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体会。方法选取我院综合科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住院手术患者的感染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将患者随机分为术前、术后宣教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换药及杭生素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无任何差异。宣教组采用手术患者健康教育,对照组仅是常规治疗。结果120例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8例(其中宣教组3例,对照组5例);总感染率为6.67%(宣教组感染率为5.0%,对照组感染率为83%);宣教组感染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术前、术后健康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术后明显降低患者感染的概率,帮组患者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伤口感染;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99-01
0引言
近年来,急诊外伤发生率逐渐升高,同时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滥用、频繁的侵人性医疗操作、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得耐药细菌在医务人员及患者间的传播更为广泛,使得住院期间患者伤口的感染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术后伤口的感染不仅会影响伤口的愈合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医疗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医院的信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国际性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报告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7.3d的住院时间,且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选取我院综合科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住院手术患者的感染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综合科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住院手术患者的感染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将患者随机分为术前、术后宣教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换药及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无任何差异。宣教组采用手术患者健康教育,对照组仅是常规治疗。所有人选患者进人本试验之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伤口大小、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愈合评价
根据伤口愈合分以下三级:甲级愈合,无不良不适的初级愈合;乙级愈合有中等以上分泌物、积液、皮肤坏死等,但未化脓;甲级愈合,切口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口引流。甲级和乙级愈合为治愈,丙级记为感染。以丙级愈合例数所占百分比为感染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才检验,比较采用脸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0例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8例(其中宣教组3例,对照组5例);总感染率为6.67%(宣教组感染率为5.0%,对照组感染率为8.3%);宣教组感染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
3护理措施
3.1做围术期健康教育
为有效地提高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健能力、降低致残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了解手术前的准备、术前配合的重要性及术后治疗效果。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掌握减轻疼痛的方法,了解手术后放置胃肠减压及引流管的重要性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对预防术后感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术后选择恰当的的体位
由于麻醉方法和手术的不同,患者在术后的体位不同。患者术后麻醉未清醒时,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可以防止吸入性肺炎或胃内容物吸人气管引起窒息。患者术后 6 小时麻醉清醒后,可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利于腹腔内残留血液的排出和改善呼吸状况,还有减轻刀口疼痛的作用。对于做腹部和胸部手术的患者来说,训练有目的的咳嗽及咳痰方法和做深呼吸运动等,可防止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发生,确保呼吸道的通畅,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3术后各种导管的护理
患者在手术后,尤其普外科患者,大都会留置各种管道。放置引流管能够引流出胸、腹腔内残留的血液体,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而术后注意观察及记录引流出体内的分泌物及血液的性质以及量,对观察病情的变化,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具有重要作用。放置胃肠减压管可以吸出胃肠内的内容物和气体,有效地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从而起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术后48-72h肠蠕动逐渐恢复,腹腔排气后即可拔管。
3.4术后活动指导
临床研究证实,手术后无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通气量,利于恢复肠蠕动。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严密观察、做好活动的指导,提供良好的护理,还要向病人讲解术后各种并发症预防的知识,达到减少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4讨论
患者由于手术的切入性操作打破了其正常的免疫屏障,而且因创伤或手术造成失血、失液、伤口开放,同时又接受大剂量抗菌药物与激素治疗,极易引起内源性与外源性病原菌入侵感染。有研究表明,伤口感染引发原因复杂,其与患者自身免疫状态、医院环境卫生条件及护理质量有着紧密的关联,尤其是妇女、儿童这一特殊人群,其伤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更是复杂、多变。为了解我院普外科妇女、儿童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伤口感染,保障患者顺利恢复健康,本研究系统性分析了120例伤口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伤口愈合情况及相应护理措施。护理质量与普外科控制伤口感染质量密切相关,而且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伤口感染的护理措施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措施:①系统分析患者病因及病情,确定导致患者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性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将感染防患于未然;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时更换或消毒医疗器械及用具,保证患者伤口及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③合理实用抗生素,选择有效、广谱、性价比较高、对组织渗透力强的抗菌药物,避免造成微生态失衡而引发伤口感染;④积极给予患者营养膳食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通过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增强其抗感染免疫力。综上所述,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显著地预防和控制普外科伤口感染,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使病人真正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肖家强.骨外科伤口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湖北中医杂志,2012,39( 9) : 46.
