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若只注重外在的环境布置,教育的内容常停留在故事、名言、标语上,则会收效甚微。从外在的形式转变成学生内在的道德养成,需要践行一条“走心”的德育之路。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主题阅读在学生的心田播下道德的种子;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科学的评价为学生树立榜样,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
一、故事描述
2018年5月,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开展了“诚信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校园里增加了很多诚信故事画板和诚信名言的布置,还建了“诚信墙”和“诚信广场”,并在广场西侧设立了一座主题雕塑。这座雕塑分为三个部分,最大的部分是曾子拿着一把刀正刺向一头猪,那神情果敢坚定,势在必得,而那头猪神情狰狞,痛苦而绝望;离猪不远的是曾子的儿子,他小小的个子,左手持一把一尺来长的尖刀,右手停在半空,面带微笑,正挥刀跃跃欲试;一旁的曾子夫人右手挎着一个篮子,左手正捋着鬓发,神情自若地看着曾子杀猪。课间,一群低年级的小朋友围着雕塑欢呼雀跃。有的在喊:“快看,这里有一只大肥猪!”有的高兴地说:“这个人好厉害啊!”还有的索性伸出手去摸摸猪屁股,去摇一摇孩子手上那把钢刀。
看到此情此景,笔者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我们最初的设想,还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教育影响。学生们从雕塑中看到的似乎不是“诚信”,而是“磨刀霍霍向猪羊”,是杀戮,是血腥,是人对动物的暴力行为。鉴于此,笔者建议将雕塑作了三处改动:一是把孩子手上那柄尖刀锯掉,再把孩子移至母亲身后,左手搭在母亲的篮筐处,挡住残留的刀柄,表露出一副不忍观看的神情;二是把“曾子杀猪”的典故做成一个铭牌置于雕塑前;三是树一块提醒牌,内容是“亲爱的小朋友:这组雕塑告诉我们要像曾子一样讲诚信,说到做到。希望小朋友们同情这只几千年前的猪,不随意触碰,更不要乱涂乱画,相信生活中的你能够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现象反思
虽然改变了雕塑形态,可每当看到长廊、墙壁上的诚信名言、典故和“诚信墙”上不同字体的“诚信”时,笔者不禁会想:学生们能看懂吗?这些文字能变成他们的道德追求和行为习惯吗?这样的德育方式有多大的成效?其实,一切外在的环境布置,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时间久了,静止的画面、文字也会让人“熟视无睹”。
其实,让“每一面墙壁讲话”更多的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墙壁纵然能“讲话”,谁去听、怎样听、能否听懂?只有实现观者、听者与墙壁的心灵对话、精神对话,达到认知、情感上的契合,才能让墙上的文字鲜活灵动起来并发挥出教育的作用。这样,外化的教育道具,才能内化为教育的力量,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行动策略
1.读进“心”里去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确,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所以,感知诚信美德,可从主题阅读开始。一方面,学校统一采购了《中华经典诚信故事》《感动孩子的古代诚信故事》等多种图书,在各年级开展漂流式阅读。另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精心设计诚信文化校本课程,以此引领学生亲近传统文化,让他们从学校、家庭、社会中去感受诚信文化,学习践行诚信的行为智慧,做诚信的小公民。通过主题阅读,诚信的意义、内涵便在学生心中悄然明晰,道德认知也如一粒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走心”的德育,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美德的种子。
2.内“心”真体验
“走心”的德育仅靠读是不够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归根到底来源于自身的体验,没有学生内心的体验、感悟,任何教育道具都是摆设,任何说教都是低效的。所以,诚信教育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体验,让他们心中起波澜、有触动。为此,主题中队活动、故事征文演讲、影视艺术欣赏、戏剧展演等,在学校的各年级有序开展,让学生在观、讲、演等活动中感悟诚信价值,体验诚信美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例话诚信”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或者一个事例,写一写自己所理解的“诚信”;各班学生自己评选出“十佳例话”参加学校评选,学校通过电子屏和展板将各班学生的“例话”进行分享,组织全校学生投票评选出优秀“例话”。每个学生的“写”,都将“诚信”具体到一件事、一个细小的行动。全体学生的多轮“评”,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学生读一篇篇例话时,“诚信”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变成了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件事、一个细节、一种心理和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如此,诚信不仅看得见、听得到,也成为付诸行动的道德素养。这样贴近生活的体验,让诚信美德在学生的心田里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开放的“诚信书屋”和“诚信小屋”。“诚信书屋”里的图书由学生自取自还,自己做借还记录,自主整理。“诚信小屋”里陈列著雨伞、字典等常用学习、生活用品,学生急用时可前往自取,用完主动归还;还陈列着学生自己的各种手工作品,标上价格义卖,喜欢的学生根据标价将钱投放在钱箱里,而这些钱都用来捐助贫困学生。如此,“诚信”从墙上走了下来,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外化成他们自觉守信的行为。可见,“走心”的德育是无痕的,是指向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方式。
四、用“心”来评价
德育成效需要评价的保障和深化引领。一方面,由各班学生自主评选,遴选出“诚信”主题绘画、手抄报、书法、征文以及“例说诚信”优秀作品后,再由大队部布置成系列展板,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体悟。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十佳诚信少年”评比活动,将各班推荐的优秀诚信少年事迹印制成宣传材料,分发到学生们手中,让他们投票选出心中最优秀的诚信少年。然后学校再根据得票数隆重表彰“十佳诚信少年”,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专心的参观、学习中,在用心的比较、评价中,诚信的美德在学生的心中越发明晰、美好。在道德榜样的引领下,学生前行的力量会更加强大。“走心”的德育会促进学生对正确道德标准的内化,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总之,学校德育永远在路上。“走心”的德育最终会形成“看不见的德育”,即没有标签、口号,没有彩排、预约,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和无痕的引领。高效的德育是学校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关键。
