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又不是孔融,为什么每次非得我让梨?”好友十岁的女儿果儿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喊出这句话。果儿的尖叫瞬间吸引了正在用餐的顾客,大家纷纷好奇看过来。
妈妈觉得很尴尬,瞪着她,压低声音说“你是姐姐,不应该让着弟弟吗?”然后准备伸手拿走果儿手上的冰淇淋。“弟弟自己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地上,这是我的,为什么每次都要我让给他,你好偏心!”果儿转过身背对着妈妈,死死护着冰淇淋,整个人像只刺猬抗拒着妈妈的靠近。我赶紧打圆场,把自己手上的冰淇淋给了好友的儿子,小家伙马上对我露出两排大白牙。
好友无可奈何地跟我抱怨果儿有多不懂事,身为姐姐却不懂得让着弟弟,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要和弟弟争风吃醋,纠缠不休。而身为妈妈她是怎样做的呢?买了同样的玩具,果儿先选了蓝色,弟弟也要蓝色,她要求让给弟弟;家里剩下一瓶牛奶,果儿放学回来喝到一半,弟弟吵着要喝,她会硬从果儿手上夺过来给弟弟喝……每次果儿表示抗议,她就搬出不变的道理,“你是姐姐,你得让着弟弟,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啊”。
就因为这句话,身为老大的果儿不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有,也得把优先权让给弟弟。因为就算你强行收入囊中,妈妈马上冲出来对着她喊,“你是姐姐啊,不能让着弟弟吗?一点都不让人省心。”然后果儿就被扣上不懂事,以大欺小的帽子。
好友说自己只是希望作为老大的姐姐能替妈妈分忧,多让着老二。殊不知,她一番苦心的区别对待已经让果儿产生妈妈只爱弟弟不爱我的想法。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甚至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伤害。
父母倘若总是要求老大把东西让给老二,老大会感觉受到不平等待遇。所谓“懂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心头所好,为了博得父母的关注,只能压制内心的真实想法。而老二仗着父母的宠爱有恃无恐。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其实作为家长,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是老大争风吃醋还是老二无理取闹?身为家里的老大,理应起到照顾年幼弟妹的责任,但并不表示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拱手相让。有些东西可以让,可有些东西对孩子来说就跟领土一样,他必须宣示主权。
比如父母的信任和重视,还有宠爱。
经常看到电视报道这样的新闻,一个家庭两个孩子同时考上大学,但因家境贫寒,父母只能供一个人上大学。这时父母就老泪纵横劝说老大把机会让给老二。看起来很感人。
可是,对于被迫放弃人生转折点的老大来说,谁考虑过他的感受?为什么同样考取高等院校,同样的出身,老大就得无条件放弃求学机会?谁都不是圣人,伟大到毫无怨言,只因亲情绑架,只因你是老大要懂事,要体贴父母,要帮忙减轻家里的重担。同样的机会,自愿放弃那叫“让”。被强行要求退出,那是“逼迫”。
作为父母,除了告诉哥哥姐姐要照顾弟弟妹妹;同时也该告诉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把自己的东西让给你是因为爱你。不让,是应该;让了,要谢谢。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女儿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独一无二的爱。因为孩子自己本身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宠爱,以此获得亲密感与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强求大的让小的,结果造就一批懂事的大孩子,看上去大度而坚强,甚至超过那个年龄所能承受的。其实这坚强的背后往往以压抑孩童正常情绪与需求为代价。孩子童年所缺的,都要用余生追逐偿还。孩子内心的渴求不会因为父母的压制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深刻。有时被孩子以错误的方式在其他的地方进行了弥补:父母没有陪伴,孩子会找手机电脑陪伴。家庭氛围紧张而冷漠,孩子会通过早恋来获得内心的情感需求。而缺乏父爱的女孩,长大后更迷恋大叔。长期没有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长大后也常常选择牺牲自己的感觉,去讨他人的欢心。
请欣赏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好,也接纳他们不一样的缺点。不要等到孩子大了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自己当年造成的。
