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一个人自由自在,这样好吗?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45420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三那年,我领了一笔版税。找租房中介,在大学附近的所在看房子,看中了一处单间,租了。当时房间里,一张棕棚床,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一个衣柜而已。房东走后,我躺在床上看天花板,觉得自己自由了——以前,在家里住,在宿舍住,任是与人关系多好,终究有忌惮。
  这之后,天地依然宽广,但有一处地方,算是自己的了。
  开始独居后,第一个按捺不住的习惯,便是熬夜。以前,每晚总有个定时,需要强制睡觉。独居之后,无忧无虑,时间倒转,经常熬夜。那年冬天,长夜孤单,经常写写字、打打游戏,不觉就天将四五点。
  那时写完字了,不着急睡:冬天凌晨,凄清冷寂得很,睡也睡不着;于是坐着,带着松软的倦意看会儿闲书,慢悠悠地等到五点半,穿厚实了出门,摸黑买第一屉大包子,买还烫手的豆浆,买煎饼、鸡蛋饼、萝卜丝饼,买菜粥,消消停停吃完,天开始放亮,車水马龙逐渐响起来。回家,在饱而暖和,以及闲散无事的快感中躺下,等晨光慢慢起来,外面开始生机勃勃喧嚷起来的时段,像刚出屉的白馒头那么松软、温暖、活泛的睡意来了,于是舒展地进入梦乡。
  独居没两天,周遭的饮食馆子也熟了。偶尔也一时兴起,自己做饭吃。开始想得很美,真开始做了,才明白艰难:初次单个进菜场,被叫卖声惹得前俯后仰,如进迷宫。见了菜肉贩们,也说不清自己要什么,期期艾艾,惹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对面大爷大婶们冷脸以对,就差没喝令我“脑子理理清再来!”
  但自由也意味着麻烦。
  过了最初的兴奋与新鲜感后,便得处理各色琐碎事务:自己生病了,得挣扎着去医院;房间弄脏了,自己打扫;我倒不是容易寂寞的人,但起居饮食不规律,多少会影响情绪或身体状态。
  独居的人,会习惯给自己找乐子;久而久之,与人交际的能力和欲望,会多少退化——我是在熬夜一段时间、身体和情绪都出了点问题之后,意识到这点的。
  从此之后,我开始规律了下来。
  我开始懂得善用周遭的公共资源。图书馆、公园与绿地。不时切换一下环境,会避免独居环境如沼泽吞没一棵植物般吞噬自己。
  我跟超市的阿姨、茶叶店的老板、馆子的掌柜们成了朋友。未必多熟,但出来进去,能有个话说。
  人是需要有点反馈的。市井之间的社交未必多么高端,但是朴实温厚。
  现在想起来,我租房独居的那两年,培养了我后来作为自由撰稿人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
  收拾家里,会让心情变好;光照与体表温度,决定你的情绪;培养强化一些不需要社交的爱好,比如阅读,比如打单机游戏;饮食与睡眠规律之后,人的生活质量会提高许多;自由独居意味着较少被他人影响,有一定的自由,但滥用自由,身体会惩罚你;最重要的,当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足够规律后,理论上,就可以还原到生活最简洁的姿态。
  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是出售自己的时间与劳作,换取一些生活资料和精神食粮;但一个人独居时,很容易明白,一个人需要的东西,其实没那么多。
  你付出的许多努力,其实是为了社交,为了精神食粮,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交地位——而减少社交,这些也就简单多了。
  我并不是鼓励一个人断绝社交,不过当你有了独处的时间,你能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明白自己其实是自由的,只是被某些社交需求牵制了太多时间。
  就是因为习惯了这种“不呼朋引伴也无所谓”的生活,所以从上海到巴黎,我都没觉得有什么文化障碍——出去了是一个城市,回来了,还是过自己的日子。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单身流浪的他乡游子。但如果已经决定独立了,其实也就无所谓了。世界很大,容得下所有的他乡游子,容得下那些并不融入当地文化,也可以好好生活下去的人们。如果并不追求“按照某种方式生活”,其实平静地独自度日,并不那么难受——做好自己平衡就行。
  许多独居者,其实是主动选择了独处——而非无可奈何才独处。
  他们也更有时间去通过阅读和看电影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出入图书馆、咖啡厅等公共空间的频次也更高。很多接受独居观念的女性,已经把自己从琐碎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不仅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且活得很有品质。
  我和我这类人,并非性格多内向,多怕和人打交道,只是很怕麻烦——怕给自己找麻烦,怕给朋友找麻烦。我们贪图希求的,是乐趣,而非其他。
  跟朋友一起吃饭玩儿,我们很开心。看见朋友开心,我们也很开心。
  但如果这种社交开始没乐趣了,开始成为彼此的负担,那就没必要勉强继续了。比如,“哪怕我跟他们在一起相处不开心,但为了各类因素,还是得强装笑脸”的这类社交关系,我们并不喜欢。
  《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库珀在给霍华德和伯妮婚礼时的祝词里说:“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
  这是作为一个喜剧台词出现的,但我完全理解这句话。我估计许多人也是如此。
  不是我们孤僻或内向。只是单纯地贪图简单清晰的关系,喜欢敞亮的友谊,喜欢更高质量的生活。就像22岁时的我,并不是多么拒人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己太能找乐,并不太急着到处找其他人凑份子。
  (郑子默荐自《时代青年·悦读》)
其他文献
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说的就是方言。不止人类会用方言,动物也有方言。  国外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鸟类的研究,发现不同的物种基本词汇是一样的,但是环境差异会使动物产生方言,这是动物方言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当环境出现差异的时候,不同种群的动物会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发音。  另一方面,由于无法逾越河流山川的阻隔,限于种群内部交流的方言就会进一步加固。例如,在美国,乌鸦能发出一种特
