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失了才华 戏曲失了唱叹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yr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一城的历史也表明,中西文化的结合,也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个周末,在美琪大戏院看《梅兰芳》,音响、戏曲、光影,声色大开,一场嘉年华式的话剧。我这样平时看京剧太少的人,品尝着话剧中片断穿插的《贵妃醉酒》、《苏三起解》、《霸王别姬》等,犹如碎珠片玉,闪动于前。青衣与老生的唱腔配合着,越是美丽动人,百转千回,却越是令人遗憾,刚有点韵味,就急急煞住了。我知道,古老的遗产,不得已碎片化的生存;我知道,话剧《梅兰芳》真的是写给现代人看、写给外国人看的。惊艳的舞美、哀婉的唱腔、迷人的身段,都只是拼盘或拼贴,浅尝辄止,或惊鸿一瞥,遮盖不了内在生命的平浅苍白。
  谢幕时,梅葆玖先生说了,1945年8月,梅兰芳先生抗战后第一次复演,就在这美琪大戏院,当时他还只是一个11岁的小孩子。我在下面激动得鼓掌:作为上海人,我们有幸参与、亲身见证了历史。
  但是仔细一想,什么历史呢?60多年后,梅兰芳的重归美琪,见到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至少,这一甲子,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甲子。上海这座城市,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座城市;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是中西文化的结晶体。梅兰芳的艺术,非常成功,尤其是,并没有失去中国文化的本来地位。交融之后,仍然是中国的。然而,梅之后的历史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并不成功。上海一城的历史也表明,中西文化的结合,也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拿这出话剧来说吧。中国戏曲博士张炼红的评语是:不正、不贴、不入戏。
  不正,是说编剧的理念不清,气味不正。譬如师哥筱艳菊这个人物,要不要写,如何写,太有讲究。要写,就要写出他的精彩与不凡,他的生命力,他那从淤泥中开出莲花的不甘,而不是满足于写透他的挣扎与不堪。现在这个版本,师哥衬托着、补充着梅兰芳的生平,几乎演成了梅兰芳的一个人的两面。编导大概暗示梅在旧中国,就是一个脏兮兮的戏子出身,甚至被人狎玩的对象,“梅郎”而已。往上走就是梅,往下走就是师哥。话剧里借着师哥的悲苦挣扎,处处提醒着观众梅的这一面。然而历史真实是一回事,戏剧真实是另一回事,编导如此处理,境界已经落了下乘。再譬如梅孟之恋,情、义、灵,均不大方、不清楚、不落实,表面上有情,其实不过是增添了传奇的调笑与时尚的艳遇而已。
  如果比较电影与话剧,简单一点说,电影是将梅兰芳往上提一提,话剧是将梅兰芳往下拉一拉。电影中,大伯的一句话,将咱们伶人的地位往上提一提,成为梅兰芳精神灵魂的点睛之笔。民间的力道与中西的精英,融合在一起凝成民国精神的一幅精光。而话剧的灵魂在哪里呢。更多只是往身体、包装与技艺的方向拉一拉,成为全球化时代声光电气优势、而生命品质没落的展演。
  不贴,不仅是说不够生活化,譬如,福芝芳打齐儿,借冬天吃醋,说齐儿喜欢冬天,是听了爸爸的话,这都很牵强。不贴,也更是说这出话剧对戏曲的利用,太破碎化、太包装化、太修辞化,对于中国戏曲的精神与美,缺少一个以我为主的理解,缺少一个大大方方的肯定。譬如《霸王别姬》,那么好的一个故事,成全与牺牲,深刻的理解与生命契合之美,却化而为一种引用与穿插,化而为梅孟之间的斗气以及打谜语式的分手告白。那种一唱三叹的英雄末路哀婉苍凉之美,完全失去了。这不是提升中国戏曲,而是拉低了中国文化的美。这表明,编剧对于中国文化的经典,修养太浅。比起来,陈凯歌对《霸王别姬》也是“引用”,但是放在“文革”中,象征着中国文化生命之美丽而宛转的毁灭,陈无疑深刻很多了。
  不入戲,是最致命的了。观众看不下去,感觉像在上课,听好人好事的事迹报告会,就太糟糕了。譬如日本人借朱益民逼演,朱几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得人想笑。完全没有戏。什么是戏?冲突、矛盾的不可解。电影《梅兰芳》三哥的劝演理由,艺术中立与超越论,以及日本军官的文明不灭论,就来得深切、真实,也入戏多了。
  文学失了才华,戏曲失了唱叹,话剧失了严肃,梅兰芳也失了文化意识。本来,这个城市的骄傲,就是百年中西文明的交融,本来,梅的好看,就是文明结合的端然堂正,然而这个话剧搞得华而不实,这不仅是这个戏剧的悲哀,也是我们当代文化的悲哀了。
其他文献
如果超越“山寨”这个词与非法、地下和拙劣模拟相关的含义,深入其文化内涵的核心,我们会发现它的顽强的生命力,灵活多变的策略,和敏锐的时尚触觉。      2006年6月的某一天,我到徐家汇太平洋数码广场为太太选购MP3播放器,左挑右挑,怎么也不能如意。苹果太贵,创新太难看,国产的音质不行……突然,一块半个巴掌大的白色MP3吸引了我的眼球:轻薄小巧優雅的身材竟然配了一个2.4英寸的液晶屏,摆在当年一大
