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还应当将“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课堂导入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和作业布置生活化,以使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彰显生活气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进步。本文对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导课;情境;运用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只是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充分凸显学科教学的生活性与时代性,使师生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共同建构互动,完成教学与交流。
一、基于生活场景,有效导入新课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了良好的开端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教学亦是如此,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高效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并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引入更多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以此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千克和克”这部分内容之初,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内容,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两个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水果干,另一个举着一包薯片。二人争论不休,都坚持认为自己的东西比对方的东西重。基于此,我向学生提问道:“到底谁重呢?同学们,你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一番交流讨论过后,学生提出了掂一掂、称一称等解决办法。在这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接下來教学活动的轻松开展。
二、立足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将学生生活和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引导学生在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思考的同时,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立足学生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这周日,我市科技馆有一场精彩的电影,小林和小李都想去看。可是老师手里只有一张电影票,现在我很为难,不知道该把票给谁。同学们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决定这张电影票的归属?”鉴于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十分贴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提出了抓阄、掷骰子、石头剪刀布、摸球等多种方法。在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了简要评价后,我引入了新课——可能性。这样,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不仅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而且还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活动中。
三、指导运用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实践证明,许多数学知识就是为了服务生活、改善生活,解决生活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适当组织发现、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完“认识方向”这部分内容之后,为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我让学生回家后画一画家中的布局构造,以及家具、家电的摆放位置,同时在旁边标注出具体的方位。在课堂上,我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自己绘制的家庭布局图进行介绍和讲解。如此,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实际出发,充分引入生活化内容,用生活化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丹莉,齐彩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29.
[2]刘海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10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导课;情境;运用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只是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充分凸显学科教学的生活性与时代性,使师生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共同建构互动,完成教学与交流。
一、基于生活场景,有效导入新课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了良好的开端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教学亦是如此,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高效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并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引入更多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以此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千克和克”这部分内容之初,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内容,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两个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水果干,另一个举着一包薯片。二人争论不休,都坚持认为自己的东西比对方的东西重。基于此,我向学生提问道:“到底谁重呢?同学们,你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一番交流讨论过后,学生提出了掂一掂、称一称等解决办法。在这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接下來教学活动的轻松开展。
二、立足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将学生生活和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引导学生在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思考的同时,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立足学生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这周日,我市科技馆有一场精彩的电影,小林和小李都想去看。可是老师手里只有一张电影票,现在我很为难,不知道该把票给谁。同学们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决定这张电影票的归属?”鉴于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十分贴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提出了抓阄、掷骰子、石头剪刀布、摸球等多种方法。在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了简要评价后,我引入了新课——可能性。这样,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不仅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而且还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活动中。
三、指导运用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实践证明,许多数学知识就是为了服务生活、改善生活,解决生活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适当组织发现、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完“认识方向”这部分内容之后,为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我让学生回家后画一画家中的布局构造,以及家具、家电的摆放位置,同时在旁边标注出具体的方位。在课堂上,我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自己绘制的家庭布局图进行介绍和讲解。如此,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实际出发,充分引入生活化内容,用生活化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丹莉,齐彩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29.
[2]刘海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103.