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的灾害事件近年来得到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其中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信息传播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无论是在汶川地震还是在南方冰雪灾害中,各方媒体的报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其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舆论的方向。所以,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来探究在新时期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
  关键词:灾害事件;流程;信息传播;报道特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52-02
  一、信息传播流程的及时性
  当灾害发生时,无论是在世界的任何地域,其传播的速度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这不仅说明了当代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及时,也证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以汶川地震为例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地震发生一个小时之内,我国各大省市直辖区乃至城镇都迅速得到消息,在学校的学生也通过广播得知此震撼人心的大事件。
  无可厚非,这种及时性要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达和无线终端以及网络媒体全方面的进步和发展[1]。当代科技的进步在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将灾难最直接地传递给了社会机构和社会团体。这种及时性不仅利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灾区人们获救的机会。
  而基于传播学理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途径,地位并不平等。其中人内传播在灾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因为灾难一旦发生,其破坏性十分巨大,根本不会给人内传播时间,发生时间迅猛而且破坏力惊人。汶川地震中,几万人同时在一瞬间死亡,5000多人在一瞬间被压在坍塌的房屋下。地震的信息根本也不会通过人内传播传递出去。其次,是人际传播的作用在整个灾害过程的作用稍强于人内传播,比如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中,由于其灾害规模与汶川地震相差甚远,所以,其传播的方式开始于人际传播,亲朋好友之间的传播是南方灾害传播的第一步,但由于其发生在高速公路上,其电话信息等媒体技术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并不适用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举例可将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更加清晰地说明。
  二、信息传播流程的扭曲性
  从传播源头到传播媒介再到受众者,灾害传播流程的决定因素即为传播媒介。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在整个传播流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灾害传播的主要对象就是大众,各种媒体因其自身的条件、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和利益追求,也会对传播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
  在新时期的灾害事件中,除了中央媒体,地方政府媒体等官方的媒体之外,各类社会媒体,私人传媒等都会加入到灾害的传播中,但因其自身利益经常会发生不实报道,导致灾害局面更加混乱。而这恰恰就是群体传播的劣势所在,由于其自身的流动性和自身的独立性,很难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掌控和管理[2]。这种群体传播的方式虽然能加大灾害的传播力度,但是其在增加传播的力度时,并不能完全保证灾难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举例来说,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有一家私人媒体为追求其曝光率竟然打出了“汶川殉难者被埋48小时,抢险人员中途离场”据相关部门调差此事,确是子虚乌有。只不过是浙江的一家私人媒体为了提高自身报纸销量而采取不实报道以博取大众眼球而已。这让本来就分秒必争的灾情更加混乱。
  这种灾害传播的扭曲性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也会给前线战斗的士兵带来消极影响。这种在灾害传播流程中的扭曲性不仅是传媒界应该被限制的不良行为也是社会主义新媒体行业内不该存在的恶习,在法律监管上应该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在灾害传播中必须对私人媒体进行严格引导和监管,否则不仅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身的信誉不负责任。所以,在新时期的灾害信息传播中,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应该注意自身行为的真实性,要加强新媒体在社会中的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准。
  三、信息传播流程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在信息传播中最显著的特征,事情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而灾难从开始到结束也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的阶段。而这种阶段性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动都会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速度。
  仍以汶川地震举例子,在中央领导高度关注下的汶川,不仅其拯救工作开展得十分迅速,而且救灾抗险的物资筹备得非常迅速。而筹备物资的迅速是来自于传播速度的快速,而这与中央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密不可分。究其根本来说,政治对灾难传播的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政府之下,经济的支援对灾难信息的传播也有很大影响。北京暴雨灾难就是其重要的佐证,在北京暴雨当天几十名普通市民被大水淹死,交通部门立即控制局面,逐步解救受伤人群,很快将伤亡人数降到最低。还有近年来大家所熟知的禽流感事件、非典事件、印尼海啸事件、各大强台风危害沿海城市的事件等在经济较好的城市都能得到良好控制,而在经济效果较差的城镇则不然。
  在如今如此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先进前卫的媒介化社会,媒体对于处理好灾害传播事件有着非常特殊的重要意义,各种城市、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各类媒介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和传播突发事件,使其第一时间获得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从而寻求应急方案[3]。
  然而,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并不是媒体不报道就不存在了。新闻媒体的报道,是一个将问题展开的过程,也是逐步解决问题的阶段。在现场,文化素质较高的城市群体中人们关注的是如何解救灾民、抢救生命;而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乡村中,追究更多的是评判责任和赔偿的问题。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要在媒体的传播中秉承着公平的原则让民众知晓。
  新闻媒体有关于灾难信息的传播使灾难情况得以较广泛快速地让群众知道并理解。例如在灾难性事件中,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破坏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及时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情况,是他们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然而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下,信息的传播总是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汶川地震波及十多个省区市,社会对信息需求空前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迅速向人们传达充分、详细和全面的信息,不仅满足人们的知情权,也有利于更好地安抚百姓,妥善处理灾后重建的相关事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这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遭受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十多个省区市不同程度遭受破坏,重创面积大约50万平方公里,各大新闻媒体从一开始的全方位投入灾情报到,然后关注社会各个阶层的捐助以及最后针对某一个先进人物进行全方位详细的报到,每一个信息传播都是有具体的阶段要求。一开始的灾害信息的传播是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群众的关注度所决定的[4]。而后的信息传递几乎覆盖了每个电视频道每个电台广播,如此声势浩大的传播系统不仅因其灾害自身的严峻性,也由于其在灾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传播媒介也体现了自身的阶段性。这对于受众来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获取来源和情感变动渠道。
  从传播学的意义上理解和发现,灾害事件中信息的传播一直在一个特定的流程中进行。而这个流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是及时性、扭曲性还是阶段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当下的具体情况而来,值得深入思考和仔细探究。而在灾害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是灾害信息在传播流程的主渠道。不可否认的是媒体传播灾害信息传播中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其涉及范围大,传播时间长,传播力度大。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也发布了救助信息更有利于救灾行动的执行。然而,更应该注重的是灾害信息的传播与拓展要加强监管和维护,不能在大众平台上任意进行传播,乃至造成不实报道,给群众以错误引导。
  从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灾害信息的传播流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们在研究此问题时应该首先把这个复杂过程分条析理,进行简化。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探究,从而总结出真实而准确的传播内容,给广大群众以良好的引导,让灾难的信息传播得以顺利的进行,从而使就换活动能够顺利的展开。本篇论文归纳了灾难传播流程中的三大特性,分别为及时性、扭曲性和阶段性,每一种特性都是在灾难信息传播的进程中总结出来的,然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述,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更加详细更加明确的内容来。灾难信息传播,不仅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对象,也是各大媒介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柏铨.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J].新闻界,2010(1).
