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反思型教学,恰好为从“新手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反思型教学是指教学主体(教育者、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思考、探究、解决自身与各教学要素诸方面的关系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统一,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使教学最优化发展的过程。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反思型教学更加必不可少。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语文学科充分渗透了人文性与思想性,在引领学生思考的同时,作为教师自己则更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每日“三省吾身”,这里的“三省”即为语文课前的思考、课上的思考以及课后的思考。以下我想结合苏教版语文《鲜花和星星》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思考,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
一、语文课前的思考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每上一节课之前,我认为都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地制订出重、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突出,凭借有效的教学设计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我在课前细读了《鲜花和星星》一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了教学重点:让学生走进课文,与诗人一起欣赏夏天满地的鲜花,满天的星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大自然的清新美。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一重点若要得到体现,就需要创设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感悟品味、美读吟诵来移情怡性。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是我思考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童趣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孩子展示多彩的自然世界,配以教师童趣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另一方面引导孩子把直观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并且以课文为例,给学生提供几个大自然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编创诗歌。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明显地被调动起来了,也较顺利地达到了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语文课堂的思考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充满变数,因为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所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所以“一切皆有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当然,你可以回避学生的问题,忽视他们的设想,但这样的操作同时,也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不可挑战的权威圣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根本。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 间,指导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和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因此,以教师为主导来合理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来促进思考是关键。
在本节课上,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这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孩子们眉飞色舞地朗读着,一张张笑脸沉浸在诗歌美丽的意境中,还有的情不自禁伸出小手比划。忽然一个小手举了起来,她说:“老师,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是说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第二小节的最后一句是说星星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那到底是地上的鲜花多,还是天上的星星多?”这个问题我确实在课前没有思考过,想到这儿,我抑制住内心的焦急,微笑着望了望同学们说:“到底是鲜花多还是星星多呢?现在你们来讨论讨论吧!说说你的见解。”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同学们就急不可待地举手说:“应该是天上的星星多,因为沙漠和海洋上没有鲜花,但它们的上空却有数不尽的星星……”“我觉得是一样多!”又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说,“白天看到的是鲜花,到了晚上,星星就出来了……”另一个孩子“噌”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老师,我知道,白天,鲜花比星星多;晚上,星星就比鲜花多!”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面对孩子们的独到见解,我认为都说得很有道理。我很高兴,都给予他们鼓励。在孩子们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充分体验、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之时,我引导他们:“小朋友们,这是一首美丽的小诗。鲜花多还是星星多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鲜花多很漂亮,星星多也很美,所以作者就把它们写到了一起。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好了?”孩子们一个个洋溢着笑脸,响亮地回答:“能!”孩子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推动。
三、语文课后的思考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那么,上完一节课后,如果不去打磨、推敲,不去进行课后的反思,教师就不可能在专业上得到提高与发展。我觉得作为一名会思考的教师,在每节课后都应当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思得,更应思失。只有存在不足,才有进步的空间。不足改得越多,进步才能越大;不足改得越及时,进步才能越迅速。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三省”,实质上就是布鲁巴赫等人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反思型教学的一个模型。他们认为反思型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实践之后,即语文课后的思考;“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即语文课上的思考;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也就是“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形成的超前反思,即语文课前的思考。
不但如此,我认为这样的“三思而行”还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并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次课后的思考即是下一次课前的思考,而下一次又会迎来新的课后思考。其实,课堂教学的确需要如此的多思、多磨,只有这样方能精益求精。
就拿《鲜花和星星》这节课来说,虽然试上几遍并在赛课中获得成功,但只要细细推敲还是有许多可以改进之处。如果将画重点词这一环节省略,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岂不两全其美?要知道,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比如: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但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但是显然,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
反思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在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过程中,教师经过不断循环的反思,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反思型教学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告别教书匠,迈向教育家的有效途径。
反思型教学是指教学主体(教育者、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思考、探究、解决自身与各教学要素诸方面的关系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统一,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使教学最优化发展的过程。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反思型教学更加必不可少。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语文学科充分渗透了人文性与思想性,在引领学生思考的同时,作为教师自己则更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每日“三省吾身”,这里的“三省”即为语文课前的思考、课上的思考以及课后的思考。以下我想结合苏教版语文《鲜花和星星》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思考,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
一、语文课前的思考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每上一节课之前,我认为都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地制订出重、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突出,凭借有效的教学设计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我在课前细读了《鲜花和星星》一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了教学重点:让学生走进课文,与诗人一起欣赏夏天满地的鲜花,满天的星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大自然的清新美。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一重点若要得到体现,就需要创设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感悟品味、美读吟诵来移情怡性。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是我思考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童趣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孩子展示多彩的自然世界,配以教师童趣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另一方面引导孩子把直观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并且以课文为例,给学生提供几个大自然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编创诗歌。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明显地被调动起来了,也较顺利地达到了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语文课堂的思考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充满变数,因为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所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所以“一切皆有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当然,你可以回避学生的问题,忽视他们的设想,但这样的操作同时,也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不可挑战的权威圣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根本。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 间,指导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和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因此,以教师为主导来合理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来促进思考是关键。
在本节课上,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这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孩子们眉飞色舞地朗读着,一张张笑脸沉浸在诗歌美丽的意境中,还有的情不自禁伸出小手比划。忽然一个小手举了起来,她说:“老师,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是说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第二小节的最后一句是说星星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那到底是地上的鲜花多,还是天上的星星多?”这个问题我确实在课前没有思考过,想到这儿,我抑制住内心的焦急,微笑着望了望同学们说:“到底是鲜花多还是星星多呢?现在你们来讨论讨论吧!说说你的见解。”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同学们就急不可待地举手说:“应该是天上的星星多,因为沙漠和海洋上没有鲜花,但它们的上空却有数不尽的星星……”“我觉得是一样多!”又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说,“白天看到的是鲜花,到了晚上,星星就出来了……”另一个孩子“噌”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老师,我知道,白天,鲜花比星星多;晚上,星星就比鲜花多!”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面对孩子们的独到见解,我认为都说得很有道理。我很高兴,都给予他们鼓励。在孩子们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充分体验、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之时,我引导他们:“小朋友们,这是一首美丽的小诗。鲜花多还是星星多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鲜花多很漂亮,星星多也很美,所以作者就把它们写到了一起。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好了?”孩子们一个个洋溢着笑脸,响亮地回答:“能!”孩子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推动。
三、语文课后的思考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那么,上完一节课后,如果不去打磨、推敲,不去进行课后的反思,教师就不可能在专业上得到提高与发展。我觉得作为一名会思考的教师,在每节课后都应当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思得,更应思失。只有存在不足,才有进步的空间。不足改得越多,进步才能越大;不足改得越及时,进步才能越迅速。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三省”,实质上就是布鲁巴赫等人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反思型教学的一个模型。他们认为反思型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实践之后,即语文课后的思考;“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即语文课上的思考;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也就是“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形成的超前反思,即语文课前的思考。
不但如此,我认为这样的“三思而行”还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并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次课后的思考即是下一次课前的思考,而下一次又会迎来新的课后思考。其实,课堂教学的确需要如此的多思、多磨,只有这样方能精益求精。
就拿《鲜花和星星》这节课来说,虽然试上几遍并在赛课中获得成功,但只要细细推敲还是有许多可以改进之处。如果将画重点词这一环节省略,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岂不两全其美?要知道,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比如: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但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但是显然,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
反思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在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过程中,教师经过不断循环的反思,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反思型教学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告别教书匠,迈向教育家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