采取分组由学生课前撰写论文、实验、上课汇报的方法,学生通过各种书籍、媒体、网页查阅资料、收集多种材料进行实验,在这些过程中,他们体验着前所未有的激情,当他们一个个深怀感情地在课堂上朗读他们的文章、描述他们的实验时,教师也不禁会被其丰富的内涵所鼓舞,更何况天真烂漫的学生们,这时,还有谁会怀疑有关知识的信息是否已经飘进了学生的潜意识呢?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乐习不倦,无暇及于邪僻”,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运用激励法做到教书育人一体化,并培养学生的兴趣、情趣,激励、鼓舞学生的情感,从而活化教学,激发兴趣。课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方法应该是“活”的,通过活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既新鲜又熟悉,消除对知识的茫然感、距离感,从而充分调动左脑的学术思维,并激活右脑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体与脑、智力与情趣得到和谐并进。
如果你听一首歌,左脑会处理歌词,右脑会处理旋律,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学会流行歌曲、歌词,因为左脑和右脑都动员起来,边缘系统中大脑的情感中心也加入了。如果教育能使学生如春风时雨卉木一样,顺其天性加以引导,不禁锢、不束缚,日长月久,大脑将发挥它巨大的能量,学生便“无厌苦之患”,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唤醒这沉睡的巨人吧,它会使我们的学习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第九中学校;0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