  [2]胡凌秋.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J].浙江档案,2012(7).
  [3]杨晓军,张婷.电视媒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对策[J].青年记者,2010(3).
  [4]汤天甜.继往开来 多维发展——2009年中国电视热点理论研究[J].新闻实践,2010(1).
  [责任编辑:思涵]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对于艺术领域的表现方面,计算机同样也有着用武之地。计算机对艺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能够更有效率地创作,也为艺术和设计带来了全新的风格和创作方式,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而这其中,推动计算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更加有效地表达世界。非真实感绘制技术作为一种近年大热的计算机图形学分支,其起源、发展和现阶段成果都为计算艺术发展的原动力是更加
期刊
摘 要:电视新闻节目线性传播的特点决定了节目在编排上对受众有很大的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很大程度取决于信息接收的瞬间,只能按照节目的编排顺序逐条观看。这就要求编辑运用恰当的编辑技巧,精心挑选有价值的新闻突出重点,打造节目本地特色板块,利用峰谷技巧设置兴趣点,营造节奏调整受众心理,最大限度吸引受众的观看兴趣,使其保持积极地收视状态,进一步强化节目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技巧;《
期刊
摘 要:《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本文选取茅盾的《现代小说导论(一)》作为考察的中心,兼顾他的其他文学评论具体分析茅盾叙述、规划中的“五四”与“新文学”,并评述茅盾的遗产对于今日文学批评的启示。  关键词:“大系”;茅盾;“五四”;“新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9-0150-02  《
期刊
摘 要:论文通过对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青春纪念题材《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在影像风格、叙事策略和人文意蕴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两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同时对目前国产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论证,期待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
期刊
摘 要:新闻的客观性一般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与生俱来的属性、客观报道以及职业理念。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使得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真相,有违新闻客观性的种种行为。本文通过厘清新闻客观性的概念,试图为媒介环境的净化和新闻工作的发展提供正能量。  关键词:客观性;新闻属性;客观报道;职业理念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
期刊
摘 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微信用户数量超过5.64亿,成为互联网领域中的一座金矿;微信公众账号数量达到百万级别,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以成都市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样本,力图展现“秒”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现状、探索信息延伸趋势,为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平台运作;网络信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主持人语: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舆论阵地,不断顺应我国媒体格局、舆论格局的发展变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组织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今被政府广泛采用的微博问政为政民互动搭建了沟通的新平台,经由公民新闻的传播、舆论的引导,使虚拟的信息更加趋向于真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组织传播环境、传播形式也相应发生新的变化,传播已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的平等对话模式,这无疑给互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两会期间各大媒体比拼的新平台。本文以“人民新闻”和“腾讯新闻”两大客户端对2014年两会新闻的传播为例,研究不同类型的移动客户端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定位以及新媒体特性,提供差异化的时政新闻产品。移动客户端用户既是受众,也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媒体在发展新闻客户端时,需思考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功能需求,发挥受众的能动性、主体性,在内容和形态上不断创新,以
期刊
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  磨练中成长,平凡中坚守,静下来沉思,在实践中彰显价值。热爱、执着,敬业、探索,在主持的道路上我将孜孜追求、勇往直前。探索语言之美,传递正能量,让语言艺术永放光芒。  主持人述评:让快乐常在,让笑声永恒;探索艺术精髓,感受艺术魅力。当人们还在对他的相声意犹未尽时,他却以主持人的身份活跃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之上。从相声演员到主持人的华丽转身,他都是一位将欢乐带给了观众、将正能量传
期刊
摘 要:上海“越剧皇后”筱丹桂的自杀事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警局通过调查,认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因为债务问题而自杀的事件,但媒体认为筱丹桂是受“封建残余”逼迫而死,继而将筱丹桂引申为千万受压迫的妇女,鼓励妇女应该站起来反对“封建残余”的压迫,一步步构建起“妇女解放”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筱丹桂;媒体;妇女解放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