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着陆火星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_im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着陆火星


  距离地球逾3亿千米的神秘红色星球火星第一次迎来了中国的访客。中国国家航天局2021年5月15日宣布,天问一号探测器于5月15日7时18分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中国天眼新发现201颗脉冲星


  ?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在观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新发现了201颗脉冲星。作为FAST重大优先观测项目之一,脉冲星快照巡天项目已于2020年初正式开启观测。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残骸,是研究宇宙极端环境中物理规律的理想实验室。作为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FAST配备的19波束L波段接收机,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星搜寻利器。

“悟空”绘出高能氦原子核宇宙射线能谱


  中国暗物质卫星项目团队公布科学成果,基于4年半的在轨观测数据,“悟空”绘出迄今最精确的高能氦原子核宇宙射线能谱,并观察到能谱新结构。这是“悟空”继精确测量电子能谱、绘制高能质子宇宙射线能谱后,第三次发布重要科学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能粒子探测方面已跻身世界最前列。“悟空”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天文卫星,于2015年12月17日升空工作。目前“悟空”已进入第二次延寿运行阶段。

中国第三十七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


  2021年5月7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三十七次南极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本次考察系“雪龙2”号首次单船执行环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于2020年11月10日出发,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給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南大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成功回收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

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最高能量光子


  2021年5月17日,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布最新成果: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这一成果表明,科学家们需要重新认识银河系高能粒子的产生、传播机制,进一步研究极端天体现象及其相关的物理过程,并在极端条件下检验基本物理规律。

全球最大超导量子体系“祖冲之号”问世


  继“九章”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发布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宣告全球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的诞生。该成果将为促进中国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奠定技术基础,也为后续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通用量子计算的研发提供支持。之所以命名为?“祖冲之号”,是为了纪念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

新冠病毒精确完整基因注释图谱完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进行了广泛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之后,绘制出了新冠病毒迄今最精确完整的基因注释图谱,确认了几种蛋白质编码基因。此外,团队还分析了自新冠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已经出现的1?800多个突变,并比较了每个基因在过去的进化速度和疫情暴发以来的进化速度。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在疫情暴发之前长时间快速进化的基因仍在继续快速进化,而缓慢进化的基因也保持着自身的节奏。