期刊
什么是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最大的威胁?不是新冠病毒,而是老年痴呆。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大约5000万痴呆症患者,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年人。这个病不但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他们的家属也会深受影响。这样算下来,老年痴呆至少影响了2亿人的日常生活,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万亿美元以上。  同为老年病,癌症的致病机理已经基本摸清,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但是,老年痴呆的致病机理至今未
期刊
每逢夏日,可乐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辛苦一天,回家往沙发上一“葛优躺”,来瓶冰镇“快乐肥宅水”,刷着手机,暂时忘却“生活如此多艰”,想想都觉得开心。  等等,你可能会突然刷到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外国人把一整条鱼放入玻璃罐后,把可乐倒入罐子中,用保鲜膜密封好后盖上盖子,放置30天后开盖,发现鱼消失了,连骨头都不剩。转发的人还加上评论:“可乐连整条鱼都能腐蚀,你还敢喝吗?”  此时,你是不是会放下拿到
期刊
一个粉丝超千万的“萌娃”博主,睁着大大的眼睛对正在拍视频的妈妈说:“在这个家里,我姓刘,爸爸也姓刘,只有你姓李,谁才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你心里没点数吗?”  别急着为这位母亲抱不平,从账号展现的信息来看,视频拍摄和运营都有这位母亲参与。  另一个主角是小学女生的账号里,仅看视频缩略图就能捕捉到“买房”“结婚”“资产过亿”“穷”这种成人世界里的词。视频里的小女孩嘴皮子了得,加上快节奏的剪辑,带着段子和
期刊
镜头前的老人一身布衣,拿起刨刀,放下钢锯,乒乒乓乓几个钟头,就能做出一把鲁班锁。不用钉子,不用胶水,全靠榫卯。  镜头背后的年轻拍摄者穿着衬衫和西裤,忙着调整拍摄角度和景深。他把每个工序拍摄下来发布到网上,在那里,“阿木爷爷”拥有几百万粉丝。  近两年,从事短视频制作行业的儿子阿成无意间将他做木工的经过拍成视频传播出去,古老的榫卯工艺很快吸引了国内外网友的关注,63岁的阿木爷爷突然成了“网红”,被
期刊
林旭辉管理着一个人数上千的QQ群,但群里只有他一人说话。每天下午5点,林旭辉都会在这个名为“高质量薅羊毛分院”的群里给群友“发福利”。  这些薅羊毛的一手资讯都来自林旭辉。他是这个羊毛群的群主,移动互联网时代,包括林旭辉在内的羊毛党,一次次向那些银行、酒店、电商和P2P平台发起“冲击”,通过新用户注册、刷单、抢券、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等操作,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换取高额奖励,“羊毛再疏也能薅,蚊子再小也
期刊
医用文书的优势便在于能准确、随时地去回顾一位患者的治疗全过程,无论是从入院到治愈,还是从入院到突然死亡或等待死亡。文字、数字、专业术语、告知单……这是对一个生命的记录与敬重。  前几日,一名年近八旬老人的家属签署了放弃治疗的文书,拒绝插管、胸外按压、鼻饲营养液,唯一支持着他生命的,便是不断加量的升压抗休克药物。  其实,对于肿瘤晚期伴转移的患者,我们都知道,他随时有可能离开。“等待他的死亡”是他家
期刊
可能是能歌善舞的天性使然,印度人总是显得略为多动。交谈时,除了伸出一只来回搅动着空气、仿佛在给人施咒的手之外,他们还喜欢摇头晃脑来干扰你对信息的准确抓取。  头部垂直移动表肯定,水平摇动表否定,这可以说是国际通用的表达。可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印度,你会发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学都白上了。  印度式摇头,可以表是也可以表否,甚至还可以表示不置可否。具体表啥,需要结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当下的天气具体
期刊
古人常用成语“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这个成语源自《庄子》一书,说的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惠施的故事。很多朋友将这句话理解为他读过五车书,的确很厉害!那古代的五车书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们就来算算。  “学富五车”中的五车书,和我们今天的书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书是纸版书,是东汉之后才有的。那在“学富五车”的先秦时期,书是用什么材料写的呢?答案是简牍。简和犊是两样东西,区别主要体现在宽度上,简细长,牍
期刊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中国许多民族服饰都是蓝色的。不仅仅是广西,在西南地区许多地方,服饰的底色通常是蓝色。因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蓝色容易染,而且原料也多。衣服的原料主要是板蓝、菘蓝和蓼蓝。  板蓝,小名“马蓝”。板蓝曾经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及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广泛种植。不过如今,国内的种植区域已经退缩到西南的零星地域了。板蓝的花朵很有特色——有点像拉长的挂钟,在挂钟的边缘有5个裂片。不过虽然是多年生植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