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np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在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影响之下,救济水平和范围远远的超越前代,在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民间救济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相对完备的救济机构和举措。虽然这些举措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而其阶级性也注定了它始终脱离不了统治者恩赐的社会救济的性质,但它对宋代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宋代的社会救济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救济事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宋代社会救济民间救济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On Society Relief Of Song Danasty
  ZHANG Lan
  (Segang Senior High Middle School, Luoshan County, Xinyang, Henan 464236)
  AbstractUnder the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dual influence, Song Dynasty ancient society relief enterprise far surmounting the generation, with the aspects of relief level and scope distant, and also had a series of relatively complete reliefs organization and the action for disaster relief, impoverished relief and folk relief all. Although these action also have some flaws, but its class nature also was doomed it throughout not to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ruler gracious gift social relief nature, but it was stable and the social product development positive promoter action to the Song Dynasty society. Song Dynasty ancient times in society’s relief enterprise history occupied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ong dynasty; society relief; folk relief
  
  在對各种天灾人祸的处理过程中,社会救济毋庸置疑地成为解决政府和民众之间问题的纽带,这也是历代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背景和因素。宋代的社会救济理念、措施以及救济的深度和广度之所以优于前代,一方面是受政府的救济政策和思想的左右,另一方面也得到了来自民间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的支持,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以源源不断地推进社会救济的前进。
  1 宋代的社会救济思想
  宋代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危机出现,正是统治者发挥“仁政”思想的最佳时机,所以政府在社会救济时秉承的这一理念成为主导思想。如在天圣元年八月“滑州决河”,仁宗便“以牧地赋民”;天圣四年六月“建、剑、邵武等州军大水”,仁宗“诏赐被灾家米二石,溺死者官瘗之”;明道二年春正月“诏发运使以上供米百万斛赈江、淮饥民,遣使督视”。频繁出现的天灾人祸也是促成宋代政府救济发达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两宋时期,各类主要自然灾害共发生1219次。其中,水灾和旱灾占69% ”。灾害之年,人口死亡,大批流民出现,社会生产力下降,甚至会出现农民起义,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宋统治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社会措施来进行补救。
  以苏轼、王安石、朱熹等一批名臣、大儒为代表的社会精英阶层更加关注灾荒时的社会救济,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影响。苏轼就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国家调控,解决国家财政制度与地方救荒存在的矛盾;明确责权,健全救荒的行政程序和监督机制,以保证救荒措施的顺利实施,……灾害预警和灾前管理的思想”, 其中的灾前管理是苏轼救荒思想中最主要的部分。
  2 宋代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
  宋代的社会救济水平和范围远远的超越前代。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其内容主要表现在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民间救济等方面。