新技术可从空气中捕捉到人类和动物的DNA


  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和动物的DNA可从房屋内的空气中收集提取。该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将彻底改变未来如何研究古怪的动物行为、类似新冠肺炎等的传染疾病,以及为法医学和考古学提供重要线索。该技术现在主要用于研究难以触及的隐藏物种,这种新兴技术依赖于将房屋内的空气抽吸入过滤器,这意味着从更大的房间里获得DNA会更加困难,比较适合空间狭小的室内环境。
其他文献
我们一天不睡,就要发困;连续几天没睡,就精神萎靡不振;再持续下去,恐怕不是发疯就是猝死了。可是有一种叫“矶鹞”的鸟,却能连续19天不睡,堪称世界上最“清醒”的鸟。  矶鹞生活在北极。在它的哺育期,北极的太阳刚好终日不沉。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雄性矶鹞练就了不睡觉的本领。  德国普朗克学院的动物学家日前在美国阿拉斯加跟踪了一群雄性矶鹞,发现其中的149只竟然连续19天都没睡觉,创下了动物连续不睡觉的世
期刊
我们已经知道萤火虫是怎样发光的——萤火虫的光事实上是荧光素在催化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反应产生的。那么,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要发光吗?它们为什么要在夜里“打灯笼”呢?  之前,人们曾认为“打灯笼”只是为了求偶,但最近的研究却表明,“打灯笼”也是一种生存策略,有警告其他生物的作用。显然,“打灯笼”的行为不仅能引来异性,也能把敌人的目光吸引过来。如果没有防御措施,恐怕小家伙们就是自寻死路了。那它们是怎样通过灯
期刊
今年愚人节刚过,国内媒体就报道了美国海军的一套“海水变油”的技术。年纪稍长的人大概还记得,早在1990年代,在我国曾上演过一场“水变油”的闹剧,闹剧最后以很多人受骗、骗子自己也坐牢收场。那么,这一次会不会是一场愚人节玩笑或者“洋骗局”呢?有人于是到美国海军的官方网站去查,结果发现人家是严肃的,虽然没直接说“海水变油”,而是说“从海水中提取燃料”,但最后得到的,的确是燃油。  如果从海水中电解出氢气
期刊
黑魔鬼竹节虫的眼睛与其他种类不同,看上去还有类似于脊椎动物的瞳孔;它展开的后翅露出艳丽的红色,这说明它感受到了威胁,正在以警戒色自卫。  巴布亚金色锹形甲虫是一种生活在巴布亚、澳大利亚的锹形甲虫,锹形甲虫中金色的算是比较稀有的了。它们扇形的前脚有刀片的作用,可以割破草本植物,吸食其汁液。别看它们外表上看起来很凶悍,其实它们很温顺。  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南部的巨大蝗虫。  生活在印度孟各地区的一种黄金
期刊
虽然野生大熊猫目前只分布在中国境内,但在远古,大熊猫是非常繁盛的动物,它们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  最近,科学家在西班牙发现了一种大熊猫祖先化石,包括了它的颚骨和牙齿,距今已经有1160万年了。在那个时代,西班牙气温适中,气候湿润,植被茂盛。这种大熊猫的牙齿表明,它是一种杂食动物,肉类、水果、植物茎干,甚至叶子都是它的食物。它的牙齿已经能够咀嚼坚硬的植物,也许那个时候大熊猫就能够吃竹子了。从体型上分
期刊
喜欢喝咖啡的朋友们,珍惜你唇齿之间的咖啡味道吧,也许再过一些年,咖啡将在世界上消失!  这绝非危言耸听,阿拉伯卡咖啡豆是制造咖啡的两大咖啡豆品种之一,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最近,研究人员实地考察了阿拉伯卡咖啡豆的生产地,发现这些产地的自然条件正在恶化,许多地区也许到2020年就不适合咖啡豆的种植了。而其他的地区由于全球气候巨变,咖啡树的开花率将下降,而且植物健康状况不佳,咖啡豆的口味会在未来
期刊
读“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数次潸然泪下,怀着对敦煌艺术和敦煌守护者的崇敬之情,我走进千里之外的莫高窟,在大大小小的洞窟间赏游,感受莫高窟赋予樊锦诗的精神慰藉——为了躲清静,她会搬着小马扎躲进洞窟里,只要进到洞窟里,什么烦心事都会消失,心也會踏实……  窟前种了杨树林,崖顶建了风沙防护带,如今的莫高窟,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开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当年樊锦诗来时,这里风沙肆虐,破败不堪
期刊
美源自自然感受,艺术源自生命情感。大自然中的枯木断根蕴藏着自然之美和内在活力,它们一旦被雕刻家发现、挖掘,便会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在刀刻斧凿中获得新的生机。  罗氏根艺木雕技艺在过去的百年之中历经三代传承,三代传承人苦心钻研,使这项宝贵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近年来,第三代传承人罗东创建“北木班鲁”品牌,在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巧用枯木、烂根、废弃船木等材料,制作根艺木雕。他秉承“三分人工、七
期刊
木雕是人们喜爱收藏的工艺品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好的木雕作品不仅彰显着作品本身的立体之美和形态之美,而且能够体现出創作者的聪明才智和雕刻技术。罗氏根艺木雕造型独特、品类丰富,是艺术家心灵手巧的产物,它们集绿色、环保、观赏、实用、收藏为一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传承人罗东的作品来感受博大精深的木雕艺术。
期刊
木雕艺术创作是创作者心理多变而复杂的有意义的过程。所谓技法,就是创作过程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图形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创作者不仅能体会到作品即将“脱壳而出”的快感,而且有时会因木质特性或用力过猛削减了不该减去的地方,从而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然而,如果处理得当,创作者也可能会因险象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