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三线工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应该说是家喻户晓。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1960年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后,边境形势随之紧张,冲突时有发生,双方都指责对方挑衅,但基本都是属于打架范畴的非武装冲突。1969年3月2日发生珍宝岛事件不久,一份绝密情报摆在了中央军委及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据情报,苏联正在准备或将在某一时刻对我中国领土进行核打击。这一消息在国家党、政、军领导心中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毛泽东主席立即批示,周恩来总理负责实施,在我国西南腹地修建核武制造厂及储备库,代号“816”。816核项目从此诞生。
“816”位于滚滚乌江流经重庆市涪陵区的小镇白涛,是继中国第一套核反应堆建设之后,1966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批准在西南建设最早的核工厂。816工程于1966年开始建设,历经18年,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军,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到1984年止,已完成全部土建工程、85%建筑工程。洞内共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1984年,在整个工程接近收尾时,中央军委宣布停建。2002年4月8日,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816地下核工程重见世人。2010年4月底,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816地下核工程的部分区域,以旅游项目的方式正式对外开放。
816工程总长20余公里,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洞体施工挖出的土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主洞室高达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拱顶跨高31.2米,深入乌江江底30余米。建筑布局形如迷宫,抽屉型的建筑内体,宛如一只蜘蛛。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洞体排风烟囱高达150米,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常年温度25℃左右。816I程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其覆盖层厚度均在200余米以上,能承受8级地震的破坏,抗核打击。专家评估,816工程乃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
建厂伊始,816工程便作为国家高度保密的军工单位,厂区有一个团的部队负责警卫,建设地点绝不允许外泄。大家都知道,毛泽东的贴身警卫部队番号为8341,守卫816核设施的部队番号为8342,可想而知当时816守备规格有多么的高。这里的通讯地址只能写重庆市4513信箱,职工家属不能进厂,职工只能回家探视亲属。其貌不扬的山体外景:工程紧靠乌江,北靠武陵山,山高林密的大山下,从外貌看,除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迹。高高的排风烟囱有着除空气流通外的另一作用——在六十年代末和整个七十年代,我西南腹地一直被美国及国民党的u2飛机高空监视,那么怎么能保守住我们的核秘密呢?聪明的816人从四川多变的天气中想到了一个妙计。四川多雾,这无非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屏障,但是没有雾气掩护816显然是不安全的,此时烟囱就派上了用场——816的工程师们通过烟囱和通气设施向外部释放大量的水蒸气,人为地制造雾气,非常成功地把816重新掩护了起来。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总计牺牲76名解放军指战员,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9岁。他们被统一安葬在离洞体3公里远的“一碗水烈士陵园”。18年间,数万军民为洞体建设奉献了青春,万余名816厂职工家属为核工业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
816地下核工程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伟大产物,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倾注了数万建设者的心血。它有着当时最为先进的核技术,绝佳的文化资源与空间体量,有着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时隔近半个世纪来写“816”,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
这个历史名词叫做“三线建设”。
这种民族精神叫做“无私奉献”。
这段共和国记忆叫做“备战备荒”。
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816”位于滚滚乌江流经重庆市涪陵区的小镇白涛,是继中国第一套核反应堆建设之后,1966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批准在西南建设最早的核工厂。816工程于1966年开始建设,历经18年,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军,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到1984年止,已完成全部土建工程、85%建筑工程。洞内共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1984年,在整个工程接近收尾时,中央军委宣布停建。2002年4月8日,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816地下核工程重见世人。2010年4月底,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816地下核工程的部分区域,以旅游项目的方式正式对外开放。
816工程总长20余公里,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洞体施工挖出的土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主洞室高达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拱顶跨高31.2米,深入乌江江底30余米。建筑布局形如迷宫,抽屉型的建筑内体,宛如一只蜘蛛。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洞体排风烟囱高达150米,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常年温度25℃左右。816I程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其覆盖层厚度均在200余米以上,能承受8级地震的破坏,抗核打击。专家评估,816工程乃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
建厂伊始,816工程便作为国家高度保密的军工单位,厂区有一个团的部队负责警卫,建设地点绝不允许外泄。大家都知道,毛泽东的贴身警卫部队番号为8341,守卫816核设施的部队番号为8342,可想而知当时816守备规格有多么的高。这里的通讯地址只能写重庆市4513信箱,职工家属不能进厂,职工只能回家探视亲属。其貌不扬的山体外景:工程紧靠乌江,北靠武陵山,山高林密的大山下,从外貌看,除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迹。高高的排风烟囱有着除空气流通外的另一作用——在六十年代末和整个七十年代,我西南腹地一直被美国及国民党的u2飛机高空监视,那么怎么能保守住我们的核秘密呢?聪明的816人从四川多变的天气中想到了一个妙计。四川多雾,这无非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屏障,但是没有雾气掩护816显然是不安全的,此时烟囱就派上了用场——816的工程师们通过烟囱和通气设施向外部释放大量的水蒸气,人为地制造雾气,非常成功地把816重新掩护了起来。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总计牺牲76名解放军指战员,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9岁。他们被统一安葬在离洞体3公里远的“一碗水烈士陵园”。18年间,数万军民为洞体建设奉献了青春,万余名816厂职工家属为核工业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
816地下核工程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伟大产物,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倾注了数万建设者的心血。它有着当时最为先进的核技术,绝佳的文化资源与空间体量,有着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时隔近半个世纪来写“816”,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
这个历史名词叫做“三线建设”。
这种民族精神叫做“无私奉献”。
这段共和国记忆叫做“备战备荒”。
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