  2.1 灾害救济
  宋代灾患频繁,严重影响社会环境的安定。宋政府为此在防灾和救灾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设仓积谷,预防灾害。为预防灾害,宋政府设仓积谷,创立了完善的仓储之制。除官仓外,常平仓、义仓等也是专为赈灾而设置的机构。北宋初,在京师设置常平仓,其作用在于平抑粮价、赈济灾民。其具体措施是:依据户口的多少,留取上供钱,大州一、二万贯,小州一、二千贯作为常平仓粟籴本。由转运使任各州精干官吏主事。每年夏秋以略高于市价籴谷,待谷价上涨时,再以低价出粜予民。并且规定万户之县每年只许籴万石,超过万户者,最多不出五万石。宋代的义仓是一种官民合办的仓储机构。义仓实际上是由民众以义租的形式在正税之外纳于政府,“义仓之意,乃教民储积以备水旱,官为立法,非以自利,行之既久,民必乐输”,以达到“备凶灾”的社会目的。义仓始设于宋太祖乾德元年三月,但其设置颇有起落,总体上达到了为灾荒做好储备的目的。
  第二,灾时赈济灾民、劝课农桑、减免赋役。在遇到灾荒之时,一方面政府充分发挥官仓、常平仓、义仓等灾前储备赈济灾民,另一方面劝课农桑、减免赋役以恢复社会生产。在赈济灾民,减免赋役上,主要有赈粮、赈钱和工赈等形式。赈粮主要是在灾荒时提供谷物给灾民,也包括施粥、施汤等。赈钱即给灾民钱币,以使其够购买生活必需品。工赈指在灾荒期间由政府出资招募灾民以工代赈。同时,宋政府还实行了一些减赋免役的措施,其减免额一般由灾情程度决定。视灾情轻重予以缓征或蠲免。另外在灾害发生后,田地大片荒芜,宋政府便将灾民重新安置于土地上,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兴修水利,提供垦殖资本,以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天圣初年,皇帝颁布诏书宣布“民流积十年者,其田听人耕,三年而后收,减旧额之半,后又诏流民能自复者,赋亦如之。既而又与流民限,百日复业,蠲赋役,五年减旧赋十之八;期尽不至,听他人得耕”。另外还给流民以闲田,令其就地生产。天圣七年,宋仁宗下诏河北转运使,将饥民“所过给米,分送唐、邓等州,以闲田处之。……赦天下,免河北被水民租赋”。
  2.2 贫困救济
  除了灾害出现时的大规模社会救济之外,政府和民间也对平常的贫困和弱势群体进行救助,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
  第一,养老、慈幼和赈济乞丐。在对老人和小孩的救助上政府主要以设置官方的救助机构为主,这类机构主要有居养院和福田院。居养院设立于徽宗崇宁年间,主要收养无亲属供养的孤寡老人。“徽宗崇宁元年九月戊子,京师置居养院,以处鳏寡孤独,仍以户绝财产给养”。之后居养院逐步扩大,救济的范围也从一般意义上的老人扩展到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幼残疾。福田院也是以收养鳏寡孤独疾残和乞丐为主。经费由官府拨给,入院者一种是老疾孤穷的长期收养者,另一种就是以乞丐群体为主的短期收养者。政府对乞丐的救助方式多样,在元丰时期就出现了“元丰惠养乞丐法”,给乞丐以粮食和定期的赈济。
  赈济的举措有无偿赈济、有偿赈济、冬季救寒等。无偿赈济分为俵散和置场赈济。所谓俵散是指负责赈济的官吏持钱米沿门发送到每户需赈济人手中;置场赈济是指将赈济物品集中于一处或数处令受济者持证前来领取。有偿赈济主要有赈粜和赈贷两种方式。赈粜主要在冬春两季以售米赈济为主;赈贷是用于接续春季艰食和帮助农民春季下种的间接救饥之策。到冬季严寒时节,宋政府就下诏蠲免公私房舍钱,还尽量使无家可归者有个临时性避寒场所,将官府的柴炭减价出卖,以助贫民度过严冬。
  第二,医疗救济。两宋时期,许多地方往往在春夏两季疾疫流行。而疾疫是对老百姓最具影响的灾祸。每当此时,宋朝廷就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且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如宋太宗淳化五年六月“都城大疫,分遣医官煮药给病者”,宋真宗咸平六年五月“京城疫,分遣内臣赐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诏医官院处方并药赐河北避疫边民”。南宋朝,宋高宗绍兴七年七月“以建康疫盛,遣医行视,贫民给钱,葬其死者”。这些都是在疾疫流行之时的非长期性做法。同时宋朝还设有安济坊,宋徽宗崇宁元年八月“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安济坊即是一个治病的机构,用以对病患者进行救治,凡境内病卧无依之人,都可送入安济坊医治。另外从宋仁宗时期开始形成相对固定的季节性施医舍药制度,仁宗皇祐元年秋七月发布诏令“诏诸州岁市药以疗民疾”,扩大到外路州军。到南宋时期,季節性施医舍药普遍设立惠民药局以济民疾。
  第三,丧葬救济。宋代的丧葬救济在北宋初年就已经有所发展,到了宋中后期逐渐形成制度性的社会救济,出现了以助葬为主的机构――漏泽园。宋神宗时期针对“贫不能葬”者,“令畿县各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厝,命僧主之”,“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与紫衣;有紫衣,与师号,更使领事三年,愿复领者听之”。此制在后代被奉为定制,并推广至全国。
  2.3 民间救济
  宋代除官办的社会救济事业外,还存在以社仓和商人、士绅救济为主的民间救济形式。
  第一,社仓的设置。宋孝宗乾道四年春夏之交,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灾情十分严重,朱熹便力劝里中豪富,发家中存粟,以平价赈济灾民。后便于崇宁首创社仓。社仓开始时借助州郡若干常平仓谷为本,夏季给民借贷,冬季征还,并加收利息以将借州郡之谷还官,然后就以息米出贷。到宋孝宗淳熙八年经朱熹奏请推广于各地。社仓这一民间互助组织不受官府控制(受县乡官员监督),很好地解决了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
