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一束(之四)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u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生命的意义上讲,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平等相同的——平等地赤条条一丝不挂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又平等地半根草也不带地离开这个世界。
其他文献
宋金采石之战引发南宋文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创作。虞允文的《江上军事三札》是最早记录采石之战的作品;身处事件中心的文人如蹇驹、员兴宗等及时宣传采石大捷及虞允文战功,其作品多是偏重于纪事的诗文;远离事件中心的文人如张孝祥、杨万里等也热情歌颂虞允文采石战功,其作品是偏重于抒情的诗词和歌功颂德的应用文体;南宋后期人们认识到虞允文的“书生勋业”,其作品主要是偏重于抒情或议论的诗赋。这些有关虞允文采石之战的文学作品,是南宋爱国文学主旋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们北大的人文自然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博雅塔和未名湖,我曾经写过一首《未名湖博雅塔之歌》,把未名湖比作是一方海砚,把博雅塔比作是一支巨毫,巨毫饱蘸着海砚中的浓墨,春花秋月里不断地书写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篇章。
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可被视为一部“思维小说”,对理性的质疑和反思是主人公乌尔里希最为鲜明的特征。他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介入周围与他形成对照的人物,从克拉丽瑟身上看到尼采哲学给时代带来的行动欲,从与阿加特的“冒险之旅”中发现了自己缺失的“爱”的神秘情感。他质疑自身代表的理件,但对两位女性代表的理性之外的方面也带着审慎和批判的眼光,这背后暗含着穆齐尔在科学与理性高度发达的现代世界对“怎样的生活才是善的”这一古老问题的思考与尝试性解答。
伽桑狄的自然哲学一度不为科学史家所重视。直到近三十年来,学术界才逐渐对其进行重新评估,并取得了极大进展。奥斯勒、亨利等学者的研究显示出,伽桑狄的主动性物质思想所代表的是质的自然哲学从古代延续至牛顿综合这一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环节。传统自然哲学中对“质”的理解,既表示性质本身,也表示性质的原因,后者体现为一种内在于物质的主动倾向。近代以来,笛卡儿发展出的严格机械论哲学,致力于将“质”作全盘机械化的理解:他将隐秘的质理解为隐秘性质,只关注如何把这些性质还原为微观粒子的位形与运动。而在伽桑狄看来,这种理解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栅森老师的《哲学的足迹》一书,这本书精辟地叙述了黄老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的历程和轨迹。我作为受黄老师教导和指导最多的学生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方面是沿着黄老师“哲学的足迹”行进的。
2013年1月24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黄栅森先生不幸逝世,燕园和学界顿时沉浸在悲痛之中。
期刊
清明期间,2013年4月3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和首都学术界在北大燕园,举行了当代中国哲学家黄楞森先生追思会。追忆这位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的学术思想、道德文章和崇高品德,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王瑶在20世纪80年代对清华文科学风的表彰,引出了学界关于“清华学派”的讨论,但迄今为止,关于这一学派的内在学理与涵盖范围,却众说纷纭。将这一议题置于王瑶自身的学术渊源及其论说语境中来讨论,不难发现,他所阐述的“清华学风”,其学理基础建立在冯友兰、陈寅恪等清华学人对二三十年代实证史学之方法与前提的修正与反思之上;而王瑶自己撰于1942--1948年的《中古文学史论》,则与同时期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及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共同构成了这一学风的产物:它们采取了一种近于客观的“历史的”阐释方法,同时又对历史中
清廷在参酌前代呈报收成做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清代独具特色的地方折奏收成制度。地方奏报农业收成过程中,临时奏闻收成概况和定期折报收成分数并行不悖,奏折与收成分数清单一并使用。收成奏报与雨雪奏报、粮价陈报共同构成了清代粮政信息收集制度,在清代粮政、仓政、荒政运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