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德育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zh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渗透,让学生有所感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渗透”的本义是“从细小的间隙中透过”。语文教学的德育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得到体现。“渗透”应是隐性的,要避免把隐性变成显性,把语文课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渗透”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润物无声”式的德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找准渗透“点”——语文教学有效实施德育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和思品教育是水乳交融的整体。我们在备课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找准德育“点”;在教学时要在整体上落实,渗透德育“点”。找准德育渗透点可以从课文的关键字词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挖掘这些词语的内涵,自然渗透德育是最基本的做法。如苏教版语文《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这样描写:“3月4日,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我抓住“仍”“坚持”“费力”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叶欣高强度、高风险、高效率的工作;体会在危险面前,叶欣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体会叶欣在灾难面前、在死亡面前的那种大爱情怀。当然,找准渗透点也可以从课文中心句、语法、插图方面入手,甚至可以抓住标点符号做文章。比如,这段话里的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叶欣工作的高强度和高效率,体会到叶欣在灾难面前的奋不顾身。
  二、把握渗透“度”——语文教学有效实施德育的关键
  “度”是一个事物保持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事物的质变。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根据儿童生活经验、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把握好尺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而逐步提高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对德育因素的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是有区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一定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去把握好德育的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德育收到实效。
  三、选好渗透“法”——语文教学有效实施德育的保证
  有机地实施渗透,既能强化语文的德育功能,又能引导学生深层次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1.创设情境,入境入情
  “情境”,包括“情”和“境”。“境”指客观事物或虚拟的事物,“情”指人由客观事物引发出的“主观情感”。这种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的“融合”,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主观情感反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去逐步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这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德育教育的效果极好,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老师,您好》一文时,我利用动情的语言说:“同学们,我每一次听到你们这充满深情的问候‘老师,您好’”,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和你们一样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是啊,是老师指导我们握笔写字,是老师教会我们读书、写作,是老师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是老师把我们从一个步履蹒跚的孩童教育成一个懂礼貌、有知识的现代人。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这样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充分利用学生每天上课师生问好这样的生活资源,引领学生披文入境,走进文本,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在不知不觉中为课文的朗读奠定了基调。
  2.以读为本,领悟思想
  朱熹在《养心类编》中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并要求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就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反复地读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语句,让他们去体会这些语句深层次的意义。当学生反复读了“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句话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谈读后想说的话。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朗读指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老天鹅奋不顾身、义无反顾扑打冰面,为同伴生存着想的决心坚如磐石的思想内涵,从而感受到老天鹅舍身忘己的伟大。这样,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使其对文章的思想有所感悟,并逐步升华。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牢记住教书育人的使命,将德育发展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音符中,语文教学与德育发展就能和谐一致。
  (责编 黄桂坚)
其他文献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如果科学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将生活经验运用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上,那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笔者通过生活经验在《杠杆的研究》中的应用设计的环节,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设计生活情景,引出探究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然而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材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经验相离甚远。  相对于以往任何小学数学教材,现在实施的新课程教材在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容量和比例都是最大的,且许多内容都是第一次作为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如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方向与位置、镜面对
日前,我区进行了青年体育教师“育花课”评比大赛,课的主教材是“跨越式跳高”。同一课题,不一样的精彩,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们大胆尝试,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教学形象。  一、主要特色与优点  (一)关注学生运动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特别注重将运动技能的学练与运动兴趣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地将体育游戏融合到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许多美术教师也在尝试和寻找新的教学模式,也注重学生的交流和思考,但很多时候是凭空思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小学美术五年级手工课《偶戏》一课教学中,我尝试采用“玩—拆—做—赏”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尽情把玩 激发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玩手工玩具作品,更是他们向往已久的事。在教学《偶戏》一课中,我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两个偶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美诗文,尤其是选作教材的篇目,往往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佳作。它们情韵悠然,耐人寻味。人们说,情能感人,情能移人,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循文察情,自我体验,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标。  一、引导读写结合,体验记事传意的爱国之情  爱国之情,这是众多诗文表达的永恒情感。例如《虎门销烟》这篇课文,选取清代林则徐“虎门硝烟”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题材,记叙了林则徐不畏强暴,不怕威
为构建优质均衡教育,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我校今年秋季起在四年级两个班进行“小班化教育教学”尝试,希望通过“小班化教学”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推进我校教学工作的发展。  一、在四年级实行“小班化教学”的背景  我们学校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终日忙于生计,很少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四年级一班上学期期末成绩:语文平均分为42.05,数学为55.69,英语为77.06。学生学习情
很多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觉较为吃力,长此以往,就逐渐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而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虽然不错,但是却很难提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数学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  一、三个允许  所谓的“三个允许”即是指允许出错,允许反对,允许创新。这“三个允许”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小学生正是处在思维开始萌芽,想法较为活跃
《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逐渐增强。国家重视学校体育,教育部也大力推广“体
《体育课程标准》的出炉,让体育教学再一次迎来了春天。它以全新的姿态突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这众多的改革与探究中,“放羊式”体育教学模式无疑成了最受关注的热点,虽饱受质疑,但却因它始终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重视课程的机动性,突显教学的灵活性等,渐渐地从质疑声中得到认同,再得到推广。现如今,“放羊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色。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是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用心灵感受音乐。世间万物千姿白态,瑰丽的山川、馥郁的花朵、多姿的歌舞、琳琅的画卷、纯洁的情感、崇高的精神,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