编辑/刘洋
妈妈觉得很尴尬,瞪着她,压低声音说“你是姐姐,不应该让着弟弟吗?”然后准备伸手拿走果儿手上的冰淇淋。“弟弟自己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地上,这是我的,为什么每次都要我让给他,你好偏心!”果儿转过身背对着妈妈,死死护着冰淇淋,整个人像只刺猬抗拒着妈妈的靠近。我赶紧打圆场,把自己手上的冰淇淋给了好友的儿子,小家伙马上对我露出两排大白牙。
好友无可奈何地跟我抱怨果儿有多不懂事,身为姐姐却不懂得让着弟弟,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要和弟弟争风吃醋,纠缠不休。而身为妈妈她是怎样做的呢?买了同样的玩具,果儿先选了蓝色,弟弟也要蓝色,她要求让给弟弟;家里剩下一瓶牛奶,果儿放学回来喝到一半,弟弟吵着要喝,她会硬从果儿手上夺过来给弟弟喝……每次果儿表示抗议,她就搬出不变的道理,“你是姐姐,你得让着弟弟,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啊”。
就因为这句话,身为老大的果儿不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有,也得把优先权让给弟弟。因为就算你强行收入囊中,妈妈马上冲出来对着她喊,“你是姐姐啊,不能让着弟弟吗?一点都不让人省心。”然后果儿就被扣上不懂事,以大欺小的帽子。
好友说自己只是希望作为老大的姐姐能替妈妈分忧,多让着老二。殊不知,她一番苦心的区别对待已经让果儿产生妈妈只爱弟弟不爱我的想法。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甚至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伤害。
父母倘若总是要求老大把东西让给老二,老大会感觉受到不平等待遇。所谓“懂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心头所好,为了博得父母的关注,只能压制内心的真实想法。而老二仗着父母的宠爱有恃无恐。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其实作为家长,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是老大争风吃醋还是老二无理取闹?身为家里的老大,理应起到照顾年幼弟妹的责任,但并不表示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拱手相让。有些东西可以让,可有些东西对孩子来说就跟领土一样,他必须宣示主权。
比如父母的信任和重视,还有宠爱。
经常看到电视报道这样的新闻,一个家庭两个孩子同时考上大学,但因家境贫寒,父母只能供一个人上大学。这时父母就老泪纵横劝说老大把机会让给老二。看起来很感人。
可是,对于被迫放弃人生转折点的老大来说,谁考虑过他的感受?为什么同样考取高等院校,同样的出身,老大就得无条件放弃求学机会?谁都不是圣人,伟大到毫无怨言,只因亲情绑架,只因你是老大要懂事,要体贴父母,要帮忙减轻家里的重担。同样的机会,自愿放弃那叫“让”。被强行要求退出,那是“逼迫”。
作为父母,除了告诉哥哥姐姐要照顾弟弟妹妹;同时也该告诉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把自己的东西让给你是因为爱你。不让,是应该;让了,要谢谢。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女儿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独一无二的爱。因为孩子自己本身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宠爱,以此获得亲密感与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强求大的让小的,结果造就一批懂事的大孩子,看上去大度而坚强,甚至超过那个年龄所能承受的。其实这坚强的背后往往以压抑孩童正常情绪与需求为代价。孩子童年所缺的,都要用余生追逐偿还。孩子内心的渴求不会因为父母的压制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深刻。有时被孩子以错误的方式在其他的地方进行了弥补:父母没有陪伴,孩子会找手机电脑陪伴。家庭氛围紧张而冷漠,孩子会通过早恋来获得内心的情感需求。而缺乏父爱的女孩,长大后更迷恋大叔。长期没有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长大后也常常选择牺牲自己的感觉,去讨他人的欢心。
请欣赏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好,也接纳他们不一样的缺点。不要等到孩子大了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自己当年造成的。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