毛尖眼中的严锋→严锋眼中的孙甘露→孙甘露眼中的小宝→小宝眼中的沈宏非→沈宏非眼中的毛尖    毛尖话严锋      有些偏离人的范畴,虽然他也爱祖国爱老婆爱A片,但关于他的传说不断版本升级骇人听闻。刚知道他玩飞机玩天文望远镜,转身他已经在和诺贝尔物理学家商榷无穷大。声色犬马他一样不落,专业领域他一直是人头马。琴棋书画计算机,英俄德日印度话,他用一天拿下我们一辈子,好像十个上帝都摸过他。不过严天使也
加沙俨然已经沦为一座鬼城。随着以色列行动的升级、哈马斯报复心理的加剧,不知还将有多少平民成为加沙“病灶”阵痛的牺牲者。    加沙停火协议的目标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巴以之间的流血冲突和短暂平静像一条红白相间的虚线,吃力地从2008年6月爬过12月。12月20日,停火协议到期后第二天,以色列军方就对加沙地带发动了空袭,作为对哈马斯频频发动火箭弹骚扰的回应。这一天的空袭,并没有引起太多国际关注,因为大
有的问题,可能所有人都会答错。  以讹传讹的力量太大;望文生义的力量太大;约定俗成的力量太大。  比如“世博”。说它“赛珍赛奇”,似乎没错;说它“展示国力”,似乎也对;说它“文明成果大检阅”,好像更贴。  但是,它们都错了。  因此,不妨听听一位纪录片“王者”的解释。    在中国纪录片领域里,他是王者。  康健宁蓄着短发,穿着短绒休闲风衣,恬淡地看着我,静静地,说话声音虽然不大,但低沉浑厚,暗暗
一部关于世博主题的电视系列片登台亮相,令人不免心存疑虑:上海,一座融合海派文化的国际都市;世博,一次汇聚世界的博览盛典,由上海为坐标原点辐射世界,由世界看世博为主题的纪录片究竟能走多远?    “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  时光倒转百年,晚清上海小说家陆士谔用自己天马行空的笔触勾勒出奇光异彩的梦想世界,平
当下的观点无非围绕“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崛起论”作各方面的展开和揣摩。其实这两种认识都带有浓厚的主观上的一厢情愿,严重偏离客观真实意义。    中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商船和国际重要水道的集体安全,于近日决定派遣海军前出印度洋参与联合国授权的围剿索马里海盗的各国海军联合军事行动。这一决定引发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当下的观点无非围绕“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崛起论”作各方面的展开和揣摩。持“中国威胁论”者忧心
要是房价依然在高位运行,楼市回暖依然可望不可及。价低量升,对房企对购房者和中国经济,都是最佳的一个结局。      2007年底,房地产行业迎来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宏观调控措施,楼市迅速进入冰冻时期。转眼间,一年过去,刺激楼市回暖的宏观调控措施频繁出台,力度一点不亚于2007年的调控,区别只在于2007年是为了抑制楼市泡沫而2008年则变成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在中央政府4万亿刺激经济回暖的措
当梅西安的雨燕、绯鸥、蓝岩画眉、百灵们在张安麟的钢琴上婉转鸣唱时,1万多名格莱美评委被征服了。新年元月,张安麟将带着她的鸟儿们来征服上海听众。    这一次到上海,张安麟再也无法像往常那样作为普通的异国访客,从容闲适地与国内的家人亲友小聚,更无法在上海音乐学院大师班上多指点几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而那是她最乐意做的工作之一。  这一次,她是媒体的焦点,无数还有着陌生感的国内听众对她满怀期待——新年元月
当2008年的日历成为过往的痕迹,我们回首往事,蓦然发觉,一个个曾经让我们感动的大师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深深的寒意中,一个令人伤感的消息传来,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因患癌症在伦敦去世,享年78岁。  从贾植芳、王元化、谢晋、柏杨、蒋学模到索尔仁尼琴、亨廷顿和哈罗德·品特……  就让我们在瑟瑟的寒风中,再献上一朵文字的小花,奉献于他们的灵前,作为一种“为了记住
明星婚礼年年有,可是2008年,多年来不断为娱乐八卦界贡献话题和谈资的资深美女帅哥们竟然扎着堆结婚拼排场,这也够神奇的。    有人用“妖年”来形容演艺圈的2008年。明星婚礼年年有,可是多年来不断为娱乐八卦界贡献话题和谈资的资深美女帅哥们竟然扎着堆结婚拼排场。谁不披婚纱谁OUT,这也够神奇的。    最“反转”的婚情: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