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p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国学经典浓缩了各时代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孕育了无数先贤圣哲,对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学经典 新课标 品德与社会 契合点
  国学的内涵,广义上说凡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国学,国学经典就是国学中的精华。第一层面指普遍的历史经验,如:尚书,国语,左传。第二层面指特定角度的政治理论,有:老子,论语,中庸,诗,易,春秋。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是: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进一步的初级读物是:《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增广贤文》等,循序渐进,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
  国学经典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流派众多,具体有:弟子规派,论语派,道德经派,诗经派,易经派。各学派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挖掘国学经典的现时代的教育意义,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的指向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国学经典的时空跨度大,因年代的久远,内容与现时代有所脱节,有的己失去现时代的意义。从这点来看,选材、导读应与现实相结合,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内容与标准相结合,对经典的现时代意义解读至关重要。
  一、国学经典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意义
  1.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新课标本着“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的原理设计,因篇幅所限,社会生活中的因素在教材中取材有限。国学经典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做人经验与智慧,加之典籍丰富,可以根据需要广泛取材,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拓展了品德教育资源。
  2.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少年儿童记忆力强,但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弱,任何知识点的传授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不能急功近利,重在培养文化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让国学经典逐渐的熏陶学生幼小的心靈,一味地灌输会起反作用,得不偿失。
  3.经典中的德育内容既丰富,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在实际当中的运用。经典中的德育内容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展开,重在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可操作性强,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格言警句浅显易懂,寓意深远。
  二、国学经典在教学中具体渗透
  1.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教育契合点: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渗透形式,德育课说教多,比较枯燥,对日常生活的具体案例涉及较少。国学经典中的德育资源非常丰富,有针对性的取舍,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运用得当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诚信教育方面,课程《诚信是金》,对应的国学经典内容有:
  曾子杀猪;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诚者天之道也;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为妄,奚可焉”等。
  (2)感恩教育方面,课程《我们的生命》《让爷爷奶奶高兴》,对应的国学经典内容:二十四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3)行为教育方面:课程《学会拒绝》,对应的国学经典内容有:
  弟子规: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等
  经典的运用恰当与否,取决于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准确认识,有针对性的取舍,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吻合。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对国学经典的鉴赏能力,选取国学经典积极的因素,在备课授课时自然的渗透,不着痕迹。
  2.在课前进行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并不是所有的品德与社会课程都与国学经典一一相对应,为使国学经典教育常伴学生们同行,在课前导读中诵读经典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提高了记忆力,为今后的理解和转化为行动树立牢固的基础。
  利用课前五分钟,教师指定具体的篇幅齐声朗读经典。国学经典词句精炼、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亲和力,学生们耳濡目染,感染力很强,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
  曾国藩曾说:人的气质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唯有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诵读经典活动贵在持之以恒,让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新课标制定的课程是主线,诵读经典是有益补充。
  3.编写校本教材:新课标制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由国家制订,要兼顾不同的地区的学生群体,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为此各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很有必要的。
  编写校本课程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拓视野,发展个性。三、四、五、六各年级因年龄差异,在知识面,生活经历,学习能力,以及阅读欣赏能力都不尽相同,编写时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在编写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板块,如:诚信教育,仁爱教育,感恩教育,热爱集体,团结合作,责任心教育等。不单纯只是资料的罗列,对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框架结构的制订要反复推敲。课程的具体实施所需课时,教学的形式、手段,学期未评价的设想和做法,应有详尽的说明。
  4.特色主题活动。
  (1)校园文化墙:人文素养单纯的靠枯燥的说教是难以教成的,校园文化墙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载体,以特有的表达形式,把所要教育的内容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在精神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2)言行规范评比活动:为把国学经典的学习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规范素养,言行规范模范生的评比活动不失为一个有益的举措。根据新课标及国学经典的道德伦理内容,具体细化为日常行为规范表,制定变量,设立班级检查员,对全班同学一周的行为规范进行观察,记录,每周汇总,每月评比,评比结果板报上墙,接受全班师生及家长的监督,有利于褒扬先进,督促后进。当然任何的行动都要有个检查反馈的过程,在评比过程中不断优化行为规范变量,把行为规范评比活动引向更高的一个层次。
  (3)给爸爸妈妈讲经典:该设想的初衷是一种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只靠学校的传授不足以巩固己有的学习成果,课外的补充是很有必要,把课堂中学习到的国学经典在家里复述一遍,可以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所学印象。
  (4)朗读经典竞赛: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营造勤奋读书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兴趣,培养能力,举办国学经典朗读竞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而且有的学校己经开展此项活动。
  竞赛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分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组合等,不定诵读指标,培养诵读兴趣,且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活动的展开旨在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勉励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小学品德与社会》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整合的实践探索 张周周 浙江省杭州市胜蓝实验学校 2012.6.
其他文献
一、概述《浪之歌》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中的第一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全是散文诗。《浪之歌》是一首极富浪漫色彩与抒情意味的散文诗,文章清丽流畅
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形势的要求.在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及思路进行了
悉阅许小梅老师的《从基因科学看人类起源》(《中学生物教学》2003年第4期)一文,倍受启发和鼓舞。本人未对人类起源问题做过深入系统的思考,不敢对其中心沦点妄加评说,只是有几
专业课教学是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如何搞好<集成电路工艺原理>课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同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快专业课教学的改革步伐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
近来 ,我国正掀起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热潮。笔者通过对现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与总结 ,在研究性学习的涵义、目标、特征等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实验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精心设计实验内容;重视算法,抓住核心;注重因材施教,分层协作教学;利用网络优势,辅助实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已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人认为国民英语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但目前“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英语教学现状也令人担忧。尽管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的学习能力。但是许多课堂教学仍然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应用题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儿童解决应用题的水平不仅代表了他们掌握、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水平,也代表了他们应用已有的数学
2013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文件(新出审字[2013]1235号),正式批复我院学报更名为《湖南生态科学学报)(CN43-1522/Q).自2014年起,我院学报将正式更名为《湖南生态科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