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睡个香甜的好觉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4日,在华盛顿的英国驻美大使家中,举办了一次着装正式的晚会。参加晚会的自然都是政界名流,美国总统布什也穿着晚礼服盛装出席。那是一次生日晚会。而晚会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布什最信任的助手,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
  在50岁生日晚会上,赖斯从布什总统那里获得了一份最特别的生日礼物———她将被提名为下届布什政府的国务卿。站在一边的赖斯,眼中有泪光闪烁。一旦这一提名获得参议院批准,赖斯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黑人国务卿。
  鲍威尔走了,赖斯来了。“成为我的挚友和导师柯林·鲍威尔的继任者,让我觉得诚惶诚恐。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国家公务员之一。”赖斯坦言。国务卿的变换,称得上是布什连任成功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内阁调整。和他的上任一样,鲍威尔的离任,又让美国感慨不已。
  简单的告别,掩饰不住离别的落寞。而在四年前,当首次竞选成功的布什请出柯林·鲍威尔担任国务卿时,这位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备受尊重的退役四星上将,被看作布什内阁里星光熠熠的人物。然而四年后,当鲍威尔提出辞职时,他让美国人乃至全世界最无法忘记的却是这样一个场面。
  2003年2月,鲍威尔在联合国大会上曾说:“我们保守的估计是,伊拉克现在拥有100吨~500吨化学武器制剂。这些制剂足够装载1600枚作战火箭……我给各位提供的是建立在可靠情报基础之上的事实与结论。”事实上,在这次讲话之前,鲍威尔和当时的CIA局长特尼特一起,在中情局内连轴工作了四天,筛选情报以确保最终的准确无误。伊拉克战争后记者曾问道:“如果您当初知道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话,您还会主张进攻伊拉克吗?”鲍威尔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一个新保守主义阵营里孤单的国际主义者,被派到联合国去为一场他并不支持的战争作证。这是美国媒体给予鲍威尔不失同情的评价。其实,从上任伊始,鲍威尔就身陷重围,腹背受敌。
  2001年2月,就在鲍威尔提出应继续和朝鲜展开谈判的第二天,布什就在与韩国总统金大中的会面中明确表示,朝鲜不值得信任,中止谈判。几乎是与此同时,白宫明确表示要退出《京都议定书》。鲍威尔再次感到,自己在布什内阁的影响力实属有限。
  当他还是个军人时,鲍威尔就给自己定下了13条规矩。其中第三条是:不要让自我意识过分影响到自己的工作。而美国媒体认为,过去四年的国务卿生涯中,如果不是因为这种信念,鲍威尔也许早就辞职了。
  国务卿,在政府里主管外交,按理说,国际舞台应该是鲍威尔长袖善舞的战场。但在过去四年,这位国务卿的出访时间却少得可怜。因为华盛顿就是他所要应对的冲突中心。在一次和英国外长施特劳的电话聊天中,鲍威尔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不需要出国去面对那些圣战组织,在美国国内就有一个反对我的杰哈德。”
  2001年12月,鲍威尔出访中亚。途中得知美国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正试图劝说布什总统宣布阿拉法特是恐怖分子赞助人,切断与这位巴勒斯坦领袖的联系。于是他不得不飞回国内,紧急防守,阻止了这一政策的出台。但几个月后,当鲍威尔身在中东试图重新启动巴以会谈时,来自白宫的一道命令又让他放弃了一个早已计划好的演讲。因为白宫担心他对美国参与中东和平进程作出过多承诺。那以后,鲍威尔很少出访中东。
  鲍威尔曾说:“我们和中国关系良好,也许是几十年来关系最好的时候。与印度、巴基斯坦、俄联邦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过去四年布什总统领导下的外交成就。”对于一些被公认为是鲍威尔任内杰出的外交成就,《新闻周刊》的评论一语道破:这些事务都是跟切尼或拉姆斯菲尔德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的。
  在鲍威尔当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时,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一条格言:“永远不要让他们看见你出汗。”但据说有一次在一个外交晚会上,有人引用新闻的话说听说:布什睡觉的时候像个婴儿。鲍威尔呵呵一笑说:“我睡觉时也像个婴儿。每隔两小时,就会醒过来,尖叫!”这大概是温和的鲍威尔极少流露出的自己所承受的压力。但愿,在辞职以后,他能睡上香甜的好觉。
其他文献
进行中的全球权力转移  James Hoge(《外交》杂志资深编辑)     《外交》(双月刊)  2004年第4期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出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表明,全球权力的转移极少发生,即使发生也大多是通过诉诸武力。当前,亚洲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预示着“东方”将有可能取代“西方”,成为全球权力的中心。作者认为,为避免权力转化过程中“历史悲剧”的重演,并保持美全球霸主地位,美政府
期刊
