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力量与教育变革的作用机制及未来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R6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和教育作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动力,其深度关联密不可分.特别是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以来,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成为世界性与本土化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回溯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的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技术力量与教育变革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基础和方向,技术的社会性内涵通过社会文化长期影响教育理念,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同构于技术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教育的适应性回应与技术间持续存在此消彼长的作用张力.基于此,面向未来重构教育生态的可能与可为在于:在教育理念上,从技术运用的工具性彰显转向人文性探索;在教育关系上,在“教书”与“育人”的结构性分化中以学生为本;在学校形态上,富有韧性与弹性将是未来学校对传统学校的升级迭代.
其他文献
小学全科教师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是小学全科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的载体和表征,关乎小学全科教师的正确价值观、人文底蕴以及良好品格、关键能力.小学全科教师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分为人与符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向度,综合表现为语言应用、学科整合、媒介融合、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学会学习、人格完善、文化传承、国际理解九个维度,具有语言性、整体性、融合性三个基本特点,是语文学科知识、能力、情意、态度综合而成的立体体系.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议题.法治既是教育治理制度现代化的基本载体,也是教育治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教育治理理念现代化的外在表达.但是,目前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还存在不少法治障碍:教育立法体系难以满足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教育执法效能难以适应教育行政方式的转型,教育纠纷解决机制难以回应权益保障的诉求.为此,需要健全教育立法体系,通过良法促进善治;规范教育执法行为,提升教育行政效能;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满足权利救济需求.
规范课外补习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教育治理问题对世界多国的学生、家庭、教师、学校及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政府的规范和治理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相关政策制定通常基于社会文化环境、教育资源环境、升学考试制度等确定治理目标及行动策略,并显现不同的政策成效与缺陷.针对我国课外补习治理的困境,建议从跟踪研判课外补习的发展趋势、源头疏导课外补习的过热需求、加速细化课外补习的治理政策以及着力培育公益性教育组织等方面借鉴国外治理经验.
广泛增设方案事前评审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必然路径选择,既由培训管理过程规律所决定,也由培训管理过程现状所决定.方案事前评审需要首先明确评审内容、评审标准、实践流程及实现方式.方案事前评审的实现策略是突出培训需求、培训课程设计设置、师训教师配备“三个”重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三个”导向.方案事前评审标准应该从培训需求、培训课程设计设置、师训教师配备、培训目标、学业考评、经费使用、条件保障、进度安排八个方面进行构建.立足调研工作的过程环节,确定评审培训需求的四项指标,结合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教育方法实为关于“教育者怎么做好教育”或说“教育者怎么有效实现教育目的 ”的探究领域.在教育方法的不断探究中,如果说有什么相对稳定的存在,那就是教育方法的一般结构.关于教育方法,其界定可以是:教育者为了解决阻碍教育目的 实现的难题,按照教育理性原则处理事情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解析出教育方法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事情、教育理性原则以及处理教育事情的方式.找寻到教育方法的一般结构,教育研究者可以借此在知识学的意义上组织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者则可以据此创造自己的教育方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在特定时期对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也存在弱化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形成“假民办”的恶劣印象、变相加剧义务教育领域“择校热”、不同程度上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容易成为腐败高发易发的危险点等问题.但是出于教育经费短缺等原因,十多年来这一办学形式难以根治.未来将从禁止公办学校、国有企业和公共资源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禁止收取“挂牌费”、加强规范“要素参公”、对收费进行最高限价、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等方面加强治理.在中央重拳治理要求下,地方应全面排查义务教育“公
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实质是知识与个体发展关系问题的时代表达.在“知识类型学”的影响下,化知识为素养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主体搁置、文化虚无和教学缄默.知识和素养转化关系的重构,需要树立以实践为基本立场的知识观,将知识视为实践活动的集合,重建知识和活动的内在关联.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教学实现机制在于“情境中的知识价值辩护”,要求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知识与环境的互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体知”、重建“境域”、发展“人性”,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
学生沉默是我国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释放学生话语活力的突破点.从课堂场域视角来看,课堂中的场是学生沉默的发生空间;课堂中的资本是学生沉默的行为本质;课堂中的惯习是学生沉默的逻辑;在课堂策略中,学生将沉默作为竞技手段.对此,应调整场结构以缓解课堂中话语位置的落差;重视资本差异以规范课堂话语竞争行为;训练话语惯习以引导学生非沉默的自然性;采用区别策略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话语行为.
国务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体现了时代之需、凸显了法理之义.提升民办义务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应坚持以公平与质量为目标,加快从碎片化治理转向整体性治理,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治理,从单边管制转向协同共治.从内部来看,《实施条例》在优化学校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促进治理“形式”与“实质”的统一.为了构建支持与规范并举的外部治理体系,《实施条例》在创新政府支持路径、健全外部监管体系两大方面着重发力,并通过相关条款的创新设计和具体突破为民办义务教育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未来人口总量与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教育资源配置需要作出相应调整.研究发现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总量增长后回落,且城镇学龄人口稳步增长,农村学龄人口快速下降;在校生规模2033年增至峰值后快速下降,城镇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加,城镇教育资源存在较大缺口.建议在“十四五”至未来教育规划中,科学应对未来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位动态变化需求,统筹前后阶段之间高中学校建设的平衡衔接;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实施欠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改造提升计划,补齐全面普及目标的短板;分区域实施差异化班额标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