  第二,商人、士绅救济。商业在宋朝逐步繁荣,商人力量逐步壮大。宋代商人在沟通区域间经济联系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尤其在灾荒发生时。商人贩运粮食到灾荒地区,虽然不排除谋利的因素,但是在客观上起到了救荒的作用。宋政府也给予了商人以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支持,如宋徽宗宣和中“以州县灾伤并赡给都下,亦一再免”,对商税给予一定的减免。对于民间的士绅阶层,一旦到了灾荒之年,一些地方有名气的士绅,一方面为显示其宽厚仁和而布医施粥,另一方面也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具有行善积德意味的对贫困灾民进行救济。宋代的商人成为联系各个地方,进行货物周转的重要中介,而士绅也同样成为稳定地方治安,维持灾时社会秩序的民间力量。虽然他们本身的谋取利益的特性没有改变,但都缓和了社会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解决了灾时的救济问题。
  宋代的社会救济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在救济的水平和种类以及救济设施的创设等等方面都是承前启后的。宋代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举措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基本上解决了贫困或灾荒之时出现的问题,它对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所取得的成就,是超越前代的。
  我们并不否认一些人为原因导致宋代的社会救济机构也产生过负面影响,但是更要看到问题都是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非制度本身的问题。历史证明,宋代的社会救济制度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社会救济的总体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文.两宋赈灾救荒措施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进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李华瑞,王海鹏.朱熹禳弭救荒思想述论[J].中国农史,2004(3).
  [3]郭文佳.宋代官办救助机构述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谭凤娥.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述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7).
  [5]张喜琴.苏轼救荒思想述略[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其他文献
如何预防哮喘发作?许多食物如鱼虾、芝麻、贝壳类、坚果类(腰果、花生等)、奶制品,甚至小麦制品等,均可作为过敏原引起哮喘发作。对此,在明确过敏原后可通过饮食调控来尽量避免
本文归纳了行列式的各种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了它们的应用。
【正】 杨炎(公元727—781年),字公南,陕西凤翔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建中二年(781年)贬官外放,并被赐死于去崖州途中。陆贽(公元754—805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对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一所院校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心和育人阵地,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践,地位作用、当前现状等,提出了加强高职院
摘要 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是国家栋梁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因为种种原因,校内外每年都有大学生发生安全事故,轻则伤之皮肉,重则缺胳膊少脚,惨则生命的灭失,让人感到非常痛心。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安全物态文化现状分析,与“安全卫士”和“安全工程师”亲密接触,探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抵抗安全风险的能力,树立现代安全文化思想。  关键词 大学生 安全物态文化 构建  中图分类号:
本文阐述了在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的重要性,以及新时代作为视唱练耳老师要具备何种专业素质,并详细介绍了视唱练耳课中,教学模式的创新、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对于视唱练耳的影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类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在其属性、内涵、特点等方面下工夫,探索出
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精心设计,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及时进行有效的反思,才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当前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队伍的现状如何,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