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430lusof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活化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成功的数学教学要有灵魂,即要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而培养学生进行思维创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活化的动力,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形成就是从学会提问开始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有效转变数学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形式向构建性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正确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主客关系
  数学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框架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应该是独立的,而应该是一个共同体,教师进行“引导”,学生着力动手“构建”,此时提问题便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学会提问题。
  数学课堂主客体角色的有效把握建立在尊重、和谐、民主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消除紧张与焦虑情绪,得以充分投入学习,从而产生提问的勇气与欲望,大胆提出问题,勇于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有效表达出来。教师要对学生思维中的错误、迷糊之处进行引导,理顺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例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课时《生活,数学》中,出现了居民身份证的知识,教材对某身份证号“32010619621118××××”的前两位“32”的解释是“所属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编码,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一位数或三位数表示所属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编码?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均有同学能答出“中国有二十多个省,用两位数较合理”。
  笔者坚持对课堂的每个细节多提出问题,慢慢的,学生也学会了提问,甚至敢于对教材提出质疑。例如,某版本的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有理数有相反数,则……”学生提出不科学,难道存在没有相反数的有理数吗?
  其次,多样化学习活动的开展是问题意识产生的温床。通过学习活动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研究,动手动脑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问题意识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萌芽。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这样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对七年级新生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如果能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做多种形状的车轮模型,采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演示,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使学习过程更生动有趣。
  二、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问题的产生与思维的活动密不可分,问题意识是思维创新产生的温床,离开了思维,问题意识难以生成。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方法的引导下分析和解决问题,更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意识。从特殊到一般即是引导学生从特殊个别的事物中探究,从而归纳出事物所具有的共性。例如三角形的特点、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二次函数、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正多边形和圆等知识,学生在知识入门的学习中,不能一开始就接触共性,而应该从个别现象出发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从个别到共性地探究。这时,需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分析问题,初中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就可以看做“一般”,而运用这些定理解题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思维、化归思维和方程思维等思维的培养。在数学中,数与形是密不可分的,由数而思形,由形而思数都对学生直观地看待数学问题、清晰地理解数学问题、创造数学思维产生很大帮助。如在学习不等式与方程时,可以采用不等式解集和图像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化归思想是在数学学习中,运用数学语言,由已知推未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容易。例如在解多元高次方程时,可以通过消元将其转化为低次方程然后进行计算,在解分式方程时,应该先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这些数学思想都会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容易。
  三、教师要注重非形式化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化的生活实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抽象化数学的学习上,教学的主要方式为非形式化教学。
  首先,教师要注重从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是问题产生的源泉。对冲突进行分析、解决,对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着特别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章节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有两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块三角形窗玻璃,但不小心打碎其中一个角,问:“如何才能到街上买回同样的玻璃?”通过有效引导,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定理,并使发散思维得以培养。
  此外,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对自己学习中的疑惑之处使用问题的方式进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与错,教师的态度都是鼓励性的,进而引导分析。例如,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用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数学学习中的疑惑,如某个词语的数学含义是什么?某两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哪几题看似相同,其实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坚持,效果十分显著。
  学习数学要学会提问,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展数学教学的需要,也是实现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3.
其他文献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粘合剂,当一个家庭中有了孩子,那就有了很多的欢乐,同时也有了很多的烦恼。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让孩子的梦想
孔夫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好学、力行、知耻讲的都是修身问题。孔子把这三个方面相提并论,可见知耻之重要。我们熟知的成语“知耻为
电子交易方式产生了无纸化的新型的合同形式电子合同,其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围绕电子合同安全的中心环节--电子签章,从其与传统签章的区别、技术支持、更主要是从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适当的问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开始了一场短暂但意义深远的政治民主化运动,史称“布拉格之春”.苏联对这场运动从猜疑到出兵镇压,最终使其夭折.这场运动不仅是东欧第三次民族民主运动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胡锦涛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上亿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但是农民工养老社会化面临的诸多困难使得该制度的推行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制约农民工养老社会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已
[背景介绍]rn这是Mark Hagland关于病人安全系列的第二篇,主要考察在医院中采用移动计算技术对病患安全的促进作用.移动计算是指使用各种无线电射频技术或蜂窝通信技术,使用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纸编辑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的冲击、推动报纸实现长久发展已成为重要课题。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