(责任编辑
一、故事描述
2018年5月,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开展了“诚信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校园里增加了很多诚信故事画板和诚信名言的布置,还建了“诚信墙”和“诚信广场”,并在广场西侧设立了一座主题雕塑。这座雕塑分为三个部分,最大的部分是曾子拿着一把刀正刺向一头猪,那神情果敢坚定,势在必得,而那头猪神情狰狞,痛苦而绝望;离猪不远的是曾子的儿子,他小小的个子,左手持一把一尺来长的尖刀,右手停在半空,面带微笑,正挥刀跃跃欲试;一旁的曾子夫人右手挎着一个篮子,左手正捋着鬓发,神情自若地看着曾子杀猪。课间,一群低年级的小朋友围着雕塑欢呼雀跃。有的在喊:“快看,这里有一只大肥猪!”有的高兴地说:“这个人好厉害啊!”还有的索性伸出手去摸摸猪屁股,去摇一摇孩子手上那把钢刀。
看到此情此景,笔者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我们最初的设想,还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教育影响。学生们从雕塑中看到的似乎不是“诚信”,而是“磨刀霍霍向猪羊”,是杀戮,是血腥,是人对动物的暴力行为。鉴于此,笔者建议将雕塑作了三处改动:一是把孩子手上那柄尖刀锯掉,再把孩子移至母亲身后,左手搭在母亲的篮筐处,挡住残留的刀柄,表露出一副不忍观看的神情;二是把“曾子杀猪”的典故做成一个铭牌置于雕塑前;三是树一块提醒牌,内容是“亲爱的小朋友:这组雕塑告诉我们要像曾子一样讲诚信,说到做到。希望小朋友们同情这只几千年前的猪,不随意触碰,更不要乱涂乱画,相信生活中的你能够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现象反思
虽然改变了雕塑形态,可每当看到长廊、墙壁上的诚信名言、典故和“诚信墙”上不同字体的“诚信”时,笔者不禁会想:学生们能看懂吗?这些文字能变成他们的道德追求和行为习惯吗?这样的德育方式有多大的成效?其实,一切外在的环境布置,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时间久了,静止的画面、文字也会让人“熟视无睹”。
其实,让“每一面墙壁讲话”更多的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墙壁纵然能“讲话”,谁去听、怎样听、能否听懂?只有实现观者、听者与墙壁的心灵对话、精神对话,达到认知、情感上的契合,才能让墙上的文字鲜活灵动起来并发挥出教育的作用。这样,外化的教育道具,才能内化为教育的力量,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行动策略
1.读进“心”里去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确,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所以,感知诚信美德,可从主题阅读开始。一方面,学校统一采购了《中华经典诚信故事》《感动孩子的古代诚信故事》等多种图书,在各年级开展漂流式阅读。另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精心设计诚信文化校本课程,以此引领学生亲近传统文化,让他们从学校、家庭、社会中去感受诚信文化,学习践行诚信的行为智慧,做诚信的小公民。通过主题阅读,诚信的意义、内涵便在学生心中悄然明晰,道德认知也如一粒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走心”的德育,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美德的种子。
2.内“心”真体验
“走心”的德育仅靠读是不够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归根到底来源于自身的体验,没有学生内心的体验、感悟,任何教育道具都是摆设,任何说教都是低效的。所以,诚信教育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体验,让他们心中起波澜、有触动。为此,主题中队活动、故事征文演讲、影视艺术欣赏、戏剧展演等,在学校的各年级有序开展,让学生在观、讲、演等活动中感悟诚信价值,体验诚信美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例话诚信”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或者一个事例,写一写自己所理解的“诚信”;各班学生自己评选出“十佳例话”参加学校评选,学校通过电子屏和展板将各班学生的“例话”进行分享,组织全校学生投票评选出优秀“例话”。每个学生的“写”,都将“诚信”具体到一件事、一个细小的行动。全体学生的多轮“评”,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学生读一篇篇例话时,“诚信”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变成了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件事、一个细节、一种心理和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如此,诚信不仅看得见、听得到,也成为付诸行动的道德素养。这样贴近生活的体验,让诚信美德在学生的心田里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开放的“诚信书屋”和“诚信小屋”。“诚信书屋”里的图书由学生自取自还,自己做借还记录,自主整理。“诚信小屋”里陈列著雨伞、字典等常用学习、生活用品,学生急用时可前往自取,用完主动归还;还陈列着学生自己的各种手工作品,标上价格义卖,喜欢的学生根据标价将钱投放在钱箱里,而这些钱都用来捐助贫困学生。如此,“诚信”从墙上走了下来,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外化成他们自觉守信的行为。可见,“走心”的德育是无痕的,是指向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方式。
四、用“心”来评价
德育成效需要评价的保障和深化引领。一方面,由各班学生自主评选,遴选出“诚信”主题绘画、手抄报、书法、征文以及“例说诚信”优秀作品后,再由大队部布置成系列展板,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体悟。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十佳诚信少年”评比活动,将各班推荐的优秀诚信少年事迹印制成宣传材料,分发到学生们手中,让他们投票选出心中最优秀的诚信少年。然后学校再根据得票数隆重表彰“十佳诚信少年”,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专心的参观、学习中,在用心的比较、评价中,诚信的美德在学生的心中越发明晰、美好。在道德榜样的引领下,学生前行的力量会更加强大。“走心”的德育会促进学生对正确道德标准的内化,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总之,学校德育永远在路上。“走心”的德育最终会形成“看不见的德育”,即没有标签、口号,没有彩排、预约,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和无痕的引领。高效的德育是学校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关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