对美国的态度和情感是复杂的    与对日本人的看法相比,中国人对美国人的看法要复杂得多。美国虽然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但它在很长时间内不是国际政治的主角,也不是中外矛盾的焦点;它参与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但又有率先退还庚子赔款余额之举;它在巴黎和会上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却又纵容日本吞并中国山东;二次大战中它是中国的盟友,有力支持了中国抗战,战后却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在中国人民
期刊
WTO成员就“多哈回合”达成框架协议  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终于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议题达成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一度陷入僵局的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终于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为正式协议达成奠定了基础。  与以往历次多边贸易谈判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有效地联合起来,成为谈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经过发展中成员的共同努力,框架协议草案中利益不平衡的现象得以改进。  7月16日
期刊
今夏台海关键词:“军演”   陈水扁在今年5月20日连任台湾“总统”后,就注定了台海局势不会风平浪静。  承往年惯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和二炮部队7月在福建东山岛举行军事演习。参加今年“东山军演”的部队人数约为2万人,以“夺取台海制空权”为目标,出动包括“苏-30”、“飞豹”等技术先进的战机、“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基洛”级潜艇以及常规动力潜艇等一系列武器,而陆军则派出由超音速反舰导
期刊
  
期刊
1979年1~2月,75岁的邓小平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政府代表团正式访问美国。这位将直接影响新时期中国历史进程的总设计师,对美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及美国人民的实干、创新精神印象极深。与此同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对美国做了广泛报道,除各大报纸每天都在头版显要位置及时报道有关消息外,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各地电视节目把陌生的美国展现于中国人面前,活生生的事实与过去的硬性宣传大相径庭,转眼之间,“北京的
期刊
1988年,美国在设定几条框框的前提下同意与巴解接触  阿拉法特经历了克林顿时代的热和布什时代的冷  美国的中东政策基于国家利益    1988年是个转折点     王锁劳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时,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还不坏,当时美国与苏联共同压以色列,迫使以色列1957年从西奈半岛撤军。美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恶化是从1967年战争之后开始的,阿拉伯国家认为,是美国纵容了以色列侵略阿拉伯领土
期刊
本来,布什第一届内阁还有两个多月才结束,但麾下大将鲍威尔国务卿已经辞职,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被提名接任,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在美国,政界人物选择适当的时机以辞职的形式体面地主动离任,大都是为了使自己和上司都避免尴尬。辞职的实际原因往往是班底内部的配合出现了问题。  内阁中几位强硬派大将———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等的掣肘,使自己的外交政策主张处处碰壁,应当是鲍威尔辞职的主要原因。鲍威尔一向被认为是个温和
期刊
不倒的旗帜,他和对手及其他    “阿拉法特”、“死亡”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我刊上已不止一次。2002年,阿拉法特被软禁在拉马拉官邸后,我们就做过有关阿拉法特命运的两个“封面话题”———《感悟死亡》、《和平生死一线间》……10月29日,在本刊第22期即将截稿的时候,传来“不死鸟”病重的消息。也许,他如以往那样还能带来“不死”的传奇?也许,他还能笑着回到拉马拉?也许……我们同许多人一样,守望阿拉法特的
期刊
以色列最早承认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人的合法代表是在1993年  危难中阿拉法特第一次宣布接受以色列是在1982年9月  1977年,阿巴斯就已有目的地接触犹太人    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李绍先 80年代阿拉法特观念转变之后,以色列对阿拉法特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还把他当成恐怖主义头子。以色列态度的转变有一个过程,是一种无奈,是不得不接受现实的结果———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谁都无法消灭谁。198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