[2]吴刚.普外科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情况调查[J].求医问药,2012,15( 6) : 56.
[3]万文元,贺遵菊,张荣华,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 20) .
关键词:伤口感染;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99-01
0引言
近年来,急诊外伤发生率逐渐升高,同时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滥用、频繁的侵人性医疗操作、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得耐药细菌在医务人员及患者间的传播更为广泛,使得住院期间患者伤口的感染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术后伤口的感染不仅会影响伤口的愈合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医疗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医院的信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国际性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报告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7.3d的住院时间,且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选取我院综合科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住院手术患者的感染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综合科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住院手术患者的感染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将患者随机分为术前、术后宣教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换药及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无任何差异。宣教组采用手术患者健康教育,对照组仅是常规治疗。所有人选患者进人本试验之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伤口大小、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愈合评价
根据伤口愈合分以下三级:甲级愈合,无不良不适的初级愈合;乙级愈合有中等以上分泌物、积液、皮肤坏死等,但未化脓;甲级愈合,切口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口引流。甲级和乙级愈合为治愈,丙级记为感染。以丙级愈合例数所占百分比为感染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才检验,比较采用脸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0例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8例(其中宣教组3例,对照组5例);总感染率为6.67%(宣教组感染率为5.0%,对照组感染率为8.3%);宣教组感染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
3护理措施
3.1做围术期健康教育
为有效地提高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健能力、降低致残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了解手术前的准备、术前配合的重要性及术后治疗效果。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掌握减轻疼痛的方法,了解手术后放置胃肠减压及引流管的重要性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对预防术后感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术后选择恰当的的体位
由于麻醉方法和手术的不同,患者在术后的体位不同。患者术后麻醉未清醒时,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可以防止吸入性肺炎或胃内容物吸人气管引起窒息。患者术后 6 小时麻醉清醒后,可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利于腹腔内残留血液的排出和改善呼吸状况,还有减轻刀口疼痛的作用。对于做腹部和胸部手术的患者来说,训练有目的的咳嗽及咳痰方法和做深呼吸运动等,可防止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发生,确保呼吸道的通畅,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3术后各种导管的护理
患者在手术后,尤其普外科患者,大都会留置各种管道。放置引流管能够引流出胸、腹腔内残留的血液体,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而术后注意观察及记录引流出体内的分泌物及血液的性质以及量,对观察病情的变化,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具有重要作用。放置胃肠减压管可以吸出胃肠内的内容物和气体,有效地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从而起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术后48-72h肠蠕动逐渐恢复,腹腔排气后即可拔管。
3.4术后活动指导
临床研究证实,手术后无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通气量,利于恢复肠蠕动。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严密观察、做好活动的指导,提供良好的护理,还要向病人讲解术后各种并发症预防的知识,达到减少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4讨论
患者由于手术的切入性操作打破了其正常的免疫屏障,而且因创伤或手术造成失血、失液、伤口开放,同时又接受大剂量抗菌药物与激素治疗,极易引起内源性与外源性病原菌入侵感染。有研究表明,伤口感染引发原因复杂,其与患者自身免疫状态、医院环境卫生条件及护理质量有着紧密的关联,尤其是妇女、儿童这一特殊人群,其伤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更是复杂、多变。为了解我院普外科妇女、儿童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伤口感染,保障患者顺利恢复健康,本研究系统性分析了120例伤口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伤口愈合情况及相应护理措施。护理质量与普外科控制伤口感染质量密切相关,而且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伤口感染的护理措施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措施:①系统分析患者病因及病情,确定导致患者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性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将感染防患于未然;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时更换或消毒医疗器械及用具,保证患者伤口及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③合理实用抗生素,选择有效、广谱、性价比较高、对组织渗透力强的抗菌药物,避免造成微生态失衡而引发伤口感染;④积极给予患者营养膳食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通过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增强其抗感染免疫力。综上所述,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显著地预防和控制普外科伤口感染,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使病人真正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肖家强.骨外科伤口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湖北中医杂志,2012,39( 9) : 46.
[2]吴刚.普外科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情况调查[J].求医问药,2012,15( 6) : 56.
[3]万文元,贺遵菊,张荣华,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